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百科知识

闽南高甲戏(闽南高甲戏剧)

2023-03-22 15:22百科知识 人已围观

闽南高甲戏(闽南高甲戏剧)

为什么泉州会有高甲戏

高甲戏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台湾等闽南方言区。以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被称为“宋江戏”。老艺术家陈平听师傅说,明末清初,全南每个村的村民都装扮成水浒英雄。在村里和队伍一起行军,有时还会在现场进行简短的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旋律,以武术为主旋律,配以南方锣鼓和“红甲吹”“十声”的民间曲调。只有道白很少唱歌,有时会把“陈蝶变”和“罗天变”归为一类。这种形式的出现在村民中很受欢迎,逐渐发展成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剧团。表演节目依然是《水浒传》的故事,被群众称为‘宋江子’。后来出现了一个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剧团,叫‘宋江戏’。艺术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唱、做、读、弹都很完整,节目内容也很丰富。有些武打布景吸收了提线木偶。这叫‘木偶之战’。他们大多使用民间的“狮子”。现在高甲戏武打套路中的“冷煎锅”、“大摸场”、“风摆尾”就是由此而来。明清时期,北方人在福建做官,经常用“乐嘉”。这些乐嘉音乐家流入民间后,对宋江戏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失传已久的宋江戏曲音乐,是由老艺术家陈平口录制的。有【论臣位】、【马敌将】、【安】、【非南音,非民歌,均以“官调”发音。据说是乐嘉音乐家和宋江戏曲艺术家传下来的。专门讲述宋江故事的宋江剧,内容单调,发展缓慢,逐渐没落。到了清朝中期(约1820-1840室),在南安县灵斗村,宋江戏曲艺人、漳州马竹戏曲艺人和一位归侨共同组织了一个名为“合兴班”的剧团,也叫“三合兴”,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了010-3000、333636等更多的半文半武戏。小剧多来自‘竹马剧’,如《困河东》、《斩黄袍》、《狸猫换太子》、《管甫送》、《番婆弄》等。随之而来的是许多表现“男女爱情”的音乐曲调吸收了大量“南方音”和部分“金曲”。它吸收了梨园戏的许多体步,如“七步”、“残板线”、“相公触”等,但又活泼夸张,各具特色。后来剧目发展成“公案剧”,有《搭渡弄》、《妗婆打》等等。合兴班正在发展中。宋江戏依然存在。除了五场演出,这两部剧在基本功和表演程序上都很相似。一方水土孕育另一方文化艺术。泉州成为高甲戏的发源地,几百年来高甲戏在泉州周边的闽南地区一直保持着繁荣的态势。应该说和泉州人的性格和欣赏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独特,民俗风情鲜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风景故事优美生动,为这个著名的侨乡增添了迷人的魅力,形成了泉州文化的魅力。

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大成戏、南音戏、北关戏等戏曲和音乐艺术都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泉州现存的戏班如此之少,比如历史悠久的木偶戏和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只有300多年历史的高甲戏,似乎依然很顽强,很有生命力。

笔者不是研究戏曲史的专家,但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高甲戏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首先,泉州人的性格与高甲戏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智慧的结晶。它吸收了古代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这和高甲戏的基调很吻合,包括剧种的风格,剧目主题的内容,表演形式的粗犷豪放,生动活泼,和谐有趣,可以说是志趣相投。早期高甲戏中的《唐二别》、《杏元思钗》等英雄故事,属于“铜琵琶、铁琵琶、铁琵琶、唱不归河”的风格,无疑体现了泉州人和闽南人豪迈豁达的性格。高甲戏的舞台上,有大喜大悲,有大爱大恨,有明辨善恶,甚至还有音乐唱段中高亢、激荡的旋律,这恰恰是泉州人和闽南人性格的形象写照。

二是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实行“禁海”、“外迁”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世代生活在海上的闽南人陷入生存困境。明末清初孕育产生的高甲戏,并非偶然产物。人们用梳妆亭、高跷、上街游行的形式来发泄和表达自己的顽强抵抗。当时人们称之为“宋江戏”。形成了“唱二百年前宋江”“水浒家家晚言”的戏剧现象。除此之外,当时很多人选择“搬戏”谋生,有些艺术家甚至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因此,在清代中期,泉州周边的闽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如此多的高甲戏“西窝子”、戏班艺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该说,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反清势力和民族反抗精神催生了高甲戏的繁衍和传播。

第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人在数百年的海外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了“兼容并蓄”、“大度包容”的胸襟和精神。体现在泉州地方戏曲艺术中,尤其是高甲戏,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和特长,使高甲戏从早期的单纯和粗糙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高甲戏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流传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和台湾省。许多高甲戏的艺术家漂洋过海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演出。高甲戏已经成为海外华人抚慰乡愁、乡愁的地方戏曲腔调。

第四,泉州的传统文化很浓厚,4: 08还有很多民俗节日。侨乡各地经常邀请高甲戏等戏曲院团前来演出娱乐。特别是在晋江市,民间戏剧艺术自古以来就很繁荣。改革开放

来,晋江市戏剧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上等级的民间职业剧团22个,建有露天舞台2000座。每晚至少有15个剧团在演出,真是无夜不锣鸣,无人不看戏,同时培养了大批戏剧新生人才,营造了浓郁的戏剧艺术社会环境。在闽南侨乡,听说要演高甲戏,观者人山人海,看戏的人越多,乡里的人就越感到自豪荣耀。他们还把这盛况拍照、写信寄给海外的亲人,让他们也为家乡的兴旺而高兴。有些侨胞回乡捐建公益事业,或为父母祝寿,也喜欢请戏助兴,增添喜气。新加坡有位高僧宏船法师来到泉州晋江,特意要看八十高龄高甲戏名丑的戏。这位法师离家四十多年,小时喜看高甲戏,离开家乡后仍念念不忘。

台湾歌仔戏 高甲戏有什么 不 同

【高甲戏】

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地民间曲种"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闽南高甲戏(闽南高甲戏剧)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