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脆蛇
2023-03-02 16:31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药材名称:脆蛇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异名:金蛇(《本草拾遗》),金星地鳝(《本草图经》)。
基源:为蛇蜥科蛇蜥属动物脆蛇蜥或细蛇蜥的全体。蛇蜥属已知世界约12种,中国约3种。
原动物:脆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t。细蛇蜥Ophisaurus gracilis(Gray)
形态:脆蛇蜥体长180mm,尾长310mm左右。无四肢而体内有肢带残迹。体侧有沟,自颈部至肛侧。吻鳞与单片的前额鳞之间有两枚鳞片,眼上鳞5枚,顶间鳞较顶鳞宽。眼小,为吻长的1/3,耳孔较鼻孔小,背鳞16~18(19)。纵行,94~100横排,中央的8~10行具棱相连成明显的纵棱,延到尾部,腹鳞10行,光滑、尾部腹面的鳞具棱。生活时雌性背面正中十余行一般为棕色,头部色深,体尾两侧为紫色,越向外侧色越浅,直达尾末端,腹面色浅。雄性及幼体或有黑斑点或有兰色横斑。
细蛇蜥与脆蛇蜥形态相似,主要特征为吻鳞与单片前额鳞之间有鳞片3枚。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竹林和草丛中,为穴居,冬季多筑巢冬眠,以蜗牛、蚯蚓等为食,8~9月间产卵。脆蛇蜥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等地。细蛇蜥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地。
生药养殖 依据蛇蜥的生活习性,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周围有清洁水源的环境,建造人工脆蛇窝进行人工饲养。脆蛇蜥与蛇类不同,它的吻部和头部不能张大,收缩,所以不能喂太大食料,多饲以蚯蚓、蜻蜓、蛞蝓及一些幼小的昆虫。脆蛇蜥的食量不大,但需供应足量,食物不足,不但蜕皮次数减少,影响生长,而且影响它的性成熟和繁殖力。
采集:春、秋捕捉,将活脆蛇蜥置瓶中,以酒浸醉死,盘成数圈,头居中央,用竹签固定,以炭火烘干即可;亦可将活蛇蜥置锅内用微火闷死,然后再盘成圈,以微火炕干。产于四川、云南等地。
鉴别:为圆盘状,直径约6~10cm,头位于中央,呈三角形。蛇背面棕黄色或绿褐色,有光泽;鳞片不太明显,具方格形的网纹,并有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有篾片夹持时遗留下的痕迹,腹侧面各有1条凹沟。尾部细尖,或短促。体轻而干脆、气微腥。大者身短粗壮,背面色泽较深;小者瘦长背面色泽较淡。以条匀、无碎断、气腥不臭、有光泽者为佳。
加工炮制:去头,切段,焙干用。
贮藏:置于干燥阴凉处,防虫蛀。
化学性质细蛇蜥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等。血清中含前清蛋白(Preablumin)、免疫球蛋白(6.9s,分子量160,000~180,500),可溶性低分子量的免疫复合体(7s,牛γ-球蛋白的抗体)。肾含琥珀酸脱氢酶、Na,K腺苷三磷酸酶。
参考文献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16。
药性性味:咸,平。 ①《本草拾遗》:“咸,平。” ②《四川中药志》:“平,辛、咸。有小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散瘀,祛风,消肿,解毒。
主治:跌打损伤,大麻风,痈疽肿毒。 ①《开宝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金蛇5cm,炙金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 ②《图经本草》:“能解众毒,止泄泻及邪热。” ③《纲目》:“疗久痢。” ④《滇略》:“治恶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风及痢。” ⑤《滇黔记游》:“接断骨。” ⑥《纲目拾遗》:“肉熬膏,箍痈疽,去风疬。其骨醋磨,围肿毒。” ⑦《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关节痛,神经痛,恶疮肿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熬膏涂。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无风湿瘀血凝滞及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跌伤,骨折:脆蛇、乳香、没药、自然铜。研末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大麻风:脆蛇、干蟾蜍、全蝎、苦参、苍耳草、萆薢。泡酒服。” ③金星鳝散(《圣济总录》)治久痢:金星鳝(醋炙)、白矾、铅丹各15g。上3味,捣罗为散。每服6g,米饮调下,食前。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疼痛,头晕目眩:脆蛇9~15g,干品研末,开水冲服,亦可泡酒服。”
相关推荐: 脆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