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课程
社会观察通讯的写作技巧(一)
2023-12-04 21:57课程 人已围观
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
一、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首先,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了通讯的报道视野,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尽管人物、事件、风貌通讯也脱离不了社会现象与问题,但它们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点”进行报道的,“面“只是它们的背景。而社会观察通讯则是直接以“面”为报道对象的,描述“点”是为了完成对“面“的揭示。它与工作通讯在“面”即宏观角度的把握上有近似之处,但工作通讯所具有的指导性功能,一般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报道,而社会观察通讯在某种意义上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报道,对受众来讲它的角度是平视的。
其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社会观察通讯产生之初就突破了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而以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曝光社会万象,展示社会矛盾,追踪动态中的时代思潮,以新鲜的信息和敏锐的视角,为新闻写作领域吹进创新之风。
二、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三、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按题材分类。 如果从报道的题材和深度来区别,可以分为话题型和课题型两大类。
一是话题型。所谓话题型.是指通讯所报道的内容,正是大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或者大众对其感兴趣,有可能成为热门话题的社会现象。这类选题大多比较浅近,比校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例如:从2000年开始,我国五一和十一两节开始实行七天假期的制度,国内出现了“旅游黄金周”,七天长假到哪里玩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媒体纷纷就此话题展开报道,版面上出现了《今年五一怎么过》、《国庆长假哪里去?》,《我选驾车自助游》等话题型通讯。2001年开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汽车价格问题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话题,入世将对进口汽车价格产生什么影响、何时买车更划算也因此成为诸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汽车价格不会一降到底》、《入世能让我成为汽车族吗》等与此话题相关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近年来,小学生减负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也成为社会话题,不少媒体也对这个热点话题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光明日报》的通讯《减负之后该怎么玩》,就是反映小学生课业减负后的盲然状态和家长们困惑的一篇社会观察通讯。
二、课题型
课题型通讯与话题型通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具有长远的,重大的意义,深入研究下去,可能涉及法律制度、国计民生、历史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深层结构问题,这种类型的通讯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查,需要采集典型的事实,它在写作上则比话题型通讯更重视综合分析,常常在事实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下去,整个报道具一定的思辩性,这种类型的通讯写得好,传播效果有可能辐射到政策层面,影响有关决策部门的动作。
例如,《中国青年报》从1988年7月28日到8月9日刊发的系列报道《三十万临时工在深圳》一共5篇。从每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记者当时研究与报道这个社会问题所达到的深度:《临时工:特殊的社会群体》,《劳动争议:呼唤中国的劳动法》、《不容回避的问题:女临时工的性导向》、《童工现象:如何摆脱过早负重的命运》、《多元化利益:纵横交错的矛盾》。这组社会观察通讯中所提出的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记者在报道中表现出对这一社会现象超前的预见性关注,已被后来的实践不断证实,报道中所涉及的问题在打工族群体存在的地方相继出现。
“展望型”的“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的写作
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1、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2、深人社会、深入民心、掌握第一手材科
3、微观和宏观的纪实手法
4、避免走入的几个误区
一、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首先,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了通讯的报道视野,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尽管人物、事件、风貌通讯也脱离不了社会现象与问题,但它们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点”进行报道的,“面“只是它们的背景。而社会观察通讯则是直接以“面”为报道对象的,描述“点”是为了完成对“面“的揭示。它与工作通讯在“面”即宏观角度的把握上有近似之处,但工作通讯所具有的指导性功能,一般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报道,而社会观察通讯在某种意义上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报道,对受众来讲它的角度是平视的。
其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社会观察通讯产生之初就突破了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而以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曝光社会万象,展示社会矛盾,追踪动态中的时代思潮,以新鲜的信息和敏锐的视角,为新闻写作领域吹进创新之风。
二、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三、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按题材分类。 如果从报道的题材和深度来区别,可以分为话题型和课题型两大类。
一是话题型。所谓话题型.是指通讯所报道的内容,正是大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或者大众对其感兴趣,有可能成为热门话题的社会现象。这类选题大多比较浅近,比校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例如:从2000年开始,我国五一和十一两节开始实行七天假期的制度,国内出现了“旅游黄金周”,七天长假到哪里玩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媒体纷纷就此话题展开报道,版面上出现了《今年五一怎么过》、《国庆长假哪里去?》,《我选驾车自助游》等话题型通讯。2001年开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汽车价格问题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话题,入世将对进口汽车价格产生什么影响、何时买车更划算也因此成为诸多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汽车价格不会一降到底》、《入世能让我成为汽车族吗》等与此话题相关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近年来,小学生减负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也成为社会话题,不少媒体也对这个热点话题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光明日报》的通讯《减负之后该怎么玩》,就是反映小学生课业减负后的盲然状态和家长们困惑的一篇社会观察通讯。
二、课题型
课题型通讯与话题型通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具有长远的,重大的意义,深入研究下去,可能涉及法律制度、国计民生、历史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深层结构问题,这种类型的通讯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查,需要采集典型的事实,它在写作上则比话题型通讯更重视综合分析,常常在事实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下去,整个报道具一定的思辩性,这种类型的通讯写得好,传播效果有可能辐射到政策层面,影响有关决策部门的动作。
例如,《中国青年报》从1988年7月28日到8月9日刊发的系列报道《三十万临时工在深圳》一共5篇。从每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记者当时研究与报道这个社会问题所达到的深度:《临时工:特殊的社会群体》,《劳动争议:呼唤中国的劳动法》、《不容回避的问题:女临时工的性导向》、《童工现象:如何摆脱过早负重的命运》、《多元化利益:纵横交错的矛盾》。这组社会观察通讯中所提出的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记者在报道中表现出对这一社会现象超前的预见性关注,已被后来的实践不断证实,报道中所涉及的问题在打工族群体存在的地方相继出现。
“展望型”的“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的写作
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1、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2、深人社会、深入民心、掌握第一手材科
3、微观和宏观的纪实手法
4、避免走入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