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反坦克导弹
2023-02-23 12:39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fantanke daodan
[外文]:antitank missile
用于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导弹。与发射装置、制导设备等组成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火炮相比,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重量轻,能从地面或空中发射,是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组成反坦克导弹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弹上制导系统等组成。图 1为法国、联邦德国联合研制的“霍特”反坦克导弹结构示意图。弹体一般用轻合金或复合材料制成。战斗部通常为聚能破甲型,它是利用锥孔装药爆炸的聚能效应所产生的高温、高速金属流来穿透装甲,破坏坦克和杀伤乘员。动力装置一般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弹上制导装置一般由陀螺组件、遥控导线、光电测量装置、指令变换放大器和执行机构等组成。它与弹外有关制导设备相配合,用于测量导弹实际飞行弹道相对于理论弹道的偏差,形成制导指令,传给执行机构,产生控制力,操纵导弹飞向目标。
分类反坦克导弹按重量或射程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类;按机动方式可分为步兵便携式、车载式(图2)和机载式(图3)三类;其制导方式可分为有线手控制导、有线半自动制导和自动寻的制导三类。
有线手控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多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产品,通称第一代。其制导设备有瞄准具、带控制手柄的控制盒等。导弹飞行时不断放出遥控导线,曳光管发出曳光供射手观察。射手不断观察目标和导弹,估计出导弹对瞄准线的偏差,适时操纵控制手柄,给出相应制导指令。控制盒将该指令变换成控制信号,经遥控导线传给导弹。弹上执行机构按控制信号控制导弹飞行,使导弹沿瞄准线飞向目标。
有线半自动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多为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产品,通称第二代。其发射制导设备除瞄准具外,还有红外测角仪、指令计算机和发射架等。导弹飞行时,射手只需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对准目标,目视观测导弹的工作由红外测角仪所代替。红外测角仪通过接收弹尾红外辐射源提供的信息,测出导弹对瞄准线的偏差。指令计算机根据偏差算出制导指令,经导线传给导弹,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图4)。
自动寻的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多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新产品,通称第三代。其特点是利用弹上的制导装置,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的光、热、无线电(雷达)波等信息,确定导弹相对于目标的位置,产生控制信号,自动导向目标。其制导方式按接收目标信息的来源不同,又可分主动寻的、半主动寻的和被动寻的三种(见寻的制导)。正在研制的型号多采用后两种制导方式。
简史反坦克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最先研制成功的,代号为X-7(俗称“小红帽”)。战后,一些国家继续研制反坦克导弹。1953年前后,法国研制成有线手控制导的反坦克导弹。60年代初,同类型的反坦克导弹在联邦德国、瑞典、美国、苏联和意大利等国相继问世。为减轻射手负担,提高命中率,70年代前后研制成有线半自动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陶”、法国和联邦德国联合研制的“米兰”和“霍特”等(见表)。随后又发展了一些新产品,如美国的“狱火”、法国的“阿克拉”、英国和比利时联合研制的“阿特拉斯”等。这些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红外成像制导或光纤制导,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命中精度。中国于50年代末开始研制反坦克导弹,并大量装备部队。1956年,法国在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中,首先使用了反坦克导弹。
1972年,美国在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大量使用了"陶"式反坦克导弹。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和以色列双方都大量使用了反坦克导弹,显示了反坦克导弹的作战效能。
发展趋势为提高反坦克导弹的作战能力,将采用新的制导技术,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命中率和抗干扰能力;发展自锻成型弹丸、敏感子母弹等新型战斗部,提高破甲威力;研制高性能的夜间瞄准器材,提高夜战能力,并注重发展远距离攻击集群坦克的反坦克导弹。
相关推荐: 反坦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