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课程
新闻消息主体的写作原则
2023-12-04 21:57课程 人已围观
(一)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使“要素”逐渐亮相。
(二)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主体补充这样一些材料,大多是为了说明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某种新的认识或发现,为了提醒读者注意这一事实所反映出来的某种新动向。
中国军舰访美
美国海军的一位发言人今天说,三艘中国军舰已经进入珍珠港,这是自1989年以来中国海军第一次访问美国港口。
这些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南昌”号和“珠海”号是昨天二达珍珠港的,它们将在那里待到星期四,然后启程开往加州的圣迭戈。它将在3月21日至25日访问圣迭戈。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阿奇·克来明斯海军上将在欢迎仪式上说,中海军的这些访问开创了两国海军之间的一个“和平与合作的新时期”。
这次访问是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去年12月访美期间商定的一系列美军事交流活动的一部分。
本文导语报道了事情的梗概,告诉读者,上海聘请40位“气象预报监督员”,4月1日即将上岗。主体部分举了气象监督员李加禄的例子,介绍了他们判断天气的一些标准。那么,这样写是否就够了呢?读者的问题是否回答清楚了?面对这个新鲜事,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显然,这样写没有说到点子上。消息中不能只举一例,它的主体部分应当回答:上海为什么要设“气象判官”?是气象预报不准?还是为了培养市民的气象意识?选拔气象监督员的条件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是义务性劳动,还是另有报酬?如果有报酬,每年要支出多少?资金从哪儿来?……特别是第一个问题,它会马上浮现于读者脑际,新闻不作交待是说不过去的。
新闻写作决非易事。其难,就难在记者必须体察读者的需求,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之内,写个清清楚楚,让局外人———无限多数的局外人,看个明白。在这方面,新闻主体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一)运用“色彩”
导语有“导”—导人,导读的作用,主要通过新鲜、重要的内容,简洁生动的语言,引起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但是,仅靠导语还是不够的,导语之后,如果主体部分让人感到索然无味,读者也会弃之而去。主体应尽可能不断地提供“亮点”—兴趣点,仿佛曲径通幽,让人感到总有一景在里头。主体持续调动读者兴趣的常见方法有:
(一)运用“色彩”
被称为美国一流记者的约翰·钱塞勒和沃尔特·弥尔斯在其所著《记者生涯》一书中,强调新闻要有色彩。他们说:“任何一种新闻写作,从社论到讣告,都需要色彩。”他们认为,“色彩的核心是细节”,“记者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生活的细节精心地编织进报道中去,以使新闻报道有血有肉,富有生气和特色。”他们还举例说:
简单事实:两个少年在一起车祸中丧生。色彩:其中一个身穿短袖T 恤衫,汗衫上印着:“我在人世并不追求长寿,而要过得快活。”简单事实:总统不拿讲稿,滔滔不绝地作了一次长时间的演说。色彩: 他练习了整整一天。
这段论述说明,色彩需要在简单事实之外,补充台前幕后鲜为人知、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事实。
有些新闻,例如报道某篇文章、某部戏剧或电影获奖,报道某部小说将被不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之类的新闻,读者不仅对获奖一事感兴趣,也想知道这些获奖作品的内容是什么。《辛德勒的名单》获七项奥斯卡金像奖,那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美国电影讲的是什么?类似这样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戏中戏”,包袱中的包袱。如果新闻的主体部分对它们也能附带加以介绍,读者就会释然,就会感到满兄,反之就会给读者留下一些遗憾。
北京小学生葛竟获国际作文奖
本报讯海淀区立新小学12-岁的女学生葛竞在今年国际少年书信作文比赛中获得特别奖。近日,她收到了有国际邮联主席签署的奖励证书。
国际少年书信作文比赛,是由国际邮联组织的有各邮联会员国参加的少年儿童作文比赛。今年比赛作文的题目是:在反饥饿斗争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全国数万少年儿童投书中国少年报参加选拔赛。经专家们精心评定后葛竞的作品被确定参加国际少年书信作文比赛,最后被评为这次国际比赛特别奖。
这篇消息只报道葛竞的作文获奖,没有交待葛竞作文的内容,应当说是个疏忽。
一名12岁的中国小学生,对反饥饿斗争中的作为,究竟提出了怎样的见解以致被国际邮联的评选组织认可,获得特别奖?通过作文的主要观点,‘可以了解中国孩子的胸怀、智慧和精神境界。它不仅是一个“兴趣点”,也具有不小的新闻和宣传价值。当然,对作文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必展开来介绍,只在主体的最末一段稍作交待即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