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课程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可感性
2023-12-04 21:57课程 人已围观
跳出新闻用语的几个误区
其一、认为新闻报道没什么,只要把事情写清楚就行了,用不着在语言上挑花绣朵。须知,新闻作品不像党政机关文件那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人们都得遵照执行。新闻报道没有这种强制性,它是凭借自身的吸引力赢得读者,让读者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影响和引导读者思想、行为的目的。
其二、认为新闻报道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新闻语言也应该"严肃",从而导致作品板起面孔,满篇八股调,常使读者望文生厌。
其三、认为新闻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精心描绘,有闻照录就行了。新闻作品要正确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述新闻事实的语言也同文学作品的语言一样,源于生活语言又应高于生活语言。这就需要在获得丰富的素材后,为着准确、生动地表述事实,要在去粗取精,提炼新闻语言上下功夫。
其四、一些人以所谓"观念更新"、"新潮写法"为时髦,在新闻作品中生造一些艰涩的词语,拼揍一些颠三倒四的语句,结果只会拉大与读者间的距离。
新闻语言应有"三味"
新闻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的语言,也不同于文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可感,既是对选择新闻事实的要求,也是对运用新闻语言的要求。
味纯--要准确简洁
表达新闻事实的语言不仅要准确无误,还要简洁明快,通俗生动。这是增强新闻语言可感性的基础。
"内行不够味,外行看不懂"。新闻语言的不准确、不贴切、不通俗,是影响新闻可信、可感性的第一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关键在于新闻语言应发扬朴实的文风,对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明快通俗。
由于新闻具有真、短、快、活、强的特点,其语言就不能不讲究简洁明快。一是多用短句。那种"海带句"、"疙瘩句",很难让读者一目了然,如今的读者很难有耐心去读那些曲里拐弯的东西。二是用词要精,勤于筛选,务求准确,以一当十。三是行文语句要通俗流畅。
味鲜--要新鲜活泼
味美--要多姿多彩
为使新闻语言在传播新闻信息中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新闻写作应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要力求形象化,二是语言朴实而见文采,三是语言要多变出新。
通常人们总以为外事报道是十分严肃的事,似乎只有板起面孔使用刻板的所谓"规范化语言"来写才合适,因而总是如法炮制拘泥公式、平铺直叙的平平之作。请看《美海军陆战队司令来访》这条消息,作者突破新闻用语的窠臼,这样写道:"今天下午两点半,海军机关办公楼前先后响起《星条旗》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统率13.8万名陆战队员(比英国陆军多3万)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凯利上校,微笑着和刘华清司令员握手。……海军仪仗队和着雄壮的军乐,用脚步掀起有节奏的'涛声',向这位50年代就在美海军陆战队服役,1983 年7月1日由里根总统批准担任现职的将军致意。"作者通过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写了迎宾的两种乐曲声,仪仗队脚步的"涛声"以及双方领导人微笑着握手的气氛,使这次外事活动在读者中留下了形象而生动的印象。
形象化的语言能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现场感、氛围感。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应注意扬其所长,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有两位记者同时采写湖北宜昌柑桔远销外省的消息,一位是这样写的:"最近宜昌地区组织一批柑桔运往北方销售,打开了北方市场。目前,仅黑龙江省已有50多个水果销售点做好了各种准备,即将销售这批南方水果。"另一位写的是:"昨日上午8时,一列北上的列车拖着15个车皮的宜昌蜜桔,赶在东北封冻之前,直奔白山黑水。目前,黑龙江省早已订货的50多个水果销售点和翘首盼望的顾客们正欢快地迎接第一批清香悠甜的宜昌蜜桔的到达。"两者比较,后者重视使用具体的富于形象表现力的词语,显然较前者表述事实要生动、形象。
新闻的语言美往往由朴实而见文采中体现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新闻用语贵在朴实自然,犹如出水的芙蓉,鲜灵洁净,浑然天成。《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写的通讯《妈妈叫我放鸭子》,语言朴实醇美,感人至深。你瞧作者笔下姑娘放鸭的现场:"年轻的鸭子喜欢打扮,穿得五颜六色,花里胡梢;年老的鸭子灰不溜秋,老里老气……有病的鸭子不想吃食不想动,没病的东咧咧,西咧咧,嘴巴不肯歇一歇……",听听姑娘的语言:"我像鸭子一样,爱上了湖中水,石头打来也不飞。""我怎么会寂寞、害怕呢?我又不是光杆司令,我有一千多名鸭兵!"这些新闻语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一个热爱新生活、充满自豪感的放鸭姑娘的优美形象,栩栩如生地走到读者面前。
可感性新闻语言何处求
在立足于精细观察的基础上,注重调动词语的形象、色彩和动感,也是新闻采写中务必苦练的基本功。《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这条消息,导语就很有特色:"一只羽毛雪白、红冠竖立,雄赳赳的大公鸡和四只同样漂亮的白母鸡,11月23日代表它们的家族--北京白鸡,神气十足地通过了畜禽专家们的鉴定。"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羽毛雪白"、"红冠竖立"、"雄赳赳"、"家族"、"神气十足"等形象描绘词语和拟人手法,把一项科技成果的消息写得活灵活现,情趣盎然。有些词语本身并不具有形象色彩,但可以施加某种条件,使之化成带有形象色彩的词语。比如把有的词语放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即可改变词性,显现形象色彩。有些词语一经修辞方法打扮,也可显现形象色彩。一位记者写丁玲在北大荒劳动时利用工作之余,为农场职工绘画办墙报,不是如此直叙,而是这样来写:"那些小鸡、青菜、禾苗,顺着她手上那只灵巧的笔,都流到了农场的墙报上",这"顺着"、"流到"便把平面的事物立体化了。再如,"鸟类专家给乌鸦平反",这"平反"本身虽然谈不上有鲜明的形象色彩,但摆在特定的语境里,就变得有了立体感。
其一、认为新闻报道没什么,只要把事情写清楚就行了,用不着在语言上挑花绣朵。须知,新闻作品不像党政机关文件那样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人们都得遵照执行。新闻报道没有这种强制性,它是凭借自身的吸引力赢得读者,让读者喜闻乐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影响和引导读者思想、行为的目的。
其二、认为新闻报道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新闻语言也应该"严肃",从而导致作品板起面孔,满篇八股调,常使读者望文生厌。
其三、认为新闻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精心描绘,有闻照录就行了。新闻作品要正确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述新闻事实的语言也同文学作品的语言一样,源于生活语言又应高于生活语言。这就需要在获得丰富的素材后,为着准确、生动地表述事实,要在去粗取精,提炼新闻语言上下功夫。
其四、一些人以所谓"观念更新"、"新潮写法"为时髦,在新闻作品中生造一些艰涩的词语,拼揍一些颠三倒四的语句,结果只会拉大与读者间的距离。
新闻语言应有"三味"
新闻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的语言,也不同于文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可感,既是对选择新闻事实的要求,也是对运用新闻语言的要求。
味纯--要准确简洁
表达新闻事实的语言不仅要准确无误,还要简洁明快,通俗生动。这是增强新闻语言可感性的基础。
"内行不够味,外行看不懂"。新闻语言的不准确、不贴切、不通俗,是影响新闻可信、可感性的第一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关键在于新闻语言应发扬朴实的文风,对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明快通俗。
由于新闻具有真、短、快、活、强的特点,其语言就不能不讲究简洁明快。一是多用短句。那种"海带句"、"疙瘩句",很难让读者一目了然,如今的读者很难有耐心去读那些曲里拐弯的东西。二是用词要精,勤于筛选,务求准确,以一当十。三是行文语句要通俗流畅。
味鲜--要新鲜活泼
味美--要多姿多彩
为使新闻语言在传播新闻信息中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新闻写作应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要力求形象化,二是语言朴实而见文采,三是语言要多变出新。
通常人们总以为外事报道是十分严肃的事,似乎只有板起面孔使用刻板的所谓"规范化语言"来写才合适,因而总是如法炮制拘泥公式、平铺直叙的平平之作。请看《美海军陆战队司令来访》这条消息,作者突破新闻用语的窠臼,这样写道:"今天下午两点半,海军机关办公楼前先后响起《星条旗》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统率13.8万名陆战队员(比英国陆军多3万)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凯利上校,微笑着和刘华清司令员握手。……海军仪仗队和着雄壮的军乐,用脚步掀起有节奏的'涛声',向这位50年代就在美海军陆战队服役,1983 年7月1日由里根总统批准担任现职的将军致意。"作者通过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写了迎宾的两种乐曲声,仪仗队脚步的"涛声"以及双方领导人微笑着握手的气氛,使这次外事活动在读者中留下了形象而生动的印象。
形象化的语言能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现场感、氛围感。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应注意扬其所长,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有两位记者同时采写湖北宜昌柑桔远销外省的消息,一位是这样写的:"最近宜昌地区组织一批柑桔运往北方销售,打开了北方市场。目前,仅黑龙江省已有50多个水果销售点做好了各种准备,即将销售这批南方水果。"另一位写的是:"昨日上午8时,一列北上的列车拖着15个车皮的宜昌蜜桔,赶在东北封冻之前,直奔白山黑水。目前,黑龙江省早已订货的50多个水果销售点和翘首盼望的顾客们正欢快地迎接第一批清香悠甜的宜昌蜜桔的到达。"两者比较,后者重视使用具体的富于形象表现力的词语,显然较前者表述事实要生动、形象。
新闻的语言美往往由朴实而见文采中体现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新闻用语贵在朴实自然,犹如出水的芙蓉,鲜灵洁净,浑然天成。《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写的通讯《妈妈叫我放鸭子》,语言朴实醇美,感人至深。你瞧作者笔下姑娘放鸭的现场:"年轻的鸭子喜欢打扮,穿得五颜六色,花里胡梢;年老的鸭子灰不溜秋,老里老气……有病的鸭子不想吃食不想动,没病的东咧咧,西咧咧,嘴巴不肯歇一歇……",听听姑娘的语言:"我像鸭子一样,爱上了湖中水,石头打来也不飞。""我怎么会寂寞、害怕呢?我又不是光杆司令,我有一千多名鸭兵!"这些新闻语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一个热爱新生活、充满自豪感的放鸭姑娘的优美形象,栩栩如生地走到读者面前。
可感性新闻语言何处求
在立足于精细观察的基础上,注重调动词语的形象、色彩和动感,也是新闻采写中务必苦练的基本功。《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这条消息,导语就很有特色:"一只羽毛雪白、红冠竖立,雄赳赳的大公鸡和四只同样漂亮的白母鸡,11月23日代表它们的家族--北京白鸡,神气十足地通过了畜禽专家们的鉴定。"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羽毛雪白"、"红冠竖立"、"雄赳赳"、"家族"、"神气十足"等形象描绘词语和拟人手法,把一项科技成果的消息写得活灵活现,情趣盎然。有些词语本身并不具有形象色彩,但可以施加某种条件,使之化成带有形象色彩的词语。比如把有的词语放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即可改变词性,显现形象色彩。有些词语一经修辞方法打扮,也可显现形象色彩。一位记者写丁玲在北大荒劳动时利用工作之余,为农场职工绘画办墙报,不是如此直叙,而是这样来写:"那些小鸡、青菜、禾苗,顺着她手上那只灵巧的笔,都流到了农场的墙报上",这"顺着"、"流到"便把平面的事物立体化了。再如,"鸟类专家给乌鸦平反",这"平反"本身虽然谈不上有鲜明的形象色彩,但摆在特定的语境里,就变得有了立体感。
下一篇:别让这样的申论答案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