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王统照(1897~1957)

2024-01-30 21:17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图

现代小说家、诗人。字剑三,主要笔名有韦佩、默坚、卢生等。山东省诸城县人。自幼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嗜读《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小说,喜爱李商隐、温庭筠的诗作。1916年,开始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次年,用白话试写短篇小说。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参与发起组成文学研究会。1924年8月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两年后辞去教职,迁居青岛。

王统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十分活跃,他出版于1922年的《一叶》与发表于1923年的《黄昏》,是“五四”文学革命后最先出现的长篇小说。他这时期的短篇,多收入《春雨之夜》、《霜痕》两部小说集。其中较早写成的《雪后》、《春雨之夜》等,侧重于表现知识青年对“爱”与“美”的憧憬及幻灭后的怅惘苦闷,笔调清新,诗情荡漾,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较后的《湖畔儿语》、《生与死的一行列》等开始注意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沉痛愤激,现实主义倾向逐步增长。早期发表的新诗,大多收入《童心》,着重表现刹那间的感受,有的富于哲理意蕴,文字轻灵含蓄,不拘于严格的韵律,与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形成诗坛上一种引人注目的风尚。他的散文,有的呼号奋发,热血沸腾,表现了炽烈的爱国热情,如《血梯》、《烈风雷雨》;有的心灵优美,着重抒写细微复杂的内心感受,如《片云》、《古寺后的梦谈》。为了给灾难深重的祖国探求新生的道路,他还广泛地接触、介绍了许多新的思潮,1920年翻译过列宁的《旧治更新》,同时热心研治美学,关注妇女解放,反对非正义战争,参与创办《曙光》、《晨光》、《自由周刊》等杂志,为北京《晨报》主编《文学旬刊》,体现了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王统照心怀激愤,养病于青岛。1929年,在青岛创刊《青潮月刊》。1931年春,到四平第一交通中学任教,得以游历东北,感受到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除写下笔记《北国之春》及组诗《东北杂诗》外,还构思了长篇小说《山雨》。小说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命意,写出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悟。作者以浑厚的笔墨,使“农民被掠夺的过程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惊心的图画”(茅盾《王统照的〈山雨〉》)。1933年出版后,成为30年代文坛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1934年因《山雨》遭国民党政府查禁,王统照避祸出国,先后到法、英、德诸国考察欧洲文化风俗,参加国际笔会活动,所作多辑入《欧游散记》。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主编《文学》月刊。

王统照这时期写了大量诗文,收入诗集《这时代》、《夜行集》,短篇小说集《号声》、《银龙集》,散文集《青纱帐》、《去来兮》。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山东农村破败动乱的现实,生动地描写了北方农民的灾难和挣扎,色彩浓郁,朴实凝重,以深沉的现实主义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著称。《沉船》、《刀柄》等短篇小说,都是为人称道的佳作。这时,他还有反映“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思想历程的长篇《春花》。

抗日战争初期,王统照的热情呼声多辑入诗集《横吹集》、《江南曲》及散文集《繁辞集》。1938至1941年,他在上海暨南大学等校任教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上海“孤岛”,他化名王恂如隐居,表现了高尚的民族节操,并以小说《双清》、《华亭鹤》等曲折地表达了爱国热忱。抗战胜利后,返回青岛。曾应聘任山东大学教授,因支持学生的反饥饿运动被当局解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统照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等职,并著有论文集《炉边文谈》(1957)、诗集《鹊华小集》(1957)。 6卷本《王统照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1984)是他的作品比较完整的汇编。


相关推荐: 王统照(1897~1957)

随机推荐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