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百科知识

饺子的由来20字以下 饺子的来历和起源

2023-03-20 13:55百科知识 人已围观

这篇文章主要是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饺子的由来20字以下”的核心内容以及“饺子的来历和起源”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往下看。

饺子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常因时代、地区、制作方法和馅料之不同,往往叫法上也就各有区别。如“角子”、“角儿”、“粉角”、“扁食”、“馄饨”、“饺饵”、“水煮饽饽”、“水饺儿”等等,其中“角”是饺子的象形,“角”、“交”、“饺”谐音,“饺子”一名便由此而来。“饺”字的“交”既是音符,又与“角”相谐;“饣”为义符,可作“饴”解。从训诂学看,“角子”作为“饺子”一词的语源,应无疑问。明人张自烈撰《正字通》:“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专栏


好吃不过“饺子”

作者:饮食的诱惑


29.9币

124人已购

查看

饺子逐渐有了区别于馄饨的专有名称,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如唐代的“汤中牢丸”,宋元时的“角儿”、“扁食”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也记录有“水晶角儿”、“撇列角儿”、“时萝角儿”等,其中水晶角儿是豆粉做皮包馅,撇列角儿是一种羊肉饺子,以白面做皮。据说当时高丽的汉语教科书中也留下了有关“扁食”和“水精角儿”的记录,所谓“水精角儿”应该就是“水晶角儿”。元无名氏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提到“水晶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

角儿”,此外还有一种“素食角儿”。其中“烙面角儿”是一种用烘烤方法制作的烫面饺子。当时不仅是饺子与馄饨并存,“扁食”和“角儿”的称谓也多有不同。饺子种类已有很多,既有水煮的,也有油煎,还有烙烤的;因使用不同的面粉、馅料及制法,叫法也就各不一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饺子在当时的饮食市场上似乎也已经是很受欢迎的一品小吃。

大约到明清时,饺子在整个中国北方便已成为定俗。明清时,饺子的称谓更加多样化,除“角子”、“扁食”、“饺儿”等前代既有称谓外,还有“水角儿”、“水点心”、“水点儿”、“汤角”等,也是因地域和不同制作方法而名称各异。明刘基《多能鄙事·饼饵米面食法》曾提到“烙面角儿”和“

角儿”,前者是一种用烫面做的烙饺子,后者是用烫面做成的油炸饺子。所谓“

角儿”,即宋元文献里的“市罗角儿”和“时萝角儿”,其传承脉络颇为清楚。小说《金瓶梅》提到的市井小吃或富人家美食,有“水角儿”、“蒸角儿”、“葱花羊肉角儿”、“匏馅肉角”(可能是一种瓠瓜肉馅饺子)。明宋诩撰《宋氏养生部》有“汤角”、“蜜透角儿”、“酥皮角儿”。“蜜透角儿”是一种以去皮胡桃、榛、松仁或糖蜜、豆沙为馅的油煎饺子。《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曾提到螃蟹馅的油炸饺子。清朝宫内据说在五月要吃一种“椵木饺”,亦即以“木槿”入馅的饺子,据说这可能是来自关外的旧俗。嘉庆辛酉仲春《满洲四礼集》有“九月炸角子祭神仪注”,所谓“炸角子”应该是油炸饺子之类,但它也被认为是“满洲饽饽”(吴正格,1988:167)。清夏曾传撰《随园食单补正》提到,广东官镇台有一种叫“颠不棱”的肉饺,京师有叫做“扁食”的水饺(元旦则曰“子孙餺餺”),苏州有一种以油酥和面的“文饺”(杭俗曰“蛾眉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孙胡子,扁食包细馅,马思远,糯米滚元宵。”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把水饺称为“煮饽饽”。至于“水饺”一名,大概是较早地见于《调鼎集·西人面食》,该书除水饺外,还提到“烫面饺”、“豆腐饺”、“肉馅粉饺”、“蛋饺”、“鸽蛋饺”。《调鼎集》还记录了一种特殊、有趣的“炒烧饺皮”,这是从“饺店”论斤买回饺子皮,然后用肉汤或鸡汤,或煮或烧,加肉片、葱、蒜等物,然后“可以供客”。清人汪日桢《湖雅》曾提到有“粉饺”(亦名肉饺)、“面饺”(一日水饺,亦呼扁食)、“烫面饺”和“酥饺”(用面起油酥为之),可知当时的饺子皮主要有两类,亦即米粉皮和面粉皮;面粉皮又有三种,亦即冷水画皮、烫面皮和油酥面皮。在南方,清人顾禄《桐桥倚棹录》讲到苏州市食有“水饺”和“油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名店,有品陆轩以“淮饺”著名,小方壶以“菜饺”著名,可谓各极其盛。《广东新语》有“粉角”(亦曰“粉果”),而在济南,甚至还有专营饺子生意的“扁食楼”。

至于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据有关史料,早在明代便已开始流行(邱庞同,1995:104),清代则盛极一时,大面积地普及,“其俗千里不易”(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滦州志》)。光绪二十八年重印本《顺天府志》引《明宫史》: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清朝宫廷过年时,正月初一吃“煮饽饽”,如乾隆就曾在弘德殿举行过“进煮饽饽仪式”,他在早膳前进煮饽饽一品四个,内有“通宝”,盛进时要特意让皇帝食得,以示终岁大吉。据说在乾隆的除夕宴上,也有一品“鸭子馅临清饺子”。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屏对……阖家吃荤素细馅水饺儿。”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与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之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有人认为,过年吃饺子“举国皆然”似应改为“北国皆然”为妥(王仁湘,1994:66)。康熙十三年本《天津卫志》:“正月元旦昧爽……各食角子,取更新交子之义。”乾隆四年刻本《天津县志》:“元旦……同食饺子,取更新交子之义。”乾隆十二年刻本《曲周县志》:元旦,“以菜食面,煮食之,曰扁食”。乾隆二十一年刻本《肃宁县志》:元旦,“饮屠苏酒,食面饺子,取更岁交子之义”。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大名县志》:元旦,“食设水饺,俗名扁食”。1941年铅印本《潍县志》:元旦,“无贫富均食饺子,俗呼曰扁食,殆取更新交子之义”。由上述诸多的文献片段可知,饺子内涵的“更岁交子”之意、有关“卜岁”之俗,至晚在明清时已基本形成,且无论贫富贵贱,是北方超越各社会阶层的全民性习俗。清末和民国年间曾广泛流传于北方和东北农村的木版年画中,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就有以除夕吃饺子等活动为题材的“同庆新年”。

此外,古代有些关于饺子的称谓实际是一直延续、传承到当代的。如“扁食”,本是以形得名,在圆形面皮上放上馅料,然后捏合便成扁形饺子。此称谓可上溯至元明时,但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北京及东北一些地方,至今仍有称饺子为“扁食”的情形。另在河南开封,有一种传统的地方风味名吃“宋都烫面角”,据说便是从宋代“角儿”演变而来。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饺子的由来20字以下和饺子的来历和起源的全部内容,是由网络编辑之家小编认真整理编辑的,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转发...感谢支持!

饺子的由来20字以下 饺子的来历和起源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