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课程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2023-12-04 21:57课程 人已围观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也是利用外延模糊的词语担负反映客观世界千变万化的各种客体的模糊性词语。这种模糊词语,绝大多数没有一个精确的界限,且具有游离性,有时它又是一种特定语境的产物,但它可用少量的语言单位去表达丰富的语义,“含糊语言”、“精确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 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它同精确语言相比,又是模糊的,具有伸缩性、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也更带有严密性。它的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变化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如:要积极支持参业发展,对种参用林地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安排解决。这里有两层意思。解决种参用林地是明确的,具有定向性,这是表层的意思;安排多少种参用地却是不明确的,具有无指定性,这是深层的意思。就这句话的完整意义来说,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安排解决,既概括又灵活。
•模糊语言同含糊语言相比,是明确的,具有定向的明确性。这种明确性与肯定性反映在语言内涵上,如林区内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猎捕; 因特殊需要猎捕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猎捕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按照法规办理是明确的,肯定的,这是表层的意思;但按哪一个法规办理则是不明确、不肯定的,只用“有关”概括,这是深层的意思。
• 模糊语言与“含糊语言”“精确语言”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它的两重性。在语言的表层方面,它是明确的,而在深层方面,它是模糊的。比如:“对纳税有困难者,可逐级上报,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这里的表层意思是明确的,即“要给予减免税照顾”,但作为深层意思的“一个时期”则是不明确、模糊的。又如:“以上措施,希认真贯彻执行”,要“贯彻执行”,这是明确的;如何贯彻执行?认真。如何认真?则是不明确的,模糊的。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两重性表现为,在表层是明确的,在深层是模糊的,在“要不要”、“是否”等问题上,是明确的;在“如何”,“多少”等问题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达上,是明确的,在定量表述上,是模糊的。
模糊语言的作用 •四、使行文虚中有实,避免论证苍白,公文大多带有论说的性质,但它不像一般论说文那样运用多种论证来说明观点阐述主张,它往往从道理和意义上说明公文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多用事理论证方法摆出问题,说清道理和意义。虽然如此,公文在论证上同样要求有论证力量和说服力。公文由于受到自身特点和篇幅的限制,在实际论证中多用虚中有实的模糊语言增强公文的说服力。如下例:近年来,国务院曾几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控制外出参观活动,坚决制止借出差、开会、参观学习等名义到处游山玩水的不正之风。但到目前为止,此风尚未刹住,一些地方仍在滋长、蔓延。必须指出,这类活动不仅浪费国家资金,给一些地方的物资供应、食宿、运输等造成很大压力,妨碍先进单位的正常生产和业务活动,而且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政治影响。 • 模糊语言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与精确语言的相互关系上。也就是说,虽然模糊语言具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时却又必须以精确语言作补充。如:利用林地栽种人参必须提出用地申请,并附有森林调查资料,县级以上参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人参发展计划,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这里的“有关”就属于模糊语言,下面必须附上精确语言,落实“有关主管部门”的具体内容,否则,受文单位就无法执行。所以下文是这样表述的:利用国有宜林荒山荒地、林中空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采伐迹地的,由县(市)林业局或国营林业局(经营局)审批;利用集体林地的,由县(市)林业局审批;利用其它国有林地的,由省林业厅审批。这样,模糊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就具体化、明确化了。 •五、模糊语言作为特殊语言,可起到特性修辞作用。如: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关单位批准。林区社会生产和生活情况复杂,森林防火期内究竟会发生何种用火情况不得而知。采用“特殊”这一模糊语言,既精炼地概括了可能发生的用火情况,又明确了允许林区野外用火的原则立场,这是精确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 六、可使公文的表述显得委婉、含蓄。在公文写作中,有些不便直叙或者有所顾忌的事物,人们便以模糊词语加以借代。如为了避免产生亵读感,近年来,公文常以“十年动乱”、“十年浩动”等模糊语言代替“文化大革命”这个概念。 • 七、可使公文带有谦虚谨慎的感情色彩。写公文常常要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了做到准确、科学,说话就必须留有余地。因为客观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例如在经验介绍或总结报告里,往往要用“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等等的客套话作开头。这里就是运用“一点”这个模糊词语表示自谦的感情色彩的。
模糊语言的作用 •四、使行文虚中有实,避免论证苍白,公文大多带有论说的性质,但它不像一般论说文那样运用多种论证来说明观点阐述主张,它往往从道理和意义上说明公文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多用事理论证方法摆出问题,说清道理和意义。虽然如此,公文在论证上同样要求有论证力量和说服力。公文由于受到自身特点和篇幅的限制,在实际论证中多用虚中有实的模糊语言增强公文的说服力。如下例:近年来,国务院曾几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控制外出参观活动,坚决制止借出差、开会、参观学习等名义到处游山玩水的不正之风。但到目前为止,此风尚未刹住,一些地方仍在滋长、蔓延。必须指出,这类活动不仅浪费国家资金,给一些地方的物资供应、食宿、运输等造成很大压力,妨碍先进单位的正常生产和业务活动,而且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政治影响。 • 模糊语言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与精确语言的相互关系上。也就是说,虽然模糊语言具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时却又必须以精确语言作补充。如:利用林地栽种人参必须提出用地申请,并附有森林调查资料,县级以上参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人参发展计划,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这里的“有关”就属于模糊语言,下面必须附上精确语言,落实“有关主管部门”的具体内容,否则,受文单位就无法执行。所以下文是这样表述的:利用国有宜林荒山荒地、林中空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采伐迹地的,由县(市)林业局或国营林业局(经营局)审批;利用集体林地的,由县(市)林业局审批;利用其它国有林地的,由省林业厅审批。这样,模糊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就具体化、明确化了。 •五、模糊语言作为特殊语言,可起到特性修辞作用。如: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关单位批准。林区社会生产和生活情况复杂,森林防火期内究竟会发生何种用火情况不得而知。采用“特殊”这一模糊语言,既精炼地概括了可能发生的用火情况,又明确了允许林区野外用火的原则立场,这是精确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 六、可使公文的表述显得委婉、含蓄。在公文写作中,有些不便直叙或者有所顾忌的事物,人们便以模糊词语加以借代。如为了避免产生亵读感,近年来,公文常以“十年动乱”、“十年浩动”等模糊语言代替“文化大革命”这个概念。 • 七、可使公文带有谦虚谨慎的感情色彩。写公文常常要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了做到准确、科学,说话就必须留有余地。因为客观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例如在经验介绍或总结报告里,往往要用“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等等的客套话作开头。这里就是运用“一点”这个模糊词语表示自谦的感情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