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乌药
2023-02-25 21:32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药材名称:乌药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旁其(《本草拾遗》),鳑魮树、矮樟(《纲目》),台乌、白叶柴、螃皮柴、鸡骨香(《中草药学》)。
基源: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的根。
原植物:乌药Lm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indera strycnnifolia(S,et Z.)F.Vill.],又名铜钱柴、斑皮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天台乌药(《中国植物志》)。
历史:乌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乌药生岭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状似山芍药及乌樟根,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本草图经》载:“乌药木似茶槚.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四、五月开细花,花白色,六月结实。(根)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然根有2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似车毂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而不及海南者力大。”《纲目》载:“乌药,吴楚山中极多,人以为薪,根、叶皆有香气,但根不甚大,木如芍药尔,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壳极薄,其仁亦香而苦。”《植物名实图考》载:“山中极多,俗以根形如连珠有车毂纹者为佳,开花如桂。”且附精美插图。综合考证古代本草植物形态的描述、分布和附图,历来本草著作所收的乌药,即为本种。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m;树皮灰褐色;幼枝绿色,密被锈色绢毛,后渐脱落;根纺锤形或结节状膨大,外面棕褐色,表面有细皱纹,具香味。叶柄长4~8mm,被毛;叶片革质,卵形,近圆形或椭圆形,长2.5~7.5cm,宽1.5~4.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白色,密被棕褐色柔毛,后渐脱落,3出脉。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常6~8个花序集生于长1~2mm的短枝上;花被片6,黄绿色,外面被白色柔毛,内面无毛;能育雄蕊9,3轮,第3轮雄蕊花丝基部有1对宽肾形具柄腺体,花药2室,内向瓣裂,退化雌蕊坛状;雌花的退化雄蕊长条状,子房椭圆形被褐色短柔毛。果实卵形或近圆形,直径4~7mm,成熟时紫黑色,果梗长5~8mm。花期3~4月,果期5~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62页.图172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山坡、山谷疏林中或林缘。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越南、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冬、春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商品称为“乌药个”。如刮去栓皮,切片,烘干者,称为“乌药片”。药材主产于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此外、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鉴别
性状:根纺锤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长6~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细纵皱纹及横裂纹,并有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棕色或淡红棕色,皮部薄,棕色,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乌药片厚0.2~2mm,切面类白色至淡黄棕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木射线)和环纹(年轮),中心颜色较深。以个大,质嫩、折断后香气浓郁者为佳;乌药以色红微白、无黑斑点者为佳,
显微 根(直径约1.4cm)横切面:木栓层为5~6列。皮层为4~5列薄壁细胞,散有较多的椭圆形油细胞,内含黄色挥发油滴。韧皮部纤维常单个散在;有油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年轮明显,导管稀少,呈类圆形,直径12259μm,单列呈断续放射状;木射线宽1列细胞,中央木质部大部为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些含黄色内含物。(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30) 粉末:灰棕色,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长圆形、广卵形或矩圆形,直径5~25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三又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5分粒组成。 ②油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呈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0~70μm,长31~95μm,内含黄棕色油状物。 ③木射线细胞常数层重叠,呈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8~36μm,壁厚2~4μm,木化,纹孔及孔沟明显。 ④韧皮纤维呈长棱形,有的边缘不整齐,直径13~43μm,长至500μm,壁厚6~15μm,微木化,少数胞腔内充满黄棕色油状物。另可见木纤维及具缘纹孔导管。(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6)
理化:取样品粉末50g,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出挥发油,用乙酸乙酯稀释,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正己烷(15 58)为展开剂,以龙脑、α-蒎烯、β-蒎烯为对照。展距15cm,用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9)
加工炮制:①乌药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时,取出,润透,切薄片,干燥。 ②炒乌药:取净乌药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 ③盐乌药:取麦麸炒热,加入经盐水润半小时的乌药片,炒3~4分钟,至呈淡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乌药16kg,用盐0.4kg,麦麸2kg。 ④麸乌药 取净乌药片,用麦麸炒至微黄,筛去麦麸即得。此外乌药尚有醋制、酒制等炮制方法。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油中成分含十几种呋喃倍半萜烯化合物:乌药烯(Linderene)、乌药烯醇(Lindenenol)、乌药根烯(Lindestrene)、乌药内酯(Lin deralactone)、异乌药内酯(Isolinderalactone)、乌药醚内酯(Linderane)、氧化乌药烯(Linderoxide)、异氧化乌药烯(Isolinderoxide)、异呋喃乌药烯(Isofuranogermacrene)、乌药根内酯(Lindestrenolide)、新乌药内酯(Neolinderalactone)等。此外还含去氢乌药根内酯(Dehydrolindestrenolide)、乌药烯酮(Lindererone)、乌药烯(Lindenene)、乌药烯醇乙酸酯(Linderene acetate)、乌药薁(Linderazulene)、羟基乌药根内酯(Hydroxylindestrenolide)、表二氢异乌药根内酯(Epi-dihydroisolinderalactone)、乌药酸(Linderaic acid)、异吉马呋内酯(Isogermafurenolide)、羟基异吉马呋内酯(Hydroxyisogermafarenolide)、母菊薁(Chamazulene)、龙脑、柠檬烯、α及β-葎草烯、壬酸(Pelargonic acid)、谷甾醇和新木姜子碱(Laurolistine)等[1,2]。
参考文献[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 332 。
[2]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4。
用乌药长期喂大鼠,可使其体重增加较快[1]。根茎中含母菊薁,有抗炎[2,3],抗真菌[4]活性。龙脑可发汗、兴奋、镇痉、驱虫等[5]。
参考文献[1]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1;169(5).961 。
[2]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0;56(5):1151 。
[3]CA 1979;90:115339t 。
[4]CA 1977;86:101395p,87:96715g 。
[5]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493。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辛,温。” ②《药品化义》:“辛带微苦、温。”
归经:肺、脾、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④《本草从新》:“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 ⑤《中草药学》.“入肺、脾、肾经。”
功效:顺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膀胱虚冷,寒疝,脚气,小便频数,痛经。 ①《本草拾遗》:“主治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 ③王好古:“理元气。” ④《纲目》:“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 ⑤《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⑥《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心胃气痛,吐泻腹痛,痛经,疝痛,尿频,风湿疼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 ⑧《中草药学》:“胃寒气滞,胸闷脘痛,呕吐清水或呃逆,寒湿疝气、少腹引控睾丸疼痛,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磨汁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气虚、内热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③《本经逢原》:“不可见火。”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益智仁,治下元虚寒所致的小便频数、失禁及小儿遗尿。 ②配当归,治感受寒冷,气血不和之腹中冷痛、妇人痛经、产后腹痛。 ③配木香,治下腹气逆疼痛。 ④配官桂,治脾肾虚寒腹痛、小腹冷痛。 ⑤配香附,治一切气痛。 ⑥配益智仁、山药,治肾及膀胱感寒所致的小便频数,遗尿。 ⑦配沉香、生姜,治胸闷腹痛。 ⑧配香附、木香,治胸腹胀痛。 ⑨配小茴香、橘核,治寒疝,阴囊肿痛。 ⑩配吴茱萸、小茴香,治脾肾虚寒腹痛、呕吐、泄泻及寒疝小腹拘急引痛等症。 ⑾配香附、元胡,治胃脘及小腹胀痛。 ⑿配香附、木香、玄胡索,治妇人肝郁气滞之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 ⒀配当归、丹参、赤芍,治气滞血瘀,经行腹痛。 ⒁配木香、砂仁、香附,治妇女经前腹痛。 ⒂配小茴香、川楝子、青皮,治寒疝腹痛。 ⒃配香附、当归、木香,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行经腹痛。 ⒄配当归、炒延胡索、炒白芍,治痛经。 ⒅配益智仁、山药、桑螵蛸,治小儿遗尿,成人肾虚有寒所致的小便频数、遗尿。 ⒆配槟榔、沉香、党参,治肝气横逆,脾胃不和,胸膈不利,上气喘促,不思饮食。 ⒇配高良姜、小茴香、青皮,治寒疝作痛。 (21)配沉香、延胡索、当归、肉桂、治气滞引起的月经后期疼痛。 (22)配当归、吴茱萸、小茴香、炮姜,治男子寒疝,睾丸偏坠冷痛。
方选和验方: ①乌药顺气散(《局方》)治风气攻疰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旋晕;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两肋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60g,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30g,干姜(炮)15g。上为细末,每服9g,水200ml,姜3片,枣1枚,煎至7分,温服。 ②乌药顺气散(《赤水玄珠》)治胀满痞寒,七情忧思所致:天台乌药、香附、沉香、砂仁、橘红、半夏各适量,为末。每服6g,灯心汤调。 ③加味乌沉汤(《奇效良方》)治妇人经水欲来,脐腹绞痛:乌药、缩砂、木香、玄胡索各3g,香附子6g,甘草5g,生姜3片。水煎,分2次服。 ④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治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天台乌药12g,木香、小茴香、青皮各6g,高良姜、槟榔各9g,川楝子10枚,巴豆70粒。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g,温酒送下。 ⑤肝气犯胃方(《杂病源流犀烛》)治食痹,胃痛上支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乌药汁140ml,灶心土3g,炒砂仁1g。将后2味药煎汤,冲诸汁服。 ⑥香附散(《慎斋遗书》)治浑身肿痛,气血凝滞者:香附(盐、酒、便、醋4分制之),乌药,共细末,酒下1.2~1.5g。 ⑦四磨汤(《济生方》)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妨闷不食: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上药各浓磨水,和作140ml,煎三、五沸,放温服。 ⑧排气饮(《沈氏尊生书》)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陈皮、藿香、枳壳各1.5g,厚朴3g,泽泻,乌药、香附各6g,木香2~3g。水煎服。 ⑨固真丹(《魏氏家藏方》),即缩泉丸(《妇人良方》)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天台乌药(细锉),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份,为末,另用山药炒黄为末,打糊丸,如梧子大,曝干。每服50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 ⑩《卫生家宝方》:“治冷气、血气、肥气、息贲气、伏梁气、奔豚气,抱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绝:天台乌药(小者、酒浸2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姜(炒)。等份为末,温酒,童便调下。” ⑾《本草切要》:“治胎前产后血气不和、腹胀痛:乌药、香附、当归、川芎(俱酒炒)各6g。水煎服。” ⑿乌沉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吐泻转筋、癥癖疼痛,风水毒肿,冷风麻痹,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宿食不消,时行瘴疫,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俯仰不利,及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方:乌药3000g,沉香1500g,人参900g,甘草135g。为末,每服1.5g,加生姜3片,盐少许,食前沸汤点服。 ⒀乌沉散(《瘴疾指南》)治瘴疟,心腹刺痛:乌药、炒甘草各30g,香附90g。为细末,加盐少许,开水调服。 ⒁乌药汤(《济阴纲目》)治妇人小腹疼痛:乌药7.5g,香附6g,当归3g,木香、炙甘草各1.5g。为粗末,水煎服。” ⒂乌药散(《圣惠方》)治妇人血气上攻,心腹疼痛不可忍:乌药、木香、桂心、青皮、蓬莪术各30g。研为散,以生姜15g,黑豆15g同炒熟,童便200ml煎三五沸去渣调下。 ⒃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治乳母冷热不和,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乌药、香附、高良姜、赤芍各等份。研为散,每服3g,水煎温服,若心腹疼痛,入酒煎;水泻,米汤调下。 ⒄乌药散(《校注妇人良方》)治血气壅滞,心腹刺痛:乌药、莪术(醋浸炒)、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份。为末,每服6g、热酒调下。 ⒅乌药散(《疡医大全》)治小肠气、牵引脐腹疼痛:木香、茴香、炒高良姜、青皮(去白)、槟榔、乌药(姜酒浸一夜)各15g,川楝子10个(巴豆70粒打碎同麸炒川楝子至黑色,去麸及巴豆)。为末,每服3g,温酒调下,痛甚者,炒生姜热酒调下。 ⒆乌金散(浙江中医杂志 1958;(12))治小儿疳积:天台乌药,鸡内金,五谷虫等份。加入青黛5%(如天台乌药用净末30g,青黛用1.5g)。共研细末,和匀,每晨空腹用温开水送服3~9g,连服1月。 (20)瓜蒌乌药散结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乳房胀痛:瓜蒌15g,乌药9g,没药3g,当归12g,皂刺9g,甲珠9g,延胡索12g,香附9g,木香9g,郁金9g,甘草3g。水煎服。月经来潮前1周用药,持续到月经停止。每日1剂,早、午、晚温服。每个月经周期用药为1个疗程。 (21)《安徽中草药》:“治神经官能症,上气喘息:乌药、合欢皮各9g,党参6g,槟榔4.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濒湖集简方》:“治心腹气痛:乌药、水磨浓汁200ml,橘皮1片,苏1叶。煎服。” ②《纲目》:“治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天台乌药等份,为末。每服6g,葱、茶调下。” ③《朱氏集验医方》:“治产后腹痛:天台乌药、当归,为末,豆淋酒调下。” ④《孙天仁集效方》:“治小肠疝气:乌药30g,升麻24g。水400ml,煎200ml,露1宿,空心热服。” ⑤《博济方》:“治干湿脚气:乌药30g,莳萝0.3g(2味药炒令黄色)。同为末,温酒下6g。若是干脚气,用苦楝子1枚,柏浆水200ml,煎至100ml,调下。” ⑥《济急仙方》:“治小儿慢惊,昏沉或搐:乌药磨水灌之。” ⑦《圣济总录》:“治泻血、血痢:乌药不以多少,炭火烧存性,捣罗为末,陈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米饮下。” ⑧《江西草药》:“治跌打损伤(背部伤尤宜):乌药30g,威灵仙15g。水煎服。” ⑨《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胃痛:乌药3~9g。水煎服,每天2次。” ⑩《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痛经:乌药9g,马鞭草12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①寇宗奭《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②李时珍《纲目》:“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惠民和剂局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息用四磨汤者,降中兼升,滞中带补也。《朱氏集验方》治虚寒小便频数缩泉丸,取其通阳明,少阴经也。”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乌药,辛温散气,病属气虚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气虚、气热用之,能无贻害耶。” ④贾九如《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⑤刘若金《本草述》:“按乌药之用,耳食者本于寇氏‘走泄多’一语,以为专于辛散而已,如海藏谓其“理元气”,何以忽而不一绎也?如止于辛散,安得宿食能化,血痢能止,便数能节,癥结能消,头风虚肿之可除,腹中有虫之可尽,妇人产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疗,小儿积聚蛔虫及慢惊昏沉之可安,即《日华子》亦谓其功不能尽述者,是其徒以辛散为功乎?盖不等于补气之剂,亦不同于耗气之味,实有理其气之元,致其气之用者。使止以疏散为能,而不能密理致用,可谓能理气乎?丹溪每于补阴剂内入乌药叶,岂非灼见此味,于达阳之中而有和阴之妙乎?达阳而能和阴,则不等于耗剂矣。香附血中行气,乌药气中和血,离血而行气,是谓之耗,不谓之理,盖气本出于阴中之阳,达于阳中之阴也。” ⑥陈士铎《本草新编》:“乌药,产(孕)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血虚而带郁滞者宜之耳。” ⑦黄宫绣《本草求真》:“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参考文章- 浅淡乌药的食疗保健养生
- 衡州乌药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 乌药的传说保健养生
相关推荐: 乌药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