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西格斯,A.
2024-02-18 20:49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Xigesi
[外文]:Anna Seghers (1900~ )
德国女小说家。原名内蒂·赖林。1900年11月19日生于德国西部美因兹一古玩商和艺术鉴赏家的家庭。先后在科隆和海得尔堡大学学习语言、文学、历史、艺术史和汉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她在学习时期受进步学生,尤其是波兰、匈牙利等国的政治流亡者的影响。毕业后曾去一些国家考察社会问题,加深了对社会矛盾的认识。1928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同年发表小说《圣巴巴拉的渔民起义》,获克莱斯特奖金。1933年开始流亡生活,先在巴黎参加反法西斯书刊编辑工作,努力促进反法西斯作家统一战线的形成。1940年经法国马赛逃往墨西哥,在那里任《自由德国》杂志编辑和“海涅俱乐部”主席。1947年回到东柏林。1952年起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1978年5月改任名誉主席。1951年获国际和平奖金,并于1951、1959和1971年三次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
西格斯在创作中注意从现实生活与斗争中选取题材。短篇小说《到美国大使馆去的路上》(1930)和长篇小说《战友们》(1932),描述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意大利和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从1919至1929年间反抗反革命暴政的英勇斗争。
西格斯在流亡期间完成的 5部长篇和一些中、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反法西斯这一主题。《人头悬赏》(1933)描写一个青年工人被警察悬赏缉拿的经过,反映了法西斯取得政权前夕德国农村的真实生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法西斯篡权的背景和原因。《二月之路》(1935)描写维也纳无产阶级于1934年2月反抗纳粹傀儡道尔弗斯的起义和失败,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建立革命领导和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拯救》(1937)反映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工人的生活与斗争,说明人们只有斗争,才能真正获得“拯救”。《过境》(1944年英文版;1948年德文版)描写1940年希特勒军队入侵法国后,欧洲各国成千上万流亡者涌入马赛争取出境时的不安和痛苦。在《已故少女们的郊游》(1946)里,西格斯把现实、梦幻和回忆交织在一起,描写了她当年的女友们在纳粹统治时期所走的不同道路。
《第七个十字架》(1942,1944年在美国拍成电影)使她享有国际声誉。小说写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集中营7个囚徒越狱逃跑的故事。法西斯在营内竖起7个十字架,扬言要在短期内把他们抓回处死。其中的 6人先后遇难,格奥尔格·海斯勒在反法西斯战士们的掩护下,终于成功地逃出国境。第7个十字架永远空竖着,象征纳粹残酷统治的虚弱和不可避免的灭亡。作者广泛描写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勾画了一幅法西斯专政初年的德国现实图景。
长篇小说《死者青春长在》(1949,1968年拍成电影)概括了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形象地展现了两大敌对阶级生死搏斗的情景。作品从共产党员埃尔温惨遭白卫军杀害开始,以凶手们及其幕后牵线人物为一方,同以埃尔温的亲友和同志们为另一方之间的斗争,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揭示了社会和时代的基本矛盾。
西格斯回国后的创作主要是描写大战后东德的现实社会问题。《抉择》(1959)是一部反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前后社会发展情况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着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作出抉择。小说通过3个一起参加过西班牙解放斗争的老战友的回忆,揭示目前斗争同过去斗争的连贯性。《信任》(1968)是《抉择》的姐妹篇,情节相衔接,时间延伸至1953年,着重描写青年一代。
西格斯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如《蜂房》(2卷,1953)、《加勒比海故事集》(1962)、《弱者的力量》(1965)、《渡航》(1971)和《奇遇》(1973)等。她的论现实主义和文学创作的论文,尤其是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表现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倾向性和提倡艺术创新的勇敢精神。
西格斯早在1932年就写了长篇小说《战友们》,反映中国的革命斗争。她还写了随笔《计秒表》、轶事《驾驶执照》和报告文学《杨树浦五一节》。《计秒表》写中国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击溃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驾驶执照》描写一个中国司机驾驶一辆载着 3名日本军官的汽车开进长江的事迹,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她还发表《向南方局递送新纲领》(1949),歌颂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中央苏区的土地政策。1951年曾访问中国,回国后发表了游记《在新中国》。
- 参考书目
- Kurt Batt,Anna Seghers,Versuchüber Entwicklung und Werke, Leipzig, 1973.
相关推荐: 西格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