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明清彩瓷
2024-02-18 20:58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Ming-Qing caici
[外文]:Painted 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国明清景德镇生产的釉上彩、釉下彩和青花加彩瓷器。习惯上彩瓷多指釉上彩和青花加彩。
明代彩瓷其釉上彩可分为红彩、绿彩、素三彩、五彩及各种色地彩瓷,再加上青花加彩等达20余种,是陶瓷发展史上彩瓷最兴旺发达的时期。
洪武红彩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一件洪武红彩云龙纹残盘,是迄今所见到的唯一的明代早期红彩器。此盘胎薄体轻,口微撇,火石红色砂底,里外壁均用红彩单线描绘云龙纹饰,盘壁表里纹饰用灯光透映是重叠的,制作技术非常巧妙,反映了明初瓷绘的高超技艺。
宣德青花加红彩运用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方法装饰瓷器画面,是一种新兴的制瓷工艺。从传世品看,宣德年间所制的青花加红彩水平最高。主要器型有盘、碗及高足碗。施彩方法为红蓝二色交替运用,有的以青花做主题纹饰,红彩为衬托;有的以红彩做主题纹饰,青花为衬托。红蓝二色相互辉映,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宣德青花龙红海水碗,用青花绘龙纹,红彩绘澎湃的海浪,有九条行龙从波涛中腾跃而出,勇猛矫健,生动活泼。
成化绿彩用绿彩描绘纹饰的器物是明代彩瓷中的一个特殊产品。成化时创烧,延至嘉靖。其装饰方法新颖,先将素坯刻好纹饰,留下施彩部分,其余均施满白釉,在窑中烧成白釉火石红纹器物,然后在火石红部分填上绿彩,再经一次烘烧而成,非常雅致。有的瓷书将这种做法称为“刻填”。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白釉绿彩器的外观基本相似,其外壁纹饰均为海水行龙纹,海水纹刻在白釉的下面,为暗花装饰,波浪滚滚的海水烘托出两条绿色的行龙,非常古朴典雅。主要造型为碗、盘,器底在青花双圈内楷书 6字朝代款。
正德素三彩专以 3种素色彩绘的一种瓷器。主要色调为黄、绿、紫、白。而以其中某色为地,又可称某种色地彩瓷,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黄绿彩等。这种瓷器明净幽雅,正德时期制作尤精。装饰方法为先在素坯上划刻纹饰,待干燥后,高温烧成涩胎瓷,然后彩绘,再入炉烘烧而成。正德三彩海水蟾纹洗,外壁划刻绿色的海水中有16个黄色的蟾蜍,绿色的海水还涌现出白色的浪花,构图异常简练,生动有趣,外口缘一面有“正德年制”字款,是素三彩中的杰作。
嘉靖、万历五彩五彩瓷器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釉上五彩乃绘画于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之上,经 700~800℃ 的炉火两次烧制而成。一般以红、绿、黄、蓝、紫 5种色彩描绘纹饰,但每件器物根据纹饰对设色的要求,不一定五彩皆备,有的只用二、三种彩色,画法均用单线平涂。目前年代最早的实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1件成化五彩缠枝花纹罐,用红、绿、黄三色彩绘纹饰,彩色及彩绘技巧为上乘。嘉靖时是五彩的大发展时期,在运用多种色彩的同时,加饰金彩,使器物更显得富丽堂皇。这一时期五彩瓷的造型与纹饰极为丰富,主要造型有盘、碗、葫芦瓶、大罐、执壶等。常见的纹饰以蕉叶、卷枝、变形莲瓣等做边饰,海水云龙、孔雀牡丹、海马、花鸟、八仙云鹤、缨络及人物、婴戏等做主题纹饰。嘉靖五彩团龙纹瓜棱大罐,是负有盛名的杰作。
青花五彩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来装饰瓷器画面。一般以红、黄、绿、紫及釉下青花为 5种主要色调。这种五彩瓷器目前已掌握的最早实物是西藏萨迦寺藏的一件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卧莲纹碗。此碗青花色泽纯正浓丽,五彩斑驳绚丽,绿彩浓厚凸起,富有立体感,与《博物要览》所说“宣德五彩,深厚堆垛”的特点相符。万历五彩瓷器最著名,是明代彩瓷继成化之后又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产量大,造型丰富多样,釉上彩绘还常用赤褐色或黑色作图案的线描,同时将青花、矾红、黄绿、褐、紫等色交错使用,富于变化,青花的运用也与成化斗彩有别。成化斗彩中的青花为画面的主色,而五彩瓷器中的青花则不受轮廓线和拼凑纹饰细部的限制,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进行绘画,色彩艳丽,纹饰缜密。五彩瓷还运用镂空的技法,如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该器镂空图案多处,腹部镂雕九凤为主题纹饰,突出一只主凤,其余八凤活跃于镂空彩云之间,以施矾红为主,黄、绿、紫、青花等色为衬托,充分表现了万历时期五彩瓷器灿烂绚丽的艺术效果。万历五彩瓷器主要造型除盘、碗外,还有大花觚、尊、蒜头瓶、炉、钵、洗、盒、绣墩等。其纹饰多为锦纹图案、吉祥图案或山水人物、婴戏、缠枝宝相花、鱼藻珍禽异兽等。笔法遒劲,气势雄厚。
明代彩瓷除以上主要成就外,宣德时期的白釉刻填酱釉花果纹盘,蓝地刻填白釉花果纹盘,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以及嘉靖时期运用“黄上红”技法烧制的黄釉红彩缠枝莲花纹葫芦瓶等,都是享有很高声誉的彩瓷名品。
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仅有五彩、素三彩、斗彩,而且还出现了粉彩、珐琅彩、墨彩。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彩瓷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
康熙五彩突破了明代以釉下青花为主要色调的一种五彩瓷器。常用的彩色除青花外,还有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若干种。利用这些颜色,调配出各种不同浓淡和不同色调的彩色,施彩较凝厚,呈色效果光艳夺目,质感像宝石般坚硬莹彻。彩绘技法多用单线平涂,笔力健劲。烘烧温度达 800℃,因此近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将康熙五彩称为硬彩。康熙五彩的施彩特点为,釉上蓝彩能代替青花颜色,重用黑彩、金彩和矾红彩,釉上蓝彩在画面上起很重要的陪衬作用,可点缀花朵,填涂山石,绘人物的衣服,绘龙须、发、脊等,与其他色彩搭配,色调非常调和。黑彩色质漆黑光亮,常出现在人物纹中的发髻、衣边、靴、鞋、帽,花果树木中的树干、花叶,动物中的龙睛、鸟羽、蝶翅,有时也用来书写诗句、题款或做画面的主要色调,衬托出五彩画面的艺术效果。金彩和红彩在画面上主要描绘纹饰的线条,或大面积应用,如金色的太阳,红色的蛟龙,或用红彩绘画人物,线条精细,色泽鲜亮,使五彩瓷器更加富丽堂皇。因此,康熙五彩瓷器较明代五彩瓷器具有新的特色。其纹饰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如耕织、捕鱼、放牧等。此外以史书、小说、戏曲故事为题材的也相当流行,还有大量寓意吉祥福寿的纹饰。康熙五彩瓷器的造型挺拔爽利,结构精巧,如棒棰瓶、葫芦瓶、将军罐、笔筒、茶壶、香熏枕及各式盘碗等。康熙五彩瓷器还用许多种颜色釉为地,如豆青地、米色地、霁蓝地、洒蓝地、黑地、哥釉地等,这些色釉地五彩瓷器别具一格。康熙豆青地五彩花鸟纹大圆花盆即为典型实例。
康熙素三彩比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品种有白地三彩、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等。黄、白地者明快,紫、绿地者雅致。施彩方法新巧,多数产品在素胎上刻划纹饰后,经火素烧,然后施彩上釉,再经低温火烧制而成。如传世品中常见的白地折枝花果暗龙纹盘、碗。即属此类。还有在白釉瓷器上涂以低温颜色釉为地,再绘素彩纹饰的,如传世品中常见的黄地折枝花卉紫绿龙纹折沿盘。绿地三彩则多绘花鸟或锦纹螭虎装饰。素三彩主要造型除盘、碗外,还有盒炉及不同形状的香熏、瓷塑等,还有以黄、绿、紫、白等几种色斑组成虎皮状釉面的俗称“虎皮釉”,这些均为康熙时期特有的素三彩品种。
雍正珐琅彩清代新兴的一种彩瓷。用铜胎画珐琅的彩料,画在瓷胎上,清宫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是皇帝赏玩的专用品,当时集中了全国名匠高手在清宫内如意馆专门绘制,宫内还设有专门存放珐琅彩的瓷库。
珐琅彩瓷器的烧做方法,据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珐琅作记事档记载,珐琅彩瓷器是用景德镇制好白釉薄胎瓷器,在清宫造办处如意馆内绘彩,经炉火烘烧而成。颜料“亦用西来之品”。掌握这种料彩绘画技术很难,在调剂色料时必须浓淡适宜,才能绘画自如。画彩后用低温炉火烘烧,又必须掌握好烘烧的技术,温度过高易炸裂剥彩,温度过低呈色不准。雍正四年(1726)清宫造办处已自炼珐琅彩料,比原有进口料增加了很多色彩品种。
珐琅彩瓷器的特点,胎薄体轻,画工精细,颜色瑰丽,是宫廷垄断的一种高级艺术品。初创于康熙晚年,盛于雍乾时期。康熙珐琅彩专仿铜胎画珐琅器皿,在外壁无釉的涩胎瓷器上施彩,以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作地,在色地上彩绘花卉,宛如铜胎画珐琅。雍正珐琅彩瓷器与康熙朝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摆脱了仿铜胎画珐琅的风格,大多数器皿将彩料施于白釉之上,纹饰绘画非常精细,所绘花鸟、竹石、山水配以精美书法的相应诗句。每于题诗的引首、句后还有抹红或胭脂水印章,其印文往往和图案、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绘秋天花卉常用“金成”、“旭映”章,画竹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则用“山高”、“水长”章等。因此,这种瓷器实是制瓷工艺和诗、书、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珍品。主要造型有盘、碗、瓶、壶、杯等。乾隆珐琅彩常与粉彩合绘一器,纹饰绘画多仿西洋画意,造型多样,别具一格。
雍正墨彩在炉中烧成的低温彩瓷。用铅粉、青料和石绿配成彩料,在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以四季山水、人物为主,具有水墨画效果,流行于雍正乾隆时期。常见造型有盘、碗、笔筒等。如雍正墨彩山水笔筒即为代表作品。墨粉不同于黑彩,黑彩是在窑中烧成的高温彩,即康熙五彩中的黑彩,在黑彩下面施一层绿彩粉显得漆黑光亮;而墨彩无光泽,直接在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做画,经炉火烘烧而成。
相关推荐: 明清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