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五谷虫

2023-02-27 08:00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概况

异名:蛆(《纲目》),谷虫(《本草求真》),水仙子(《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丽蝇科动物大头金蝇的幼虫。

原动物: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Fab.),又名红头蝇。

历史:本品原名蛆,始载于《纲目》,谓:“治小儿诸疳积、疳疮,热病谵妄,毒痢作吐。”《滇南本草》称五谷虫。《中药志》、《东北动物药》、《中国动物药》均以五谷虫之名收载入药。

形态:成虫绿蓝色。头部宽,头顶部黑色。复眼大,深红色,触角褐色。胸腹部绿蓝色,带有紫色光泽。幼虫成熟时黄白色,前端尖细,后端截平。体表有由小棘形成的环。后气门略高出表面,较偏于上方,气门环不完全,后气门间距不大于后气门的横径;前气门具有10~13个指状突起。

生境与分布:成蝇在夏季发生最多,一般喜居户外,喜食甜品、瓜果、新鲜粪便及腥臭物质。幼虫孳生在稀的人粪、垃圾、腐败物质中,食粪及腐烂动物。以蛹越冬,主要在厕所或粪坑附近的土表下。中国广泛分布。

生药

采集:秋季收集,装入布袋,在流水中反复冲洗,使虫体内容物全部洗净,晒干,药材主产湖北、浙江。广东、安徽等地亦产。

鉴别:本品呈扁圆柱形,头部较尖,长1~1.5cm,宽2~3mm;黄白色,有的微透明,全体具14个环节,无足。质松脆,断面多空泡。气微臭。以体轻、干净、淡黄白色、无粪渣杂质,无嗅味者为佳。

药性

性味:咸,寒。 ①《纲目》:“寒。” ②《本经逢原》:“苦,寒。” ③《要药分剂》:“甘、咸,寒。”

归经: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③《本草求真》:“专入肠、胃。”

功效:清热,消滞。

主治:疳积腹胀,疳疮。 ①《本草蒙筌》:“治小儿疳胀。” ②《纲目》:“治小儿诸疳积,疳疮,热病谵妄,毒痢作吐。” ③《医林纂要》:“健脾化食,去热消疳。” ④《本草求真》:“治臁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搽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圣济总录》:“治一切疳疾: 1)六月取蛆,淘净,入竹筒中封之,待干研末,每服3~6g,入麝香,米饮服之。 2)蛆蜕,水泔逐日换浸5日,再以清水换浸3日,晒焙为末,入黄连末等份,每15g入麝香1.5g,以豮猪胆汁和丸,黍米大,每服30~40丸,米饮下。”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热痢吐食,因服热药而致者:蛆,流水漂净,晒干为末。每服3g,米饮下。” ②《本草便读》:“治唇疔:五谷虫,研末,香油调敷。”


相关推荐: 五谷虫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