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英国产业革命

2023-02-23 13:25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业作坊的历史过程。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起,在生产技术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明和革新,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基本工业部门中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占据了显著优势,前后历时七八十年,完成了产业革命。

前提条件的形成

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是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主要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

(1)16~18世纪的圈地运动,以及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为产业革命准备了大批自由劳动者、货币资本和国内外市场。

(2)以毛纺织业为中心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17~18世纪,毛纺织业在整个经济中已占有重要地位,除家庭手工业者和在包买商控制下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外,雇佣几十个到几百个工人的集中的手工工场越来越多,在这种工场里进行着严密的分工。在采矿、制盐、冶金、金属加工、玻璃、造纸、啤酒、丝绸、棉织等行业中,工场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不仅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也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3)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封建贵族中分离出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从事资本主义农业和工商业的新贵族,从商人和手工业者中兴起了一个政治上虽然无权但经济上十分强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中诞生了丧失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这些不断成长的力量,终于在1642年汇合成为强大的反封建巨流,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发展过程

取得了政权并握有巨额资本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占据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战胜手工业者,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攫取高额利润,迫切要求改进生产技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棉纺织业

当时,英国最迫切需要革新技术的是棉纺织业。毛纺织业虽然是英国最主要的工业部门,但由于它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充足的原料,并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改进技术的要求不甚迫切。而英国的棉纺织业生产,是约在1685年由尼德兰的安特卫普移民传入的新兴的幼弱的工业部门。它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但在国内被毛纺织业看作是最危险的竞争者,受到种种限制和打击,在国外受到品质优良的印度棉布的强烈竞争。因此,棉纺织业迫切要求革新技术。棉纺织业没有旧传统的束缚,也较易于进行技术革新。

图

棉纺织业分为纺纱与织布两个主要部门。1733年兰开夏的钟表匠J.凯 (1704~1764?)发明了飞梭,代替了手工投递,提高织布效率一倍,并使布面加宽。飞梭使用以后,造成纺与织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为了消除“纱荒”,政府曾大力兴办纺纱学校,在监狱、孤儿院中发动纺纱,对乡村纺纱生产进行奖励。这个矛盾直到1764年织工兼工匠J.哈格里夫斯(?~ 1778)发明的多轴纺纱机即珍妮机的出现才得到解决。最初的珍妮机是一架同时带动 8根纱锭的手摇纺车,它是由手工工具变为机器的雏型。恩格斯指出:“珍妮纺纱机降低了棉纱的生产费用从而扩大了市场,给工业以最初的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68页)。以后,珍妮机带动的纱锭增加到几十根,以人力作为动力日感困难。1769年理发师R.阿克赖特(1732~1792)发明了水力纺纱机(也有人认为是木匠T.海斯的设计),它以水力作动力,使纺纱成本大大降低,使个体纺工受到排挤。由于水力机体积大,又须在有水力的地方安装使用,这就奠定了工厂制度的基础(见彩图)。阿克赖特靠专利权的收入,1771年在克罗姆福德创办了第一个棉纺工厂,以后又在诺丁汉、德比、贝尔珀、乔利、曼彻斯特等地建立工厂。1779年童工出身的S.克朗普顿(1753~1827)兼采珍妮机和水力机之长,制造了一种多轴走锭精纺机即“骡机”,可以带动300~400个纱锭,能纺出格外精细的纱线。棉纺机械有了上述一系列发明和改进以后,织布业相对地落后了。1785年牧师出身的E.卡特赖特(1743~1823)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动力织布机,使劳动生产率比手工劳动提高10倍。后来经过改进,这种织布机可以织造相当于40个手织工人所织的布匹。1791年建立了第一个使用卡特赖特织布机的工厂。

1770年取得专利的珍妮纺纱机

纺织机由人力推动过渡到由水力推动,固然是一大进步,但工厂只能建在有水力可资利用的地方,往往是在远离城市和交通大道的乡村,水源还因季节变化而涸涨,利用水力既不方便又不匀稳,地主还乘机抬高地租,严重地影响了工厂的发展。这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终由格拉斯哥大学的教具员J.瓦特(1736~1819)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以解决了。1768年,瓦特在18世纪初T.纽科门(1663~1729)制成的、运用于矿井的蒸汽抽水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成了单动式蒸汽机,以后在1782年又制成复动式蒸汽机。这种蒸汽机在效率上比纽科门的高 5倍,而耗煤量却比纽科门的少 3/4。它起初也用于煤井抽水,1785年开始应用于棉纺工厂,1789年开始用于棉织工厂。1800年英国有50台蒸汽机,到1835年达到1953台。蒸汽机的应用,使工厂的发展摆脱了建厂地点的限制,也促使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作机组成的近代机器体系形成起来,从而工厂的发展摆脱了由于动力不足而在规模上的限制,净棉机、梳棉机、漂白机、染整机等陆续出现在纺织工厂中,棉纺织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见彩图)。1780年,英国的棉花消费量仅为550万磅,1800年增加为5200万磅,到1835年已达到 31800万磅。同年,英国棉纺织厂拥有的纱锭达900万枚,织机11万台,工人达23.7万人。在棉纺织业的带动和刺激下,毛纺织业、麻纺织业、丝织业也从工场手工业逐渐向机器大工业过渡。1835年,英国毛纺织厂已达1300个,工人的人数达7.1万人。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同前,第2卷,第300页)。

英国阿克赖特纺纱机 图 冶铁、采煤和机器制造业

棉纺织业和其他轻工业部门机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利用,也推动了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技术装备的革新。冶铁业曾是英国古老的工业部门之一。在18世纪中叶以前,冶铁用的燃料是木炭。以后由于森林砍伐殆尽,造成燃料的缺乏和昂贵,冶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消费的生铁大部分来自国外。18世纪初期,经过A.达比(1678?~ 1717)及其子小达比(1711~1763)两代的多次试验和改进,于1735年找到了采用焦煤混合生石灰熔炼铁矿石的较好方法,后又经J.罗巴克(1718~1794)在1760年加设了强有力的鼓风设备,吹掉硫磺和其他杂质,形成了一项远比木炭冶铁经济的冶铁技术。1790年第一次使用蒸汽压力鼓风,又大大降低了燃料消耗。在铁的精锻技术方面,在海军中服务的工程师H.科特(1740~1800)于1783~1784年发明了搅炼和辗压法,炼出了熟铁和钢,提高了锻铁效率15倍。这些新发明,解决了燃料不足的困难,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冶炼量,缩短了冶炼时间,铁产量开始显著增长。1788年英国生产生铁6.8万吨,1835年达到102万吨。南威尔士成了冶铁业中心,英国成为生铁出口国。冶铁业的发展,蒸汽机的普遍使用,使煤炭的重要性加强。英国是煤炭蕴藏量丰富的国家,采掘也十分容易,但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以污染空气为名,严禁开采,1700年煤产量只有260万吨。后因木材燃料缺乏,特别是产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抽水机在矿井中普遍使用,采煤业迅速发展起来,1790年煤产量达760万吨。进入19世纪以后,又陆续出现和采用了一些新的发明,如1813年采用蒸汽凿井机,1815年发明安全灯,1820年用曳运机代替人工背运,煤产量增加更加迅速,1835年达3000万吨,英国成为欧洲最大产煤国。冶铁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为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产业革命初期,机器用手工制造,且多为木质,产量少,质量差,效率低。18世纪末叶,英国开始运用蒸汽锤和简单的车床制造金属部件,代替机器上的一部分木质部件。19世纪初,陆续发明了各种锻压设备和金属加工车床,开始用机器制造机器。30年代开始,又陆续发明了压延机、切削机、机锤、铣床、钻床等,机器制造业建立和发展起来。从1825年解除禁止机器出口令起,机器出口日益增加。

约克郡的一个煤矿(作于1814年) 交通运输业

生产的增长,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8世纪初叶,帆船和马车仍是主要交通工具。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开始整修公路,并出现了开凿运河的热潮。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1765~1815)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后,英国在1811年仿造成功,并在内河和沿海贸易上开始广泛使用。到1830年,英国已形成由4650多英里运河组成的全国性水路运输网。1838年英国轮船南阿斯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使英国海运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814年,矿工的儿子G.斯蒂芬森(1781~1848)发明了机车,以后经过改进,于1829年制成较完善的机车,陆路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从1825年建成斯托克顿至达灵顿的第一条铁路起,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已大部分建成(见彩图)。

施工中的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1831) 社会经济后果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基本完成。其主要标志是以使用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厂,取代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和手工工场,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统治地位。作为英国当时最主要工业部门的纺织工业,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工厂制度占据了优势。由于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手工工场工人,因此机器大工业在纺织工业中已树立了统治地位。在产业革命中才兴起的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制造业等,更是建筑在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从手工生产进入了机器生产。

社会面貌

产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革命以前,英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产业革命过程中,伦敦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工业的重心越来越向北部地区转移,兰开夏成了棉织工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首的新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博尔顿、普雷斯顿等新兴工业城市蓬勃地成长起来。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1770年曼彻斯特只有1万居民,1821年达到 18.7万人,而到1841年竟达35.3万人。英国全国人口在 1750年约为700万人,经过100年,到1850年猛增到2750万人,增加近3倍。

阶级结构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的人数和经济势力不断增长,他们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通过1831年议会改革,在议会中也占据了大多数席位,取得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统治权。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和运输业中的工人已达200万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一方面使大量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又使大量妇女和儿童加入到工人队伍。1839年英国的42万工厂工人中,妇女占24.2万人,18岁以下的青童工占19.3万人。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和廉价女工、童工的使用,使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贫困化的加深,他们的团结和斗争日益加强。

经济面貌

产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面貌和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1770~1840年的70年中,英国工人的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45%,而法国占12%,美国占11%。英国不仅是当时最富有的国家,而且成为世界各国的商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1801~1850年间,英国的出口额增加了6倍,并掌握了世界贸易总额的20%。当时英国生产的棉织品的80%销售到国外,而所消费的棉花又全部依靠进口。英国不仅是世界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而且也是工业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19世纪上半期,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后,在对外经济政策上就逐步从保护关税政策过渡到了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一方面使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在世界得以传播,另一方面也为英国进一步大规模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参考书目
  1. P.芒图著,杨人楩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P.Mantoux, La révolution industrielle au X VIII siècle, Essai sur les commencements de la grandein dustrie moderne en Angleterre,┵ditions Génin,Paris,1959.)
  2. J.H.克拉潘著,姚增广译:《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北京,1964。(J.H.Clapham, An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the Early Railway Age, 1820-18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26.)

相关推荐: 英国产业革命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