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蔡元培

2023-02-23 13:36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图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 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蔡元培认为变法维新运动所以失败,在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立爱国女学与爱国学社,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3 年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赴德国留学,次年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学科。武昌起义后即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主持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整顿校风,改革教学,网罗人才,使北京大学面目焕然一新。因暗中支持“五四”运动,一度被迫辞职。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 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年、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分别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北伐期间,曾在上海江浙一带积极从事响应北伐军的活动。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创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定居上海。在这一时期,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在近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他的政治活动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影响方面,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张与措施。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他认为二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就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他把这个口号比附为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把欧洲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封建主义道德观念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现象世界的教育目的,即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个性)。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 因此, 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蔡元培所谓世界观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论理,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通过美育以引导受教育者达到最高精神境界。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以这一教育思想体系为方针,蔡元培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他认为新旧教育之不同,在于旧教育是以成人的成见强加于儿童,阻碍儿童个性自由发展;新教育是以儿童个性为出发点,使其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教师只居于引导与辅助的地位。他是儿童本位主义的拥护者与宣传者,不但推崇Л.Н.托尔斯泰的“自由学校”、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而且积极宣传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的“即工即读主义”。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并进行了改革。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为使学术昌盛,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聘请教师,要“以造诣为主”,“兼容并包”。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究学理,并且讲求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把北京大学的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全校编制为14个学系,并且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于“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他还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倡议改良讲义,只列纲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表,多留课外自学时间;组织各种学术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使学生得以广泛涉猎各种学理,“庶有以祛其偏狭”。并在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之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对于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劳动教育可使全国人民养成劳动习惯,解决劳心劳力的对立。平民教育可使全国平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达到人人平等、幸福。女子教育,可以造成完全人格,使男女平等,国家隆盛。他对少年中国学会所发起的“工学互助团”,寄予很大的希望。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使平民也能到大学受教育。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先进的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的思想中,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和中国儒家思想。对于资产阶级各种教育学说和教育制度、方法,他在当时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这在当时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是起了推动作用的。

参考书目
  1. 《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北京,1959。
  2. 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3. 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北京,1980。
参考文章
  • 蔡元培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

相关推荐: 蔡元培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