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蔓荆子

2023-02-27 08:01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概况

异名:蔓荆实(《本经》),荆子(《本草经集注》),蔓青子(《中药材手册》),万荆子(《浙江中药手册》)。

基源: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蔓荆的果实。

原植物:蔓荆Vitex trifolia L.。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

形态:蔓荆为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植株高1.5~5m,芳香。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叶对生,常为3出复叶,偶有单叶:叶柄长1~3cm;小叶片卵形、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2.5~9cm,宽1~3cm,全缘.上面绿色,有毛或近无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长3~15cm,花序梗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顶端5浅裂,外面有绒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mm,外面及喉部有毛,花冠管内有较密的长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子房无毛,密生腺点。核果近球形,成熟时黑色,萼宿存,外被灰白色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94页.图514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1700m的山地路旁或林中。分布于广东及云南。

单叶菱荆与蔓荆的主要区别为茎匍匐,节处常生不定根。单叶对生,叶片倒卵形至近圆形,全缘。长2.5~5cm,宽1.5~3cm。花、果的形态同蔓荆。花期7~8月,果期8~10月。(图见《山东经济植物》.373页.图428) 生于沙滩、海边及湖畔或栽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

生药

栽培:对气温和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一般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土壤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在秋季采收成熟果实,用湿润的细沙掺混贮藏。3~4月播种育苗,按行距33cm开深约7cm的条沟,将种子拌入细土或草木灰中,匀撒沟里,每亩用种量2.5~3kg。播后覆土2~3cm,盖草保湿,经常浇水,40天左右出苗揭草。齐苗后注意除草松土、追肥,培育1~2年即可移栽。在晚秋或早春进行定植,按株行距各0.7~1m开穴,深33cm,放入厩肥或堆肥,上盖细土,每穴栽苗2~3株,覆土踩紧,并浇定根水。也可选用2年以上粗壮枝条,剪成长30~50cm的插条,于3月或8月前后扦插,培育1年后可移栽定植。生长期中,在植株封行前,每年勤除草、松土,追肥3次。封行后,每年冬季需剪去枯枝、徒长枝,并穴施堆肥和培土。

采集: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杂质,生用或清炒用。单叶蔓荆子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三叶蔓荆子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

鉴别

性状:果实球形,直径4~6mm。表面黑色或棕褐色,被粉霜状绒毛,有细纵沟4条。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密布淡黄色小点。顶端微凹,有脱落花柱痕,下部有宿萼及短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顶端5齿裂,常在一侧撕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绒毛,体轻质坚,不易破碎。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微辛,略苦。以粒大饱满,气香者为佳。

显微 单叶蔓荆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含棕色颗粒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密布腺毛,头部单细胞或多细胞,柄1~2细胞;偶布非腺毛,1~3细胞,具壁疣。其下为2~5列薄壁细胞,亦含棕色颗粒物。内果皮细胞大,类圆形,壁稍厚,木化;其内散有维管束,排列规则,呈环状。内果皮为3~6列类圆形或分枝状石细胞,延伸至内侧将种子包围。果实中轴部分有2~4个周韧维管束。果实分4室,每室有种子1枚或不育。种皮外表面为1列扁小薄壁细胞,其内为2~5列网纹细胞。 三叶蔓荆果实横切面:维管束排列不甚规则,略呈环状。其它与单叶蔓荆略同。(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83页.图435)

单叶蔓荆子果实粉末深灰棕色。 ①石细胞为内果皮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近无色、淡黄色或淡黄棕色。呈类方形、类圆形、类多角形、棱形、纺锤形或长条形,有的边缘凹凸或呈短分枝状,直径9~65μm,长至171μm,壁厚5~22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较细密,胞腔狭小,大多含1~数个细小草酸钙方晶,也有含15个方晶。 ②草酸钙方晶呈类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3~13μm。 ③果皮薄壁细胞成片,有时与石细胞相连,近无色或淡黄色。呈类圆形、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类椭圆形,直径19~70μm,壁厚1.5~6μm,有时呈连珠状,木化,纹孔明显,孔沟较稀,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④果皮表皮(外果皮)断面观细胞略呈长方形,被角质层,外缘细齿状;表面观呈类多角形,表面具细密角质条纹,可见毛茸式圆形毛茸脱落痕。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至39μm,副卫细胞约至9个。 ⑤非腺毛位于果皮及宿萼。1~5细胞,平直,少数弯曲或倒状,完整者长36~191μm,直径9-23μm,壁稍厚,有疣状突起,以顶端细胞较密,足部稍皱缩,埋入表皮。 ⑥腺鳞主要位于宿萼及果皮。头部4细胞,直径36~63μm,角质层与细胞壁的间距约3~9μm,常皱缩或破裂;柄部极短,单细胞,直径18~22μm。另有少数小形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4~38μm;柄部1~3细胞,直径13~24μm。 ⑦网纹细胞表面观呈类长圆形、类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27~52μm,外平周壁具网状增厚,微木化,纹孔条状,排列较整齐。(图见徐国钧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93页.图240)

理化:取单叶蔓荆子、三叶蔓荆子粉末各1g,加10ml丙酮冷浸4~6小时,滤过,浓缩挥干后,加1ml丙酮溶解,制备成样品液。对照品为蔓荆子黄素。吸附剂为0.3%CMC-硅胶。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醋(3∶2),展距10cm。展层后置于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或用2%香草醛硫酸液显色,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84页.图437)

加工炮制:炒蔓荆子、取净蔓荆子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白膜(宿萼)呈焦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搓去白膜,筛净灰屑。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蔓荆果实含蔓荆碱(Vitricine)[1]、卫矛醇(Dulcitol)、香草酸(Vanillicacid)等;叶中含挥发油,另尚含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5,7-二羟基-3,6,3′4′-四甲氧基黄酮、5-羟基-3,7,3′4′6′-五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3′-O-β-Dglucuroside)[2]、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桃叶珊瑚甙(Aucubin)、淡紫花牡荆甙(Agnuside)、黄荆素、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1]。 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果实中含黄荆素(Vitexicarpin,即蔓荆子黄素、紫花牡荆素,Casticin)[3,4]、蔓荆子碱(Vitricine)、氨基酸等[2];种子含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黄荆素、蒿定(Artemetin)[5]等;叶中含蔓荆素、γ-氨基丁酸、蔓荆子碱、木犀草素-7葡糖糖甙(Luteolin-7-glucoside)[2]、蔓荆呋喃萜(Rotundifuran)、前蔓荆呋喃萜(Prerotundifuran)等成分[6]。 另有文献报道从蔓荆果实(Viti cis Fructus)中分得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茴香酸(p Anisic acid)和香草醛(Vanillin)[7]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14。
[2] 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2).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373。
[3] 和汉生药 1971:60。
[4] 药学杂志(日) 1967;87(11):1429。
[5] CA 1979;89:87171u。
[6] Chem Lett 1973;9:937。
[7] 生药学杂志(日) 1989;43(2):142。

药理

蔓荆子成分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于10-3mol/L浓度,对酪氨酸酶(throsinase)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71%,另一有效成分茴香酸(p-anisiic acid)于10-3mol/L浓度,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34%。

参考文献

生药学杂志(日) 1989;43(2):142。

药性

性味:苦、辛,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珍珠囊》:“苦,辛。”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平。” ④《中草药学》:“苦、辛,微寒。” ⑤《中药大全》:“辛、苦,寒。”

归经:入肝、胃、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太阳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 ④《中草药学》:“入肝、膀胱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③《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④《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⑤《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⑥《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⑦王好古:“搜肝风。” ⑧《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眼痛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热感冒,头晕,头痛,目赤肿痛,夜盲,肌肉神经痛。” ⑾《中草药学》:“治风热感冒,肝阳头痛、眩晕;偏头痛;急性结膜炎(目赤)、头痛;老年体虚,手脚抽筋。” ⑿《中药大全》:“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乌头、石膏。” ②《医学启源》:“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经疏》:“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 ④《本草汇言》:“瘘痹拘挛不由风湿之邪,而由于阳虚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脚气不由阴湿外感,而由于肝脾羸败者亦勿用也。”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连翘,治风火头痛,暴发火眼。 ②配菊花,治风热上攻之头痛,头晕。 ③配川芎,治头痛,身痛。 ④配人参,治诸虚目疾、头晕、耳鸣、耳聋等症。 ⑤配白蒺藜,治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多泪等症。 ⑥配防风,治外感头痛及风湿身痛、肩背痛。 ⑦配藁本、川芎,治头风痛。 ⑧配菊花、决明子,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目昏多泪等症。 ⑨配党参、黄芪,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的耳聋目晕等症。 ⑩配石膏,治风火上升所致的头痛或齿痛等症。 ⑾配秦艽、木瓜,治风湿痺痛,肢体挛痛等症。 ⑿配夏枯草、钩藤,治肝风内动,头痛头晕。 ⒀配决明子、蒲公英,治目赤涩痛。 ⒁配荆芥、薄荷,治风热所致的头痛、发热、目赤、面肿等症。 ⒂配黄芪、人参,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 ⒃配当归、白芍,治血虚头痛。

方选和验方: ①蔓荆子汤(《兰室秘藏》)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病:蔓荆子7.5g,黄芪、人参各30g,炙甘草24g,黄柏9g(酒拌炒4遍),白芍药9g。上咀,每服9~15g,水煎。 ②蔓荆子散(《医部全录·头门》)治风头旋晕,闷起则欲倒:蔓荆子、甘菊花、半夏(汤泡)、羚羊角(屑)、芎、枳壳(麸炒)、茯神(去木)、黄芩、防风各21g,麦门冬(去心、焙)、石膏各30g,地骨皮、赤箭、细辛、甘草(炙)各15g。上咀,每服9g,水200ml,生姜15g,煎至120ml,去渣,不拘时温服,忌热面饴糖羊肉。 ③蔓荆子散(《奇效良方》)治虚劳伤筋,风引筋脉,拘挛疼痛,肢节浮肿,手指不可拳;蔓荆子、酸枣仁(微炒)、防风(去芦)、枳实(麸炒)、桂心各30g,木通45g,百合60g,薏苡仁75g,牵牛(微炒)90g。上咀,每服9g,水150ml,入生姜1g,煎至100ml,去滓,食前温服。 ④蔓荆子膏(《广济方》)治头风白屑痒,发落生发,主头肿旋闷:蔓荆子6g,生附子30枚,羊踯躅花120g,葶苈子120g,零陵香60g,莲子草30g。上6味切,以绵裹,用油400ml渍7日。每梳头常用之,若发稀及秃处,即以铁精30g,以此膏油于瓷器中研之。摩秃处,其发即生也。 ⑤蔓荆子汤(《史载之方》)治肝热、小便赤痛、发寒栗、六脉弦长:蔓荆子、麻黄、羌活、独活、荆芥、芍药、木通、甘草各等份,水煎服。 ⑥清凉散(《证治准绳》)治冰瑕深翳:蔓荆子、荆芥、苦竹叶、甘草各15g,栀子7.5g,加薄荷,水煎服。 ⑦蔓荆子酒(《百病中医药酒疗法》)治外感风热所致头昏头痛及偏头痛:蔓荆子200g,醇酒500g,将上药捣碎,用酒浸于净瓶中,7日后,去渣备用;每次徐饮10~15ml,每日3次。 ⑧《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突发性耳聋:蔓荆子、柴胡、川芎各10g,葛根、黄芪、丹参各30g,桃仁、红花、赤芍各10g,青葱管5支,水煎服。” ⑨《湖北中草药手册》:“治倒睫:蔓荆子、白芷、赤芍、归尾、蒺藜、防风、黄芩(酒炒)、车前子、白鲜皮各9g,苍术、蝉蜕、荆芥、枳实各6g,生地、菊花各12g,甘草3g,水煎服。” ⑩北京中医 1991;(3):“治血管神经性头痛:蔓荆子、菊花、钩藤各15g,薄荷6g,川芎15g,白芷10g,细辛3~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⑾蔓荆子汤(北京中医 1991;(3))治血管性头痛:蔓荆子15g,菊花15g,钩藤15g,薄荷6g,川芎15g,白芷10g,细辛3~6g,甘草6g。加减:心呕吐加旋覆花、代赭石;痰浊加半夏、陈皮;血瘀加红花、桃仁;有心烦者加栀子、豆豉;自汗恶风者加生芪、防风;兼气虚者去薄荷加党参。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头风:蔓荆子60g(末),酒1000ml,绢袋盛,浸7宿,温服30ml,日3次。” ②《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头风脑鸣:蔓荆子100g,研细,炼蜜为丸,共做20丸,日服3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③《中国民间小单方》:“治热症腹痛:蔓荆子15g,将蔓荆子研末,用开水冲服。” ④陕西中医 1987;(11):“避孕:蔓荆子30g,雄鸡1只,二物同炖,产后月经恢复后,于经净时连服3次。”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痺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痺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贾所学《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佐神效黄芪汤,疏消障翳,使目复光,为肝经胜药。” ⑤张寿颐:“凡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之实,虽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经》谓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痺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

参考文章
  • 蔓荆子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相关推荐: 蔓荆子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