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课程

新闻通讯主题的写作要求

2023-12-04 21:57课程 人已围观

一、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记者在提炼通讯主题时,第一个要把关的就是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问题,就是主题的真实性问题。在这方面应当强调的是,记者要有“质疑”意识,即凡事都不要“轻信”,一切结论都应该产生于深人调查研究之后。特别是对那些来头大、有背景、社会上众口一词争相炒作的热点事件、新闻人物,一定要在确认其事实、事迹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评价其人其事。
    有时,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炼出不同的主题。例如: 一个原本性格内向的女工下岗后,为生活所迫先后干起了家庭保姆、建筑工地油漆工、街头卖报人,最终办起了一家红火的主食加工店。她本人也历经磨炼,从胆小怕事的女工到麻利、果敢的女经理。这一事实过程可以用来说明几个方面的主题:
    1.市场大潮对人的淘流和磨难是造就企业家的途径;市场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2.一个下岗女工的顽强精神;
    3.社会上许多服务业有待开发;
    4.“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应当转变。
    哪一方面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哪一方面的主题经传播后可获得正面的社会效果,则可根据不同记者的认识、不同媒体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报道需要作出选择。但是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选择主题。
 
    二、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一)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弱智”摘帽的背后新闻
    紧邻杭州的余杭市,最近传出了一则新闻:当地有关部门为7名错划为“弱智”的学生“摘帽”正名。余杭是中华良堵文化的发源地,近现代历史上诞生的文化名人、国学大师为数不少。要说余杭的后辈“弱智”成群,恐怕谁也不愿接受。然而,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份统计显示:该市的确测评出“弱智”学生1 131名,弱智率达1.69%,远远高于国际上0.4%的正常弱智标准。......
   《中国青年报》对此发表的评论:“天下竟还有这样的‘错划’和这样的‘平反!”“什么是教育的大忌?就是牺牲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道德和教育原则—牺牲教育的根本。”
    记者在采写这篇通讯时,并不是只着眼于浙江余杭市的7名被“错划”为“弱智”的学生,而是着眼于全国教育界这个并不罕见的现象—“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该市的确测评出‘弱智’学生1 131名,弱智率达1 .69%,远远高于国际上0.4%的正常弱智标准。”“据悉,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智力测评,在许多地方并不罕见”,着眼于应试教育所结出的这枚“断送教育本身”的恶果—“学生被打人另册后,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使这些智力原本正常的学生渐渐真的成为‘弱智’。”“余杭市教育局负责弱智生测评工作的葛老师说:‘学生如果被列为弱智行列,他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工作、乃至成家立业都会受到影响。”
     (二)深度来自历史感
     (三)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因作者开掘主题的功力有别,通讯的题材虽然相近,效果却大不相同。
    “拼命三郎”
      赵继义,一个土生土长的昌平人,与共和国同龄,昌平县房管局器材供应站站长。当站长7年,只有七八个人的供应站由亏损20多万元,一举成为年创纯利30多万元,银行存款200万元的富户,他也光荣地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竞赛优秀工作者。赵继义调任昌平县房管局器材供应站站长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穷摊子:十几间破烂平房,一辆130汽车,一辆东风三轮摩托车,亏损20多万元,七八名职工人心涣散。他最怕穷,却偏偏调到了一个穷单位。他知道,怨天尤人没用,只有靠拼靠干,才能把穷字变成富字。他确立了在保证本系统房修材料供应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展建材经营活动的方针,立下了一个规矩,器材站每个职工,哪忙去哪,什么急干什么,不养闲人。
       北京的五月,已似流火,为在汛期之前从六里屯抢运一批红陶瓦,赵继义让司机和装卸工两人由每天跑两趟改为每天跑三趟。两人连装带卸,一天两趟已经够累的,听说还要加一趟,不免面露难色,赵继义二话没说,撇开那个装卸工,跳上汽车,毫无商量地对司机说:“走,我去试试!”汽车很快就钻进了滚滚热浪。司机是个大高个壮小伙子,红陶瓦一捆接一捆地递上来,瘦弱的老赵就一捆接一捆地接来码齐堆好,汗水沿着脑门淌下来,滴滴落在他那近视眼镜上,可他连擦都顾不上擦一下。不到半小时,两个人硬是装满一车瓦。他这种拼命苦干劲头,一下就震了全站职工,从此,器材站七八名职工个个像赵继义一样,老是镖着劲苦干。........
      黑脊梁—广州军区某团连长李邦亮
      连长李邦亮要走了,到师教导队上任。
     他没有惊动正在酣睡的士兵,以至许多战士急急爬起来后,只看到连长那熟悉的背景消失在月光中。
    李邦亮依恋连队,战士依恋连长。这不仅仅是他留给连队1万多元和上千斤余粮的家底,还有26块参加各级军事比武夺得的金牌,12面闪闪发亮的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后勤管理先进单位的奖旗、奖状,而且是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干部战士注入了军人崇高的责任感,形成了连队建设的巨大动力。
     那脊梁,共和国安全的屏障
     1988年,一连分来16名新兵,张大好奇的眼睛四处乱瞅。
    “集合!”李邦亮站在全连面前。“全体老兵脱下军装!”脊梁裸露了。那是一排排黑红健壮的脊梁。李邦亮也脱掉了上衣,露出的是更加黝黑隆起肌块的脊梁。“新同志看清了,要在一连当个好兵,都得这样!”
      话不多,却句句震撼着新战士的心。半年后,他们都成了“黑脊梁”。考核场上无一不显示一连士兵的风采。
      1987年,李邦亮升任连长。他想摸摸连队军事素质的底。三次考核正副班长,三次成绩仅仅及格,一天早上搞紧急集合,一些战士丢三落四,整整25分钟才集合完毕。“一个优秀军人,就是国家一道安全屏障。我李邦亮年过29,全连数我最大。5公里越野最佳成绩是24分26秒,刚够格。从明天开始,要抹掉4分钟!”大家听了直瞪眼。 雷州半岛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石头滚烫。只见李邦亮时而两腿绑着沙袋,时而拖着几十斤重的汽车轮胎,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来回奔跑,每一次都汗流得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他终于突破了5公里越野21分钟优秀大关,跑在全连最前面。
      连长拼搏,谁敢含糊。射击、障碍、军体、越野……个个都练脱了几层皮。一天,连队进行实弹对抗射击,突然狂风猛刮,乌云翻滚,“哗啦啦 ……”瓢泼大雨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周围观看的群众呼呼啦啦地四处奔散找地方躲雨。连队有的战士也想跟着跑。“不准动,看我的!”只见李邦亮把冲锋枪一端,在暴雨中对着“敌阵” 冲击、滚进、射击...... 20多个动作迅猛利索。瞬间,山头上一群群“泥人”在风雨中摸、爬、滚、打。........
   《拼命三郎》中的主人公虽然拼命苦干的精神可嘉,拼命的业绩也非同寻常:如当站长7年,使一个原本亏损20多万元的县房管局供应站,“一举成为年创纯利30多万元,银行存款200万元的富户”;如带领七八个人,半个月时间,拆房上千间;如七八个人承办11000平方米的住宅工程……
    但是,读完全文,人们不知道这位主人公到底为什么苦干,人们看不出这位“拼命三郎”的真面目,听不到他的讲话,感受不到他的思想和情感,整篇通讯成了“苦干篇”、“工作篇”,主题好像是为了苦干而苦干,缺乏触及心灵的深度,因此也缺乏感染力。
       这位有着一副“黑脊梁”的军人,以他对祖国、连队、家庭的深沉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一肩三任,忠实地履行着作为“国家、民族脊梁”的责任。整篇通讯以它特有的“兵味儿”、“人味儿”感染着读者。正因为作者没有仅仅着眼于“苦干”、“拼命”,而是通过这些事例去展示军人李邦亮的心灵,展现一个当代军人的“人生答卷”。这个主题正是这篇通讯感染人、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