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2024-01-24 21:48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拨奏弦鸣乐器。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乐器,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几千年来,琴的演奏绵延不绝,历代琴师对琴曲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尚有上百种琴谱传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形制

琴的全身是扁长共鸣箱。面板就是指板。琴身宽的一端为头,窄的一端为尾。琴头上嵌有承弦的岳山,尾端有承弦的龙龈和保护琴尾的焦尾。琴面外侧13个圆点称为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琴徽多用贝壳制,也有用玉石或纯金制。琴背有大小不等的两个出音孔,大者称龙池,小者称凤沼,出音孔以长方形为常见,也有圆形或一圆一方者(见图)。

图

琴有7根弦,在外侧紧挨徽的为第1弦最粗,向内依次渐细为第2、3、4、5、6、7弦。弦的一端打成结,挂在穿过琴头的“绒剅”上,然后压在岳山,拉过琴面,绕过琴尾,拉到预定音高,分别缠在琴底的两个称为雁足的木柱上。“绒剅”用丝绒或丝线捻成如绳状,穿绕在木制或玉制的琴轸上。绒剅自琴底穿过琴头挂住琴弦。转动琴轸使绒剅因松紧而改变长短以调音或转调。

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古琴有大、中、小多种,以中型为多。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等,仲尼式最为常见。古代琴用丝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状,称为冰弦。现用钢丝芯缠尼龙弦,音量增大,余音加长,按弦移指的磨擦噪声减少。琴的定弦主要有3种:

(1)C、D、F、G、A、c、d;

(2)C、D、F、G、B、c、d;

(3)C、D、E、G、A、c、d。第1种定弦法,7根弦依次为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称为正调。其他还有数十种五声音阶和非五声音阶的定弦法。琴的音域为C~d3,4个八度。

在琴的漫长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精湛的造琴工艺和造琴名家。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及四川郭亮、江南张越为一代名家。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的制琴技术最高。宋琴传世精品更多些,但见于记载的造琴名家很少。元人朱致远、明人张敬修是当时的造琴名家,传世之作不少。明代藩王、潞王监造的琴200多张,但佳者极少。古人造琴的经验收录在一些琴书中,最早是北宋时期的造琴法,一种见于《太音大全集》(1413年以前刊),一种见于《琴苑要录》(宋人编,明代抄本)。明代《风宣玄品》(1539年刊)、《西麓堂琴统》(1549年刊)、《琴书大全》(1590年刊)、清代《琴苑心传全编》(1670年刊)都收录有系统的造琴法。有的琴腔内或琴背上刻有制作者或监造者的姓名和年代。优良的琴经常有人写诗题词刻在琴背,并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制作者的意愿命名,如九霄环佩、海月清辉、太古遗音、雪夜冰、幽涧泉等。和其他古代文物一样,古琴也有赝品流传。

指法

演奏时,琴置于桌上,演奏者坐在第7弦一侧正对四、五徽之间。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拨弦。拨弦一般在岳山和一徽之间,为选择音色也可改变位置。拨弦 4指都有向内向外两个方向,依次称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以及这些基本指法的各种组合。左手以拇指、无名指按弦外,还可以拨弦、打弦。按弦拨奏得音后,左手可以左右移动改变音高,产生连贯的旋律,这是古琴音乐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称为走指音,更富于歌唱性和表情性。琴的弦比较长,每弦可奏出13个泛音,可以用泛音演奏完整的乐段。

琴的弦长相等,又为音阶式定弦,所以有许多同度音、八度音的使用。它的空弦音与按弦音十分谐调,八度或两个八度的跳进具有不同音色变化的效果。因此琴曲常交替运用同度音、八度音、空弦音、按音、走指音、泛音,使琴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琴派

在长达3000年的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的琴人中间,称某些具有共同特点者为琴派。其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和所据传谱。

自古以来,乡土风格对琴曲演奏有明显的烙印。《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国琴师钟仪为晋侯鼓琴,因其浓郁的南国情调,而被认为是“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宋朱长文《琴史》记载,初唐琴师赵耶利曾形容当时两种琴风:“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快”。这说明地区差别对琴人的不同影响。地方色彩是决定演奏风格的基本因素,因此,后世的琴派都以地名相称。

共同的师承渊源是形成统一风格的主要依据。卓越的琴师以其精湛的艺术创造和独具一格的演奏,博得人们的仰慕和传习,因而“唐世琴工复各以声名家,曰:马氏、沈氏、祝氏……师既异门,学亦随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琴史·论音》)。唐初风行一时的沈家声、祝家声,就是根据不同的师承而命名的一些演奏流派。

地方色彩与师承特点往往通过传谱而固定下来。唐宋以来,琴谱的运用日益简化和普及,为琴派创造了新的条件。盛唐琴师董庭兰融会沈、祝两家声调,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传谱称“董家本”。宋代皇家推行的“阁谱”,一度在北宋琴坛居于显要地位。但是民间的“野谱”却不断反映出琴家新的创造。其中“江西谱”就比僵化了的阁谱具有明显的优点。

从唐代的吴、蜀声到沈、祝声,再到宋代的阁谱、江西谱,记录着琴派产生以前的发展历程,为形成琴派积累了日渐成熟的条件。由于琴派指的是一批琴人,所以早期的“声”或“谱”,都还不是正式的琴派,只能说是它的雏形。历史上较著名的琴派主要是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

浙派

源于南宋末期,当时称“浙谱”或“浙操”。创始人郭沔,是参政张岩的琴师,曾协助张岩整理韩侂胄祖传秘谱,又搜求民间野谱,编《琴操谱》15卷、《调谱》4卷。后因政局变动,该谱未能付印。郭沔从大量古今传谱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创作了《潇湘水云》、《秋鸿》等具有新水平的名曲。宋度宗时司农卿杨缵十分赞赏郭氏传曲,他资助琴师毛敏仲、徐天民向郭氏弟子刘志方学琴,又命他们广求遗谱,编《紫霞洞谱》13卷。此谱虽已不存,却对后世影响极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禹会涂山》等曲,都是现存明、清传谱中常见的曲目。

徐天民及其子徐秋山培养的元代琴家,如撰写《琴述》的袁桶、编《霞外谱琴》的金汝励、弹《胡笳十八拍》的宋尹文等,都是一代名手。徐门第3代徐梦吉,号晓山中人,著《琴学名言》。因其长期在江苏常熟讲学,为当地出现虞山派准备了条件。徐门第4代徐诜,字和仲,随其父在浙江四明讲学,作琴曲《文王思舜》,编《梅雪窝删润琴谱》。该谱集中了徐门祖孙 4代不断加工整理的浙派传曲,其中《潇湘水云》、《秋鸿》、《渔歌》、《樵歌》等作品,经反复删润,精益求精,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优秀曲目。

明初,成祖召见过浙派的徐和仲、松江派的刘鸿和张用轸。当时“浙操徐门,江操刘门”并称。此后,浙操逐渐取得优势,现存明代谱集如《琴谱正传》、《梧岗琴谱》、《杏庄太音续谱》、《文会堂琴谱》都继承浙派,称“徐门正传”。

唐代名琴----九霄环佩 上:正面 下:背面 虞山派

明末兴于江苏常熟,因当地有虞山而得名,亦称“熟派”。创始者严澂,在当地组织琴川琴社。他吸取京师琴家沈音的创造,形成“清、微、淡、远”的琴风。严澂在所编《松弦馆琴谱》的序言中强调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严词批驳了当时滥填曲辞的风气。严澂是文靖公严讷之子,做过知府,因其显赫地位而受到重视。其实,虞山派的奠基者是琴师陈爱桐,他的儿子陈星源作为严澂的琴师,在编辑琴谱中起实际作用。陈爱桐另一个再传弟子徐上瀛更有建树。他把琴曲演奏的美学观点总结为24条逐条论述,即《谿山琴况》。他弥补了严澂片面强调“迟”的缺点,主张有迟则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还把严氏排斥的快速曲目《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收入他的《大还阁琴谱》,从而全面继承了陈爱桐的琴学。

广陵派

清代,江苏扬州涌现的一批知名琴家,先有传《澄鉴堂琴谱》的徐常遇,他主要是继承虞山派,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广陵派。扬州古称广陵,故名。他的两个儿子徐祜、徐祺传其艺,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一时盛传“江南二徐”。徐祺游历了燕、赵、吴、楚,加工整理了熟派、金陵派、吴派、蜀派传曲,辑《五知斋琴谱》。继起者吴灴是徐常遇之孙徐锦堂的弟子。吴灴广泛吸收诸家传谱共93曲,编《自远堂琴谱》。此后,又有编《蕉庵琴谱》的秦维瀚、编《枯木禅琴谱》的释空尘等。300多年以来,广陵琴家绵延不绝,他们的谱集成为近代琴人必备的常用书。当时,琴派众多,各有千秋,王坦在《琴旨》中说:“中州派高古端严,宽宏苍老,然用意过刚,殊失优柔乐易;浙派清和善俗矣,惜其填词合曲,好作靡曼新声;八闽僻处边隅,唐宋后始予声名物,其派务为不经之词,岂无乖于正始?金陵派之参序有节,犹未免六代淫佚之失”。清代末期,则有“金陵之顿挫,中浙之绸缪,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黄晓珊:《希韶阁琴瑟合谱》)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近代琴派

近百年来由于交流频繁,范围扩大,涌现了如下琴派:

(1)浦城派的祝桐君为福建浦城人,他博采诸家传谱,尤致力于校订苏景的《春草堂琴谱》,其理论著述为《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张鹤,所编《琴学入门》曾多次再版,广为流传。

(2)泛川派因四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而驰名。他学琴于浙江冯彤云,编《天闻阁琴谱》,所传“七十二滚拂”《流水》一曲,发挥“蜀声躁急”的特点,气势宏伟,至今仍为常奏的名曲。

(3)九嶷派的杨宗稷字时百,号九嶷山人,他得自金陵黄勉之的传授,讲求吟揉节奏。著《琴学丛书》70万言,收罗琴学文献甚丰,杨曾在北京设九嶷琴社传琴,当代管平湖继其传。

(4)诸城派,包括王溥长和王雩门,故又称“诸城二王”。前者学自虞山派,传《桐荫山馆琴谱》;后者学自金陵派,传《梅庵琴谱》。两者琴风并不全同,所传《长门怒》、《关山月》等曲,颇具山东地方特色。

(5)岭南派的古岗黄景星取其父钞传30余曲,又从琴师何洛书受10 余曲,辑《悟雪山房琴谱》流传于广东等地。其《碧涧流泉》等曲为他派所罕见。

参考文章
  • 琴叶榕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
  • 琴叶蔓绿绒的环境及习性特点观赏园艺
  • 琴挑文君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琴断朱弦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孩子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才叫“会弹琴”美术与音乐
  • 琴叶榕的繁殖方式观赏园艺
  • 琴叶榕的栽培技术观赏园艺
  • 琴叶珊瑚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
  • 学琴是不是年龄越小越好美术与音乐
  • 琴叶珊瑚的介绍观赏园艺

相关推荐: 琴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