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林业科学
2023-02-23 21:58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linye kexue
[外文]:forestry science
研究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经营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科学。它以地学、生物学、特别是森林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为研究方法,主要探讨森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森林组成中各成分之间及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间伐和主伐的理论与技术,森林病虫害和其他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林火管理和利用,土壤侵蚀、小流域的综合防治和防护林体系,林业政策、林业经济理论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与管理;森林采运工艺和机械化作业技术,林产加工工艺与设备,以及木材综合利用的技术措施等。目的是指导林业生产建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概况在中国古代,人们从樵采薪柴,利用木材开始,到植树造林、以至培育经济林和经营管理山林的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纯朴的林业科学思想。如《管子·地员篇》提出根据地势、水位和土壤选择适栽树木;《孟子·梁惠王上》中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反映了对森林的合理采伐和永续利用已有所认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采种、育苗和植树的技术。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已有栽培、经营经济林的记述。在杉木商品流通中采用的龙泉码价,则可认为是原木材积表之雏型。但较早的林业科学萌芽并未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林业科学的发展。林业科学上长期停滞的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改变。这时中国派遣留学生赴日本、欧洲及美国学习林业科学,同时也聘请国外学者来中国指导科学研究。最早出国学习林业科学的凌道扬、梁希、陈嵘等人,回国后从事采种、育苗、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木材材性测试、森林经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林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欧洲,16世纪德国首先提出施业案。1826年德国洪德思哈根提出法正林的概念,1841年C.海耶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又由瓦格涅尔再作补充,提出了法正林的条件和实现永续生产的模式标准。根据这一模式制定的施业案,成为林业先进国家经营林业的重要参考。19世纪德国林业科学发展迅速,相继建立的分支学科有森林立地学(后来发展为造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林政学等。林业科学领域因而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近代林业科学。
20世纪5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森林资源日趋减少,自然环境条件日益恶化。这一情况迫使人们认识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各国林学家因而又结合各自的学科着重研究提高森林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自然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来获得最高的生物量等课题,使林业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林业科学体系一些新兴学科如数量生态学、生物工程、系统工程、信息管理科学等的渗透,新技术的应用和综合性的技术开发,正使林业科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发生变化。一个具有广泛理论基础、多门类、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现代林业科学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它的建立,将促进林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横向联系,并增强林业科学自身的纵深发展。现有林业科学根据其研究的方向与任务,包括6大门类。
林业基础科学林业科学各分支的研究不断深化、提高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森林生态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林学、森林环境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的领域中。其他如树木学、树木生理学、生物化学、林木遗传学、木材学、测量学、测树学、森林水文学、森林气象学、森林土壤学、经济学等也都是各有关分支学科的相应的基础学科。
林学林业科学的骨干,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保护、森林动物等学科。主要研究:无林地的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森林资源的扩大,现有森林资源的清查和科学经营管理,林分结构的改善,林分生产率的提高,森林病、虫、火、鸟兽等危害的防治和利用,森林损耗率的降低和森林收益的增加,林业区划和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的制订以逐步实现森林多种目的的永续利用等。
森林环境科学属国土整治范畴。主要研究:各种防护林的建立、划定、经营管理和防护效益的测定、评价,由于森林破坏而产生和加剧的各种灾害,如水土流失、风沙、洪水、雪崩、泥石流等的发生发展规律,资源的污染和短缺,以及维护、改善和美化自然环境的技术措施等。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服务于人的保健、游憩为目的。主要学科有:水土保持学、治沙学、水利工程学、城市林业学、园林规划设计学、园林植物栽培学、风景园林学等。
森林工程科学有关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木材商品流通和林业机械设计制造的科学,属森林工业范畴。主要研究森林的合理采伐和造材、木材集运、木材保存、林区道路和桥梁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木材商品的调拨和销售,以及与上述作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林业机械研制等。主要学科有森林采运工程学、森林道路桥梁工程学、贮木场经营管理学、木材商品学和林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等。
林产加工科学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的科学,属森林工业范畴。以有关木材和木质材料的理论为基础,研究林产品加工的理论、工艺流程与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与二次加工以及产品性能的测试等。主要学科有木材与木质材料学、制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防腐学、人造板生产工艺学、树木提炼物化工原理等。
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与林业部门物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有关的经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为解决林产品的供需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学科有林业经济学、林业企业组织计划管理、林业统计学、林业财务会计、木材贸易学、林业法规等。
中国林业科学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林业科学研究机构,并根据林业生产的需要,开展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技术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一些成果。
林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力量主要由专业性林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林业院(校)系和林业生产单位 3方面组成。专业性林业科研机构、包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的有关所(室)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林业科学研究单位。它们的分工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研究全国性或地区性的重大生产技术问题及相应的基础理论;中国科学院有关所(室)侧重林业科学的理论研究;而各省(自治区)的林业研究单位以研究当地的林业生产技术为主。全国高等林业院(校)系的研究工作结合林业生产和教学工作的需要进行,主要承担有关分支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研究。同时根据科研力量和设备条件进行有关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方面的研究。林业生产单位从中央到省(自治区)多数设有林业规划院和林产设计院,结合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或木材综合加工厂设计,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见表)。
林业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级林业科研机构根据国家规划对全国性重大课题进行协作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1)通过多次森林资源调查,基本查清了全国各大林区的森林资源消长情况。已编制出主要树种材积表和生长量表,制定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的林业区划,为林业生产布局、建立用材林基地和各种防护林体系等提供科学依据。
(2)对主要造林树种杉木、杨树等进行了良种选育工作,并从国外引进多种拨树、木麻黄、加勒比松、湿地松、火炬松、黑荆树、大叶相思欧美杨、美洲里杨等,取得显著成效。
(3)对大面积宜林地进行了森林立地条件的综合考察,有的省(自治区)作出了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和评价,编著了《中国森林土壤》一书。重要林区还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半定位森林生态方面的观测。
(4)提高了对主要造林树种如杉木、马尾松、红松、杨树、泡桐等进行从选种、种源试验育苗、造林、幼林抚育等方面的技术总结和试验研究,提高了培育技术和理论水平。有关干旱地区、沙区、石质山区的造林技术研究也获得成果。
(5)完成了森林病虫害的全国普查。查清了松毛虫等主要害虫的生活史,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还完成了《中国森林昆虫》一书的编著。在防治针叶树苗猝倒病和泡桐丛枝病,以及在林火管理与利用、森林鸟兽害、森林杂草的化学防治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6)对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营造防护林带及农田林网进行了规划设计和防护效益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流动沙漠的综合考察,基本摸清了沙漠形成的历史原因,选出了有效的固沙植物如梭梭、花棒、锦鸡儿和沙打旺等。
(7)对全国主要木材进行了解剖、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中国木材学》,为发展木材工业提供科学依据。木材综合利用的研究有关合理制材、木材干燥、木材防腐和木材改性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松香、栲胶、紫胶等生产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
世界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科学的研究重点因不同国家的森林资源状况、地理条件和社会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而各有侧重,但基本内容则大体相似。一般多致力于研究或引进新技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动态,调整林业政策措施,保存和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分生长量,进行合理的森林经营与利用,以增产木材和各种林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如芬兰林学家利用桦木结实早、结实多的优点,建立塑料大棚桦木杂种种子园,生产优质的杂交桦木种子,北欧国家用塑大棚容器培育云杉苗,一年生即可出圃造林,南半球国家引进北半球的松树造林等,均取得显著成果。森林火灾是严重的森林灾害。为此,美国各林区设有专门的林火研究机构,并有相应的森林火灾探测及灭火机械装备、扑火队伍等配备。为防治森林害虫,一些国家除重视研制高效低毒化学杀虫剂外,还研究利用病毒、细菌、真菌和天敌昆虫以及性信息素等防治方法。20世纪50年代,日本赤松发生毁灭性的材线虫灾害,除控制中间寄主天牛外,还通过引进中国的马尾松花粉进行杂交育种来加以防治。在营林方面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施肥、灌溉、排水的作用等。此外各国研究工作者还都非常重视热带森林急速减少对物种保存和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对加速沙漠化进程的影响问题。在森林工业方面,则以全树采伐及其利用,加速人工干燥和防腐处理、采伐剩余物的加工利用、木材 -液体能源的转化等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趋势随着新技术如生物工程、原子能同位素遥感以及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在林业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将能更加及时地被了解和掌握。更为有效的营林技术将使林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提高。林木遗传品质的改进和良种的快速繁殖推广,将显著增加林分生长的速度与质量。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将进一步减少森林的自然损耗。对木材及多种林产品特性的认识的深化,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合理利用和深加工的发展。测记手段的自动化将为全面系统地观测、分析和有效地控制森林生态系统创造条件,从而使它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上述方面,林业科学都有可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更加有力地发挥其作用(见农业科学研究)。
相关推荐: 林业科学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