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汉画像石墓

2023-02-23 13:34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西汉晚期至东汉末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墓主多为强宗豪右和高官显贵。墓中的画像石原来大多施加彩绘,汉代即被称为“画”。汉画像石墓的发掘和研究,是汉代考古和美术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是从图像的著录开始的。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南宋时洪适在《隶续》中首开摹录汉墓画像的先例。清代乾嘉以后,摹录之风更盛。但金石学家偏重的只是那些有文字题榜的画像资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人E.┵.沙畹、日本人大村西崖和关野贞等先后著录了山东等地大量汉画像石的照片和拓本,其中不少出自墓葬。30年代,中国关百益、孙文青刊布了南阳画像石墓的百余幅图像。50年代初,傅惜华发表了《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二编,收录了山东地区大量汉墓画像石的拓本。30~40年代,经过调查和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只有南阳草店墓和山东滕县曹王墓。汉画像石墓的大量的考古工作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的。1954年发掘了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到80年代初,在山东、苏北、皖北地区已发掘了近50座墓;在南阳、鄂北地区发掘了20余座墓;在陕北地区新发现了一大批汉画像石墓;在四川的重庆、合川、成都等地,也有一些重要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清理、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近百座。从70年代起,对汉画像石墓的分区分期研究已逐步开始。汉墓中大量的石刻画像,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分布区域

有4个中心分布区:

(1)河南南阳、鄂北区;

(2)山东、苏北、皖北区;

(3)四川地区;

(4)陕北、晋西北区。此外,在河南密县、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汉代属上郡,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在这些地区,都广泛分布着可供开采构筑墓室石材的山丘。因此,当汉代豪富日益重视厚葬时,这些地区便发展起了耗资巨大的画像石墓。

区域类型特点与分期

南阳、鄂北区的画像石墓,大致可分3期。

(1)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主要为平顶石结构墓,王莽时期开始有砖石混合结构墓。墓型有大、小两种。大型墓如南阳杨官寺墓,墓室由前、后室和回廊组成,长7米左右;较复杂的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冯孺人墓还设有左右耳室。小型墓一般由前、后室和并列在后室两边的两个侧室组成,长、宽一般均在5米左右。西汉晚期墓画像仅刻于墓门,内容主要是门阙、楼阁和门吏,也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以阴线刻和凹面刻为主。从王莽时期开始,画像扩展到室内,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和历史故事成为主要内容,神话故事大量出现,浅浮雕成为主要技法。

(2)东汉早、中期,主要流行石门砖室墓,新出现了前、中、后三重主室的多室墓,小型墓一般长5~7米,大型墓长达15米左右。画像数量减少,内容简化,除少量乐舞、仙人图像外,几乎全部是门扉上的铺首衔环,门柱上的门吏和门额上的仙禽神兽。从东汉中期起,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浅浮雕成为唯一技法。

(3)东汉晚期,石结构墓重新出现,并采用了抹角叠涩顶;石门砖室墓的前室顶部添加了应龙形石梁。画像内容新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仅在石梁头部用透雕法。第一期画像雕制较粗,显得朴拙呆板。第二、三期画像雕刻精美,具有雄浑豪放的独特风格。

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墓,可分为两期:

(1)东汉早、中期,多覆斗式或叠涩顶前室、平顶后室的石结构双室墓,规模较大的后室两边并列有左右侧室,一般长5米左右。画像多刻于墓门和前室,内容以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类为主。技法主要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画像构图简单,形象呆板。从画像风格看,与苏北、鲁西南地区发现的西汉晚期至东汉初的小型石椁墓的石刻画像有一定渊源关系。这种石椁长仅 2米左右,由石板扣合而成,画象刻于椁侧板和前后当板,内容多为阴线刻的楼、阙建筑和简单图案,草率而粗陋。

(2)东汉晚期,形制趋于多样化,有带回廊的前、后室石结构墓,有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前、中、后三重主室的多室墓,也有砖石混合结构的穹窿顶双室墓;墓顶普遍加高,有券顶、穹窿顶、覆斗式顶、叠涩顶、抹角顶等。画像面积扩大,特别是在石结构墓中,往往满布墓室多处,如沂南画像石墓和安丘画像石墓,画像总面积达四、五百平方米。画像内容也很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减地平面线刻作品凝重醒目,浅浮雕作品华丽优美,阴线刻作品细腻传神,高浮雕和透雕作品奇伟瑰丽。

图 山东福山东留公村汉墓中的画像石

陕北、晋西北区的画像石墓,全部是砖石混合结构的前、后室墓,较大的墓前室附有1个或2个耳室,一般长6米左右。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以农耕、射猎、车骑和神话故事为主,也有少量历史故事和天象等;作为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技法主要用减地平面阴刻,细部往往用朱线或墨线勾绘,画像洗练明快,拓片效果宛如剪影。据墓内纪年刻铭和画像风格,其时代均为东汉中期,唯晋西北离石的左表墓可晚到东汉桓帝初年。

四川地区的画像石墓,都是有前、中、后3室的大型墓,墓室一般长12米左右,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的画像石墓全部为石结构,画像主要分布在门额和门柱上,少数刻于中室内的小龛中,内容有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有关墓主经历和生活的题材基本不见。成都附近的全部是砖石混合结构,往往画像石和画像砖并用。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中室和后室,前室多嵌装画像砖。画像的内容主要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雕刻技法主要为浅浮雕,画像风格与南阳、鄂北区画像石接近,但更为细腻精美。从画像风格和随葬品特征看,其时代均属东汉晚期。另外,在成都平原和嘉陵江流域的东汉中、晚期崖墓中和同时期汉墓所出的一些石棺上,也刻有风格相同的画像。

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外石刻画像

在4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墓产生最早,画像石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从西汉末到东汉初,南阳、鄂北区对外影响非常突出,东汉中期以后,则主要是山东、苏北、皖北区的影响。陕北、晋西北区由于材料较少,对其发展和影响尚难作出明确判断。四川区的画像石墓则明显受到南阳、鄂北区的影响。各地所发现的画像石墓,大多早年被盗,所出土的随葬品与当地同时期墓葬相近。

画像的题材内容

可概括为8类:

(1)生产活动类,主要是表现墓主庄园和手工业作坊内生产劳动场面的耕作、放牧、射猎、纺织等。

(2)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类,主要有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墓府等。

(3)墓主生活类,有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六博等。

(4)历史故事类,主要是宣扬忠教节义,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故事。

(5)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异兽等。

(6)祥瑞类,多是从天人感应论引伸出来表示吉祥的事物,如蓂荚、神鼎等。

(7)天象类,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宿和云气。

(8)图案花纹类,一部分为边饰花纹,主要有菱纹、穿环纹、垂幛纹、三角纹、流云纹、龙云纹等。另一部分作为建筑装饰而出现,如藻井中的芙蕖,门扉上的铺首衔环等。一般是前4类刻于墓室四壁,第5、6、7类刻于墓门、墓顶,第8类中的边饰花纹部分作为其他类的装饰而散见各处。

画像雕刻技法

主要有6种。

(1)阴线刻,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如山东福山东留公村墓的车骑出行画像。

(2)凹面刻,把物像轮廓内剔成凹入的平面,再以阴线刻划细部,如南阳杨官寺墓门扉画像。

(3)减地平面阴刻,在平滑的石面上,将物像轮廓外减地,使物像呈平面凸起,细部再用阴线刻出或用朱线墨线勾绘,如陕北王得元墓画像。

(4)浅浮雕,将物像轮廓外减地,使物像略呈弧状凸起,如山东安丘汉墓画像。

(5)高浮雕,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细部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6)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每种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定差异。不同的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参考书目
  1.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2. 阎丽川:《中国美术史略》(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相关推荐: 汉画像石墓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