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耀州窑址
2024-01-29 21:07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Yaozhou yaozhi
中国古代北方民间青瓷窑址。始烧于唐而盛于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至明代衰落。分布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上店村、立地坡、陈炉镇一带。唐宋时期窑址集中于黄堡镇附近。该镇当时属耀州同官县治,窑以地名,故名耀州窑。黄堡镇窑址的范围长达5公里,1954年以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进行了调查与试掘。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黄堡镇、立地坡、上店村等地又作了调查和发掘。耀州窑主要生产青釉刻花瓷器,以在器内外满布刻、印或划的花卉为其特征。耀州窑址的发掘,是中国对古瓷窑址首次进行的大面积发掘,其成果对北方青瓷的断代有重要意义,也为在陕西、河南、甘肃等省发现的一批同类窑址提供了断代的依据,并使人们认识了独具风格的耀州窑系。耀州窑产品还影响及沿海地区,在广州西村、广西永福等地都发现了供外销的仿烧耀州窑青瓷的窑址(见广州西村窑址)。
窑炉结构在窑址中发现12座窑炉,平面呈马蹄形,顶部为拱形,俗称馒头窑,高一般为3.36米。除单座窑炉外,还有2或3座并列的,反映出个体经营的特点。宋代的窑炉皆残。保存较好的金元时期的窑炉,由火膛、窑门、窑室、烟囱4部分组成,皆以耐火砖砌筑,外抹厚1厘米的泥。火膛略低于窑室,呈长方形。其下有长方形炉灰坑。坑口用砖砌炉桥,以煤为燃料。火膛后为长方斜坡状窑室,前高后低,宽2.16米,长3.36米,底部有铺底匣钵。窑室后面为隔墙,下有8个长方形烟孔通向南北两个烟囱,中有烟道隔墙,墙上亦有小烟孔。据推算每窑可装2590个匣钵。这种窑炉结构能充分控制火焰,使氧化焰转还原焰,烧造出青绿光泽的瓷器。
作坊遗迹发现 4间作坊及堆料场、晾坯场等遗迹。作坊皆位于窑炉火膛前,长方形,面积30~80余平方米不等,周围以废匣钵或砖砌筑墙基。在黄堡镇窑场的1座金代作坊遗址内,出有金“大安二年”(1210)款的青瓷片。作坊内有贮存瓷泥或釉料的大陶缸,粉碎瓷土用的石碓,包括石杵、石臼、石轴槽等物,还有砖砌的水沟。作坊周围有堆瓷土的料场。晾坯场的场地呈坡状,便于排泄雨水。这些说明,耀州窑的制瓷设备齐全,规模较大,分工精细,生产工序合理,生产工艺也较先进。
产品与烧造工艺耀州窑的产品主要是碗、盘、盒、罐、壶等生活用具,也生产玩具、文具。此外有生产瓷器的工具、窑具等。
唐代多黑釉、青釉、白釉瓷,以碗、盘最多,皆为敞口、平底,宽边圈足,挖足较浅,用三角支垫叠烧。壶为短流单把。胎釉皆较厚,胎外不施化妆土,釉不透明,只施于口及腹上部,纹饰少,仅在一种白釉粉盒盖上施黑色花卉纹。宋代主要产青釉瓷器,有少量酱、黑釉产品。器物种类多样,以喇叭口、深腹、圜底小圈足的碗最多。瓷器胎薄质坚,不吸水,色灰白,烧成温度达1300℃以上。胎釉间施化妆土,釉面匀净光滑,釉色淡雅,呈半透明状。采用匣钵内单件仰烧或二次烧成法,即先素烧,上釉后再装烧,成品率达70%。在发现的瓷器中,未见有烟熏、烧生、开裂、变形等情况,说明宋代耀州窑的烧制技术已相当进步。根据出土层位、器物形制及纹饰变化,并参照瓷器上的纪年铭,宋代耀州窑青瓷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为宋初至真宗年间(960~1022),器物种类较少,胎厚釉粗,纹饰多刻划于器外壁,以简单的莲花瓣、牡丹为主。中期为仁宗至神宗年间(1023~1085),器物种类大增,胎薄釉匀,釉面开裂者多,纹饰满布器内外,以范印为主,刻划较前精致。纹饰题材生动多样,植物类的有折枝、缠枝、交枝的牡丹,菊花,莲花等,动物类的有水波双鸭、鸳鸯戏莲、水波三鱼、龙、飞凤等,还有回纹和纸扇纹。晚期为哲宗至北宋末年(1086~1127),器类同中期,多矮圈足小碗,胎较前薄,纹饰刻印更为纤细,构图繁缛,主要施于器物内底,出现连环状牡丹、竹叶、卷叶、凤凰戏牡丹、群蛾、群鹤博古、水波五鱼、莲花六鱼,双鹤等。在折枝牡丹花蕊中刻有“大观”、“政和”等纪年铭,此外还有体态生动的精美戏婴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风味。在窑址附近发现的北宋元丰七年(1084)《德应侯碑》,记载了耀州黄堡镇的烧瓷盛况及制瓷烧窑工艺过程。《宋史·地理志》陕西条中有“崇宁户一十万二千六百六十七……贡瓷器”,说明宋代耀州窑不仅生产一般民用瓷器,还烧制供宫廷用的精致瓷器。
金元时期的主要产品为姜黄色青釉瓷,同时烧造黑釉、月白色青釉及白釉黑彩等瓷器。器形中大件碗、盘最多,碗为直壁深腹。器物内底皆有迭烧遗留的沙圈,挖足深,胎釉粗厚,不施化妆土,造型纹饰简单,图案形象刻板,以圆圈或六格式构成。纹饰题材新出现的有八卦、鹿鹅、吴牛喘月等。产品质量明显不如宋代。
- 参考书目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1965。
- 王家广:耀州瓷、窑分析研究,《考古》1962年6期。
相关推荐: 耀州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