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芬兰音乐
2023-02-23 12:48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Fenlan yinyue
[外文]:music of Finland
芬兰音乐在18世纪后半叶之前,基本上是存在于本土的民间音乐。自古以来芬兰民间就流行着一种称为“卡勒瓦拉”的诗歌吟唱。内容包括叙事史诗、抒情诗和宗教内容的诗或咒语等。这些曲调的音域较窄,一般在五度之内。另一种重要的传统民歌是“悲调”。这是一种由妇女演唱的风俗性的歌曲。虽然称为悲调,但并非仅仅表达悲伤的情感,也表达其他较为强烈的感情。它是民间婚丧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也有感恩和追思的悲调,以及送亲人出征的悲调等。在近代芬兰民间歌曲中还有一种抒情性的“雪橇歌”。这是一种反映19世纪动乱时期芬兰农村的社会生活,演唱时变化自如的民歌。它们以小调居多,常常在群众性的劳动或娱乐时演唱。
芬兰的民间乐器有古老的拨弦乐器康特列,弓弦乐器约希科琴和管乐器土奥希托尔维笛等。自19世纪以来,小提琴和单簧管在芬兰民间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民间乐器。20世纪初,手风琴已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乐器了。民间器乐曲主要是舞蹈音乐。芬兰民间最流行的舞蹈是波尔斯卡舞及里尔舞。
18世纪下半叶,芬兰知识分子开始对民间音乐发生兴趣。19世纪时,收集和研究民间音乐的活动更加发展。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有E.勒恩罗特(1802~1884)、K.科兰(1828~1871)、J.F.von山茨(1835~1865)等人。20世纪收集民间音乐的重要音乐家有I.克罗恩(1867~1960)、A.劳尼斯(1884~1959)和A.O.韦伊塞宁(1890~1969)等。他们出版的芬兰民间乐曲有1.5万首以上。
在中世纪,芬兰专业音乐文化主要在教堂中发展。在宗教改革时期,大部分芬兰人成了路德教派。从此,合唱成为芬兰宗教音乐的最主要形式。18世纪后半叶,建立了乐队、音乐社团和音乐图书馆。外国音乐家也开始到芬兰访问演出。19世纪在许多城市修建了剧院,组织了一些规模不大的管弦乐队。19世纪下半叶又成立了许多业余合唱团。
芬兰最早的专业作曲家是 E.图林德贝格 (1761~1814)和B.H.克鲁塞尔(1775~1838)。19世纪下半叶对芬兰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有 M.韦盖柳斯(1846~1906)和R.卡雅努斯(1856~1933),他们都在国外学习过音乐。韦盖柳斯是芬兰第1所音乐学院(1882,赫尔辛基)的创办人。他是借鉴西欧专业音乐教育的经验,发展芬兰专业音乐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创作上受德国浪漫派的影响。卡雅努斯是作曲家和指挥家,他是芬兰第一个专业交响乐团的创立者;他在创作上广泛地运用芬兰的民间旋律,并采用民间诗歌中的题材,他的标题交响诗《卡勒瓦拉》即是一例。在韦盖柳斯和卡雅努斯的影响下,出现了芬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J.西贝柳斯。他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了欧洲近代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创作出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作品。他留下了7部交响曲和一些交响诗以及许多室内乐、器乐独奏和声乐作品。西贝柳斯对芬兰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名作《芬兰颂》是世界公认的杰作之一。后来的一些作曲家都是在他影响下成长的,如T.库拉(1883~1918)和L.马代托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的作曲家们比较重视对现代作曲技法的探索。其中较著名的作曲家有O.梅里坎托(1893~1958)、Y.基尔皮宁(1892~1959)、E.恩格伦德(1916~ )、E.劳塔瓦拉(1928~ )、A.索尼宁(1914~ )和E.阿尔托宁(1910~ )等。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音乐中心。从1950年起,每年6月在赫尔辛基举行一次“西贝柳斯音乐节”(今改名为“赫尔辛基音乐节”),届时许多国际著名音乐家前来参加活动。
相关推荐: 芬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