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家庭

2024-02-15 15:02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建立在婚姻和血亲基础上的社会组织形式,构成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一。

含义

K.马克思、F.恩格斯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页)在原始社会,家庭曾是人们唯一的社会关系。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到了阶级社会它才逐渐降为从属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或西欧,人们对家庭的认识,仅局限于个体家庭,以至全部历史学又把它假定为社会和国家赖以逐渐凝结起来的核心。在罗马,Famulus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奴隶,而Familia则是指属于一个人的全体奴隶。罗马人用Familia一词表示父权支配着妻子、 子女和一定数量奴隶的社会机体。在中国古代,家字象豕形于屋下,甲骨文作,金文(父庚卣)作,其本义乃豕之居,后来引伸为普通人的居住之所。直至西周,统治阶级中地位低下的大夫才称家,用以表示包括财产和人身隶属关系在内的社会组织单位。先秦时,家室连用,用以专指夫妇。家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郑均传》:“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疾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在这里,家庭系指同一家门之内的亲属及其财产,也就是具有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含义。

历史发展

对家庭发展史的科学研究,严格地说,是从1861年瑞士人类学家J.J.巴霍芬的《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统治的研究》开始的。紧接着是英国J.F.麦克伦南,然后是美国L.H.摩尔根。摩尔根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及世界上许多民族的亲属制度的调查,恢复了与之相应的家庭形式,首次描绘出家庭发展史的略图。马克思、恩格斯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揭示出家庭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现代西方社会有关家庭的研究,除对家庭概念和家庭的未来有争议外,多只注意家庭的结构形式,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夫妻和其未婚儿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缺陷家庭”(夫妻中缺一后,与未婚儿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直系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儿女或鳏夫寡母和已婚儿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联合家庭”(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或兄弟婚后仍合为一家),以及其他家庭(有血缘关系的人的一种松散结合)。迄今为止的发展表明,家庭是一个能动的历史因素。它伴随着整个人类史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追溯人类的源流,由男女自然形成的血亲骨肉群体,乃是产生原始公有制的前提。最古时过着群团生活,实行没有任何限制的杂乱性交。由于自然选择通过人的意识发生作用,婚姻关系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交关系,婚姻集团依照辈数来划分,凡属同辈的男女均互称兄弟姐妹,亦互为婚姻,由此产生了血缘家庭。婚姻关系的第二个进步,在于排除了兄弟和姐妹间的性交关系,婚姻集团依照血统来划分。按夏威夷人的习俗,若干同胞的和旁系的或血统较远的姐妹们的共同丈夫,必须是不同血统的一群男子,这些丈夫们互称普那路亚,意即亲密的伙伴。或者一群同胞的或远房的兄弟,必须与不同血统的女子集体通婚,这些妻子们也互称普那路亚。由普那路亚婚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并产生了氏族制度(见原始公社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婚的范围缩小,氏族又在否定血缘亲属通婚方面起了决定作用,婚姻禁例日益错综复杂,终于使任何形式的群婚都不可能,遂导致婚姻关系的第三个进步,即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的对偶婚及其所产生的对偶家庭。对偶家庭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因素,子女在有确认的生身母亲之外,又有了确认的生身父亲。而至此为止的共产制家庭经济,一直是妇女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故世系一直按母系计算。社会生产在公有制下缓慢发展,致使自然分工在两性间固定化。当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从而掌握了谋生的手段,大量动产作为社会财富便集中于男子之手。一旦男子产生了把属于个人占有的财产传给亲生子女的意图并付诸实施,便引起了家庭革命,世系由母系转为父系。在父系家庭公社时期,对偶家庭逐步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所取代。进入阶级社会,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经济单位,完全受分工和所有制的制约,家庭组织形式和道德观念,也以阶级和阶级斗争为转移。人类史上除上述4种发展顺序相承的家庭之外,尚有一夫多妻制家庭和一妻多夫制家庭,但这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残存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各民族虽已普遍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家庭,但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先前诸种婚姻家庭形态。血缘婚和血缘家庭虽已基本绝迹,但云南怒江的傈僳族、新疆的塔吉克族均允许堂兄弟姐妹间通婚,尚保留着血缘家庭的一点影子。云南宁蒗县永宁地区的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台湾高山族中的阿美人、云南澜沧县和勐海县的部分拉祜族,都不同程度地残留着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的母系家庭,有的一个母系大家庭中包括许多对偶家庭,并且还可看到母系向父系过渡状态的母系父系并存的双系家庭。其他如独龙族的母女连名制,很多民族中所流行的舅权、姑舅表婚(见交错从表婚)、妻姊妹婚、夫兄弟婚(转房)以及婚前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自由等等,都是母系制时代婚姻家庭形态的残存痕迹。而壮、侗、苗、彝、布依、仫佬、毛南等民族部分地区存在的“不落夫家”习俗,则代表着夫从妻居(见从妻居)向妻从夫居(见从夫居)过渡的余风。从基诺族、独龙族和镇康县德昂族所保存的父系大家庭中,不仅可以看到父系家庭公社的全貌,并且还可考察其瓦解为个体家庭的过程。彝、哈尼、佤、景颇等民族部分地区所存在的父子连名制,正是这种父系氏族的遗俗。

发展趋向

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在西方世界的发展,瓦解了一切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务劳动,从而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父权制家庭被普遍瓦解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家庭形式:资产阶级家庭建筑在资本上面,家庭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而无产阶级已变成赤裸裸的劳动者,他们的一切家庭联系均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遭受破坏,他们的子女正由于这种发展而变成单纯的买卖对象和劳动工具。“但是由于大工业使妇女、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家庭范围以外,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也就为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形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基础。”工厂制度表明了“未来时代教育的萌芽, 那时对于所有超过一定年龄的儿童, 生产劳动将同教学及体操结合起来。这不但是一种扩大社会生产的手段,而且是生产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3页) 现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其自身灭亡创造了条件,它必然要为共产主义所代替。及至实现共产主义,随着私有制的被废除,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构成现代婚姻的两种基础,即妻子依赖丈夫,孩子依赖父母的现象就会消失,两性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的私事。

参考文章
  • 家庭如何安全储存籽棉?经济作物
  • 家庭养蝎之室内层架盆养法蝎
  • 家庭散养鹅的饲料日常配料鹅
  • 金针菇家庭瓶栽技术食用菌
  • 家庭规模养猪的生产模式有哪些?――猪场猪
  • 家庭养猪全程安全管理的措施猪
  • 家庭养猪应提高科技含量猪
  • 家庭养猪应提高科技的含量猪
  • 冬季家庭养猪分清真假蓝耳病猪
  • 家庭小量茶叶的保存方法经济作物

相关推荐: 家庭

随机推荐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