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课程

新闻通讯选题、取材、 叙述的角度

2023-12-04 21:57课程 人已围观

一、怎样选择"最佳角度"呢?        写新闻如同"画蛋"或"画蛋有感",一篇新闻可以有多种角度供我们思考下笔。如苏州1991年春夏发生过一件烧伤儿的故事:张家港有一户四川来的小夫妻在那儿打工。一天,他俩外出看电影时,把2岁的男孩曾健一人留在家中。没料家中不慎起火,将小孩大面积烧伤(80%),夫妇俩抱孩子到苏州第三人民医院就诊,一听说要交上万元押金,吓得把孩子扔在医院就溜走了。此事被新闻媒介披露于社会后,引起各方关注。市民们、少年儿童们出以同情、关心、爱护、怜悯,纷纷解囊,为救小曾健而发起的募捐活动很快波及全市,先后募了3万元。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用爱心、医德和技术,将孩子从死神手中救了过来,一时间,在社会和医院中,可歌可泣的事迹真不少。而孩子在接受治疗中也表现出勇气,与伤痛抗争。结果,孩子救过来了,其父母也在社会感召下来认领孩子。那场面,真催人泪下。从这件事中,可有几个角度供选择: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奉献,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曾健的勇敢,对其父母的谴责。选择哪个角度较好?各报可有不同。如社会生活类报纸宜选第一角度。卫生健康报纸可选第二角度。儿童报刊可选第三角度。法制类报刊则宜选第四角度(从道德法庭上来加以评判指责,以警示他人)。综合性报刊可写成立体式全景式通讯。
      通讯的报道角度,其次体现在对主题的表现上,即从哪一个角度入手,更有利、更艺术地表达和突现新闻主题。通讯写作的事实告诉我们,也许并不是"见人所未见"的题材或"发人所未发"的主题,倘若报道角度选择得当,同样能产生不同凡响的新闻效果,写出为读者所喜爱的好通讯。象《一则调工启事引出的报道》、《抢"财神"》等,就是以报道角度见长的优秀作品。《一则调工启事引出的报道》意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但它不是从正面批判入手,而是打破常规,借"当事人"之口,让他沾沾自喜地大谈"拉关系、走后门"的"优越性",似褒实贬,具有极大的讽刺力和震撼力,启人深思,耐人寻味。乍看起来,它只是作如实的寻踪采访报道,细加体会,其中深寓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该文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完全得力于报道角度的别开生面。《抢"财神"》虽是正面歌颂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传统的耕作经验正在被科学种田所代替,但它在报道角度上以一"抢"字经纬全文,从"抢"人到"抢"铺盖,从"抢"铺盖到"抢"老婆,继之"抢"徒弟,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扶沟县的抢农业技术员的故事,行文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读来饶有兴味。类似这种以报道角度新巧而取胜的通讯,在报刊上屡有所见。
1是从一般中找特殊
2是从正常中找异常
3是从消极中找积极
4是从沙子中找金子

二、西方记者对选择角度也有些观点
    ①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②选择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③选择读者知识水平最易接受的角度
    ④选择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⑤选择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的角度
  ⑥选择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 

三、新闻作品的叙事角度

    叙事角度包括全知叙事角度、主观叙事角度等。 v      ( 一)全知叙事角度 v  即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以局外人的身份、口吻,不露面地叙述故事的情节、人物,把人物、事件的经历和经过告诉读者。其实,作者在叙述中是充当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万能角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去反映人物、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 v  全知叙事角度宜于刻划众多的人物形象和内容复杂、线索繁多的事件及情节,以展现广阔多变的社会现实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叙述时客观色彩较浓。作者往往采用人物对话、内心独白、意识流动、回忆闪念、景物的描叙来增强新闻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全知叙事角度适用于各种新闻体裁的作品。 v  作者在表述笔下的人物、命运及自然、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时,可以大跨度的跳越历史和现实的障碍,冲越人物生理和心理的限制,站在局外,根据新闻事实的需要倾注自己的激情和思想,向读者诉说。如《女将军的"遗产"》一文:       (二)主观叙事角度即叙述者可以以见证人的身份出现,叙述"自我"的经历和见闻,把"我"与事情的关系告诉读者。另一种是不固定的叙述方式,作者与事实中的人物或某一代名称对称,来拉近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 v  主观叙事角度分:主观固定式、主观移动式、对称叙事角度。 v  主观固定式前面我们已经把主观叙事角度称为"自我"叙述,就是作者依据作者本人的经历和见闻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秩序进行叙述。作者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或次要的人物。使用这种叙事角度可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自由的抒发,可以自由表现作者本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对景物、人物的直接感受。这一叙事角度在安排新闻作品的结构时,显得较为自由奔放。适于内容单一、情节较为清晰的新闻,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一种思想、一种现象、一种变化。如《买缸记》作者就以"我"去买缸时的见闻,揭示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大好形势和丰收景象。作者起笔便以"我"出现,对所述的事实起到了见证作用,且结构自由、文笔自然地再现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人感到质朴、自然、真实、亲切。 v      主观固定的叙事角度有它的优越性,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往往受"我"的观察点所处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些"我"没亲眼见到或经历的事实,绝不能当作"我"的见闻来写。在"我"介入作品时,应注意情节的发展顺序,断续结合、主次详略的合理安排。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作者往往可以突破"我"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利用人物对话等反映更广阔的现实。 v  主观移动叙事角度作者在描述某一客观现实时,往往是"我"要说,但又受限于客观事实的特殊性,不得不将"我"要说的让他来说。这种叙事角度,就是在"人物"(叙述者本人)没有超过所要描述的人物自身(描述对象)的情况下,实行的角度转换。 v  通讯《妈妈教我放鸭子》就属于这一角度。一个年龄仅十八岁的"小红旗手"生动而富有启示性的成长过程,十分质朴动人。作者根据"鸭姑娘"本身的个性和她思维、语言动作本身所富有的吸引力,选择了给人以清晰之感的叙事角度。作者先介入作品之中,寥寥数语,巧妙的过渡到让主人公"鸭姑娘"来说;只有这样,鸭姑娘的娓娓清谈、欢声笑语才能弹跳于字里行间,才能符合"鸭姑娘"的身份、年龄、性格,使人觉得只有这个"鸭姑娘"才会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

上一篇:2020省考直播精讲课

下一篇:毕上

-->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