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课程
新闻言论要有新意有亮点
2023-01-07 00:00课程 人已围观
• 写言论的本领,就是论证的本领。论证过程就是说理的过程,要以理服人。比如,要论证论点--下台的并非都是南郭先生。就要阐明在下台的人中:"有的是年老体弱,力不从心;有的是使用不当,用短弃长;有的是志在攻专业、做学问,从政不那么在行。而南郭先生,则不学无术,不干实事,混日子者之谓也。"这样,就论之有理了。言论理从事出,事理融合,这就要求作者把功夫下在深入生活,接触实际,调查研究上,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言论实际、适度,做到刚柔相济。刚,使人感到非这样不可;柔,点明人们的心理状态,引起大家的共鸣,入耳入心。
•角度新,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老问题,谈出新的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处景物,一个人物,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能获得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感想。任何现象都是多侧面的,从不同角度做文章,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即使是“永久性”题目,只要作者找到新的角度,找出了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径,打开通道,同样能给读者以新的启迪。
• 比如反对用公款请客送礼和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我们党早已三令五申,这类文章何止车载斗量。重复文章难做,但有时又不能不做。比如《人民日报》有一篇《来而不往亦有理》的言论,并有《过目能诵,经久难忘》的评析文章。赞扬这篇言论"短小精悍,很有新意,确实值得一评"。有的行家反映,这篇言论主要以角度新而取胜。新在哪里?新在写出了有些领导干部在"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心理状态和处事方法支配下,你请我,我请你,互相攀比,层层加码,欲罢不能的状况,不少公款就是在礼尚往来中被"干"掉了,这种风气腐蚀了人的思想,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通篇没有"十分重要,非常必要"之类的大道理,也没有"坚决刹住,严肃查处"这类板起面孔训人,措词激烈的语言,却较好地论证了"来而不往亦有理"这个论点。
要使读者觉得一篇言论“有意思”,就要选好角度。角度,是言论的入口。选角度,贵在巧。要善于从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入手,可以标新立异“唱反调”。比如敢于同坏人坏事、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是我们党一贯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然而,近些年来,这种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的可贵精神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淡化了。致使一些地方“地头蛇”横行乡里,无人敢管。如果把这样内容的文章做成“治一治地头蛇”或者“党员干部要见义勇为”等,读者看了可能会说,老一套、没意思。“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句千年古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党员干部见义勇为。 有篇《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言论,以一所乡村小学被当地几个赌徒强占去进行赌博活动,乡驻村干部望"赌"兴叹为新闻由头;把"不"改成"要",一字之改,意思全反,角度全新。言论见报后,"强龙要压地头蛇"在社会上不胫而走,成为有些上级对下级嘱托,群众对干部鼓励的警句名言。
第一,把握"信息亮点"在评论中的恰当位置 1.标题浓缩"亮点" 读报先读题,受众大都习惯于通过题目迅速地摄取信息的核心和焦点部分,这就决定了"信息亮点"应先凝于题。例如:《群众情绪是领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思想工作作为企业第一道工序》《莫把温饱当理想,振奋精神奔小康》《十年看五年,五年看头年》《欣闻大寨不吃"大锅饭"》《你准备今春为农民干点什么》,等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言论的"亮点"。 2.开头突出"亮点" 新闻言论开头或摆事实,或亮观点,或提问题,重在引起读者注目,"一灯引我进黄山"。例如人民日报署名短评《大火中的沉思》开头一段是:"××路上又起一场大火,顷刻之间,二百多万元的国家财产付之一炬"。又有一篇评论员文章的开头一句是:"富,在中国有独特的命运。"究竟"火"有何教训、"富"有何命运?逼得读者看全篇。
第二,用好"亮点"在评论中的相应载体 一.凭精辟观点和新鲜词语"闪亮" 例如针对"咱与别的行业不正之风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的思想,一篇评论亮出的观点是:"小巫大巫都是巫";针对夫妻两人于对方母亲态度冷暖不一,一篇评论则言:"你妈我妈都是妈!。"又如"'三令五申'不如'一查二惩'"、"先富口袋不如先富脑袋,""先天下之干而干,后天下之富而富""克服钟摆思维"等,不胜枚举,足证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二.借典型事例和生动形象"闪亮" 新闻言论往往"论从事出"、"议由物生"。典型事例和形象思维运用得恰当,能满足于大多数受众偏爱故事性形象性信息的心理需求,易于感染、启迪,使议论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例如《从猪跳"迪斯科"说起》《由邮寄活人想到的》《谈"剪彩现象"》《"班车现象"透视》一类评论,引人入胜,让读者结合典型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感知深刻的道理。《干部形象须"五官端正"》意为"嘴不馋、腿不懒、耳不偏、心不散、手不长"《"五子登科"新义》议的则是某矿大中专毕业生"带着本子(毕业证)离开桌子、放下架子、找准位子、干出样子"的新风貌。好形象本身就是一块锦,再作评论,则锦上添花!
要使读者觉得一篇言论“有意思”,就要选好角度。角度,是言论的入口。选角度,贵在巧。要善于从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入手,可以标新立异“唱反调”。比如敢于同坏人坏事、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是我们党一贯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然而,近些年来,这种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的可贵精神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淡化了。致使一些地方“地头蛇”横行乡里,无人敢管。如果把这样内容的文章做成“治一治地头蛇”或者“党员干部要见义勇为”等,读者看了可能会说,老一套、没意思。“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句千年古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党员干部见义勇为。 有篇《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言论,以一所乡村小学被当地几个赌徒强占去进行赌博活动,乡驻村干部望"赌"兴叹为新闻由头;把"不"改成"要",一字之改,意思全反,角度全新。言论见报后,"强龙要压地头蛇"在社会上不胫而走,成为有些上级对下级嘱托,群众对干部鼓励的警句名言。
第一,把握"信息亮点"在评论中的恰当位置 1.标题浓缩"亮点" 读报先读题,受众大都习惯于通过题目迅速地摄取信息的核心和焦点部分,这就决定了"信息亮点"应先凝于题。例如:《群众情绪是领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思想工作作为企业第一道工序》《莫把温饱当理想,振奋精神奔小康》《十年看五年,五年看头年》《欣闻大寨不吃"大锅饭"》《你准备今春为农民干点什么》,等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言论的"亮点"。 2.开头突出"亮点" 新闻言论开头或摆事实,或亮观点,或提问题,重在引起读者注目,"一灯引我进黄山"。例如人民日报署名短评《大火中的沉思》开头一段是:"××路上又起一场大火,顷刻之间,二百多万元的国家财产付之一炬"。又有一篇评论员文章的开头一句是:"富,在中国有独特的命运。"究竟"火"有何教训、"富"有何命运?逼得读者看全篇。
第二,用好"亮点"在评论中的相应载体 一.凭精辟观点和新鲜词语"闪亮" 例如针对"咱与别的行业不正之风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的思想,一篇评论亮出的观点是:"小巫大巫都是巫";针对夫妻两人于对方母亲态度冷暖不一,一篇评论则言:"你妈我妈都是妈!。"又如"'三令五申'不如'一查二惩'"、"先富口袋不如先富脑袋,""先天下之干而干,后天下之富而富""克服钟摆思维"等,不胜枚举,足证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二.借典型事例和生动形象"闪亮" 新闻言论往往"论从事出"、"议由物生"。典型事例和形象思维运用得恰当,能满足于大多数受众偏爱故事性形象性信息的心理需求,易于感染、启迪,使议论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例如《从猪跳"迪斯科"说起》《由邮寄活人想到的》《谈"剪彩现象"》《"班车现象"透视》一类评论,引人入胜,让读者结合典型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感知深刻的道理。《干部形象须"五官端正"》意为"嘴不馋、腿不懒、耳不偏、心不散、手不长"《"五子登科"新义》议的则是某矿大中专毕业生"带着本子(毕业证)离开桌子、放下架子、找准位子、干出样子"的新风貌。好形象本身就是一块锦,再作评论,则锦上添花!
上一篇:初中/高中生物
下一篇:给职场人的情绪管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