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满族
2023-02-23 14:02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manzu
[外文]:Man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满族在清代曾是中国的统治民族有关。人口为4299159人(1982)。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文。
族源及其衍变满族历史有悠久的渊源。其直系先人为明代女真(亦称女直),往上可追溯到隋唐靺鞨、北朝勿吉、汉代挹娄与周代肃慎。女真的名称出现于唐末五代,当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抗辽朝的奴役,并建立了金国政权,不久灭辽与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绝大多数已融入汉族当中。到元代,这些进入中原和散居辽东一带的女真人,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视为“汉人”。仍留住在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的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的女真人,和分布于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渐演化。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这些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后金太宗天聪九年(1635)正式改“诸申”(女真)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简称满族。
明廷设治及八旗制度的建立自明初至明中叶,明廷曾先后在女真分布地区设立数以百计的羁縻卫所,以女真各部首领为卫所世袭官长,总属奴儿干都司。由于女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部间兼并掠夺战争不断发生,女真人自明初以来逐渐南迁。建州女真各部迁至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至鸭绿江边。海西女真南迁后,分布于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大拐弯处。东海女真(明代亦称“野人女真”)散处于建州、海西以东和以北的广大地区,大体上从松花江中游以下,迄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建州、海西两部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社会上出现的阶级对立(奴隶主和奴隶)十分明显;东海女真发展则比较缓慢,各部间又极不平衡。建州左卫的首领努尔哈赤顺应形势的需要,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氏。其先世为明建州左卫官长。万历十一年(1583),祖父觉昌安(又译作叫场)、父亲塔克世(又译作他失)在明军伐王杲之子阿台之战中任向导,于战争中被杀。努尔哈赤时年25岁,承袭父、祖为建州部首领。他认为,父、祖之死应由别部女真酋长尼堪外兰负责,遂以父、祖遗甲13付起兵讨伐尼堪外兰,从此揭开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幕。万历十七年,明廷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二十三年又晋封为龙虎将军。自万历十一年起,在以后的30年中,努尔哈赤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首先把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南至鸭绿江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都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众分别编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为基础的生产和军事组织“牛录”之中,并把这种基层组织逐步扩充成为八旗制度。初只设有黄、红、蓝、白四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各旗的固山额真和贝勒既是本旗的所有者,又是本旗的最高军事统帅。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
后金及清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天命三年(1618)以“七恨”誓师,起兵攻明,数年间先后攻占抚顺、辽阳、沈阳等东北重镇。关于后金政权的性质,学术界较多的人认为是奴隶主政权,也有人认为是封建政权。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下令实行“计丁授田”及稍后“分屯别居”等措施,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主张后金为奴隶制政权说的学者,认为此即满族社会由奴隶制度急剧向封建制转化。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进攻明宁远城受挫负伤,当年八月在沈阳郊外逝世。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于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大清”。随着辖属的蒙古归附各部与汉人俘降人众日益增多,先后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进一步推动了满族社会的进步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从顺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后几年间满洲贵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总计自入关至康熙八年, 满洲贵族在畿辅各地强制推行3次大规模的“圈地”,圈占汉民田地17万多顷。与此同时,相继推行了薙发、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压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时加剧了满、汉之间的矛盾。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政后,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永停“圈地”,奖励垦殖,整顿赋役,兴修水利,大规模地治河治运等。推行这些政策、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获得比以前较好的生产条件,全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而使满族在发展经济、文化和巩固祖国边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见彩图)
经济方面,从康熙初开始到乾隆初年为止的80年间,仅辽宁地区满族和汉族人民耕垦的土地面积,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龙江开垦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积达61万垧之多。由于大量满人进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人移往东北地区,迄至清王朝被推翻以前,东北3省满族的农耕技术水平和山海关内汉族地区日益接近或趋于一致。这就使东北地区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余粮供应关内,而且有大批大豆远销国外。其他如柞蚕、人参、鹿茸的产量也有增加。这些都是满、汉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的成果。
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从康熙初年起,清圣祖在全国民众支持下,坚决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割据势力的叛乱,又统一台湾,并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从而抑制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台湾的觊觎和卷土重来的野心。不久,清圣祖亲率八旗劲旅3次出征,击溃了以噶尔丹为首的蒙古准噶尔部贵族的分裂活动,复经雍正、乾隆,三代相继,长达70年的斗争,终于摧毁了准噶尔贵族分裂集团,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大一统。
在反击外国侵略巩固祖国边疆方面,清朝前期也建立了重要的历史功绩。早在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即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中下游,武装袭扰与破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威胁着祖国边疆的安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诸战役结束后,清圣祖立即派遣八旗官兵和水师,在东北各民族的配合下,驱逐沙俄殖民者于黑龙江流域之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了国界,两国保持了100多年的正常关系。18世纪,英国殖民者指使廓尔喀统治者勾结西藏封建领主,武装侵入后藏。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派遣大兵进藏,与西藏人民共同击败廓尔喀军队,保障了西藏边境的安全,粉碎了英国殖民者的阴谋活动。19世纪初叶,英国殖民者又指使张格尔多次进扰新疆边境,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派新疆满、汉官兵,并调东北旗兵往援,在新疆各民族支援下,活捉张格尔,再一次粉碎了英国殖民者侵夺中国领土的企图。
以上从康熙初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通过平定“三藩”与准噶尔部贵族分裂集团,以及统一台湾等国内战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特别是通过历次制止外国侵略的自卫战争,巩固了中国的边疆;又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经雍正一朝对西南各省进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确定了对全国各地区由中央直接派员进行管辖而又适合各地特点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鸦片战争以前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范围,而且有完整的稳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统一和领土主权,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是中国各民族共同树立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处于组织和统帅的历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化方面,满族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 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为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反帝反封建斗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外国侵略者实行投降主义政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不惜割让大块领土,出卖了中华民族的主权与根本利益,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和统治中国的工具,并勾结和依附外国侵略势力,镇压农民革命。广大的满族人民与爱国八旗官兵,与汉族及国内其他各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以及戊戌变法等历次重大斗争中,满族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艰苦奋斗,英勇杀敌,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壮烈牺牲。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清朝封建君主制的反动统治,得到了广大满族人民的赞同和支持,一些满族革命志士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例如鲍化南、何秀斋与革命党人宁武等领导了凤城等地的武装起义,最后牺牲。满族的先进知识分子宝崑、田亚斌与同盟会会员张榕(汉军旗人)所组织的“联合急进会”提出“满汉联合共和政体”的主张,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代表了满族人民在辛亥革命中的正确方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压在汉、满等各族人民身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已经腐朽并束缚满族人民的八旗制度。这对满族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汉、满等各族人民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满族工人出身的关向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从1924年到上海参加工人运动起,到担任八路军一二○师政委,在20多年的革命实践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优秀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大连福纺罢工、北伐战争以及反对日本修筑“五路”的运动等等,都有满族工人、学生、市民、农民参加。“九一八”事变后,1935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大批满族人民参加抗日联军,一些满族抗日志士担任了师级以上的军职,其中陈翰章任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二师师长,率部开展游击战,歼敌数千,最后壮烈牺牲,成为著名的抗日英雄。其他许多满族指战员也为保卫祖国献出了生命。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满族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奋不顾身地工作,广大满族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贡献了力量。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天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人民好歌舞,每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见彩图)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
建国后的新变化1949年前,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奴役,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生活极为贫困。散居在中原地区的满族人民也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和歧视,许多人改名换姓,隐瞒民族成分,生活朝不保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满族人民同样享受着民族平等和当家做主的权利,过去被迫隐瞒民族成分的人,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尽管满族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中,都有不少满族代表。各级各类满族干部迅速成长,仅辽宁省就培养了近2万名满族干部。到1982年,居于城市的满族人口,已占本民族总人口的20%。满族知识分子本来在本民族中所占比例较高,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满族学生数量也较多。在各条战线上,满族中的模范人物、先进单位不断涌现,科技、文史、理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新秀茁壮成长。广大满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积极地与各兄弟民族一道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四化大业贡献着更大的力量。
- 参考书目
- 《满族简史》,中华书局,北京,1979。
- 本溪满族自治县出生的名人大全常识
- 清原满族自治县(Qingyuan Man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
- 联兴满族乡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WeichangManzuMongulzuZizhi 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
- 农丰满族锡伯族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建制沿革专项地理
- 新宾满族自治县(Xinbin Manzu Zizh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
- 伊通满族自治县(Yitong Man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
- 青龙满族族自治县(Qiuglong Manzu Zizhi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
- 宽城满族自治县(KuanchengManzuZizhi xian)的由来中国地理
相关推荐: 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