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唐蕃边界

2023-02-23 12:36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7~9世纪间,唐与吐蕃和战无常,军队进退靡定,边界曾有过较大的移动。每逢唐与吐蕃通使、议和、盟誓,划定边界往往是会商的重要内容。边界谈判有四次达成协议,所定边界贯穿于唐朝主力军队驻地与吐蕃长期控制或占领的地区之间,而唐的某些属国如西域羁縻府州和南诏等与吐蕃的分界问题似乎没有列入协议。就北段边界论,从7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一百年间,双方大致以今青海省东北部黄河为界;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一百年间,东移至六盘山、陇山一线。在边界两侧,双方设栅立城,部署戍军,中间存在一段“空闲”即缓冲地带。在界上适当地点,双方可以派专使宣布达成的约定,迎接对方的来使或会商问题。就南段边界论,则亘两百年间大体以大渡河支流梭磨河以下及大渡河上游、中游为界。但毁盟情况经常出现,仅最后一次长庆会盟(821~822)所重申的边界得以基本维持近三十年,不过这时吐蕃与唐都已走向衰亡,双方已无暇顾及领土的扩展与收复了。

唐与吐蕃在634年开始通使时,介于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臣服于唐朝的吐谷浑以及党项、白兰等羌族部落。吐蕃只有用武力控制羌族部落和击破吐谷浑后,才会与唐发生冲突。藏文古籍称松赞干布收东方的rtsa mi shingmi为属民,此大约指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北唐属羌部而言。650年(敦煌藏文写卷作649年)松赞干布去世,禄东赞及其子孙相继秉政长达五十年。这个家族特别致力于北上拓展领土。为了解决吐谷浑与党项诸部的最后归属问题,从659年(唐显庆四年)起唐蕃在今青海境内展开激战,吐蕃采取了攻势。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破,其复国的希望因 670年(唐咸亨元年)唐军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平原)一役失利而完全破灭。随后,今青海省东北部黄河两岸成为双方争夺的战场,唐陇右(今湟水、大夏河及洮河流域)、剑南西境都受到吐蕃兵锋的威胁,白龙江上游和岷江上游诸羌族羁縻州也纷纷易手。吐蕃避开驻守河湟及甘州、凉州一带的唐的精兵,或从吐谷浑在青海湖以西的故土西向,或从护蜜(今阿富汗瓦罕山谷)北上联合西突厥部落攻击唐于阗、焉耆、疏勒、龟兹等军事重镇。670年吐蕃攻陷龟兹,唐罢安西四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东西通商道路遂被切断。吐蕃大相禄东赞孙钦陵当国,向武后派来的使臣提出议和条件,即唐必须放弃四镇,使西突厥十姓部落独立,“既不款汉,又不属蕃”,实际上要求对西域西突厥余众及诸国的绝对支配权。武后果断地拒绝,四镇成了双方长期争夺的重点。唐出兵力争,得而复失,至692年(唐长寿元年)收复。史载器弩悉弄(676~704年在位)即位初年吐蕃的疆域云;“其地东与松、茂、嶲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 幅圆万余里, 汉魏诸戎所无也。”松、茂、嶲(茂、嶲之间实际应有雅、黎二州,史文省略)等州辖地大体当今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及安宁河流域。

神龙盟誓

7世纪末禄东赞家族失势,赞婆、弓仁降唐,唐用赞婆及其部众守凉州(今甘肃武威)。从此,吐蕃开始进攻凉州,唐也进攻附于吐蕃的姚州(今云南姚安北)诸部,又自龟兹出兵攻击吐蕃。吐蕃赞普弃隶蹜赞(704~754年在位)与唐中宗(705~709年在位)即位年次相继,双方表示愿意缔姻和好,在706年(唐神龙二年)举行第一次盟誓,唐宰相及吐蕃大臣在誓文上签署了名字。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边境上烽烟暂息。稍后,吐蕃贿赂边将杨矩向唐取得“九曲”(或云在今青海黄河一小支流茫拉河流域内)作为公主汤沐邑,此地水草丰美,宜于放牧,地非广阔,却成为吐蕃逾界构筑的桥头堡垒。

第一次议界──河源议界

吐蕃向唐第一次提出议定两国地界在714年(唐开元二年),这时吐蕃代替赞普弃隶蹜赞摄政的祖母没禄氏已经故去,赞普亲政。唐蕃双方虽然在定界、盟誓程序先后上有分歧,然而毕竟各派大臣到河源(可能指河源军境内,今青海西宁东南)晤面。唐方使臣带去神龙二年的誓文,可知誓文内容必然涉及边界划定问题。议界失败,同年七月吐蕃进攻兰州、渭州,第一次深入渭源县(今甘肃渭源东北),抢掠唐放牧的军马,引起唐玄宗的愤怒。此后唐玄宗多次拒绝吐蕃方面提出的重立盟誓、双方君主亲署盟书等请求,以驻凉州的河西节度使、驻鄯州(今青海乐都)的陇右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的剑南节度使作为进攻吐蕃三方面军队的长官,几乎动用全国镇兵的一半在今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以及中亚争战,并遣将在湟水、黄河沿岸增设军镇,修筑城堡,步步西进。

第二次议界──赤岭立碑

729 年(唐开元十七年)唐军攻下久已沦没于吐蕃的石堡城(一名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南),次年,双方通使言和。这是唐与吐蕃再次讨论边界问题,金城公主在中间起了促进和解的作用。734 年(唐开元二十二年)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各自树立界碑,碑有两方,分别用汉蕃文字记叙修好经过。立碑后,各派使臣共往碛西(龟兹)、河西、剑南及吐蕃边境,历告边州守将:“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文碑文云:“赤岭之外,其所定边界,一依旧定。”所谓旧定大概指的是神龙二年盟誓上所定的边界。赤岭显然是传统的交界地点,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娄师德出使吐蕃,吐蕃东面军队统帅赞婆即自赤岭持牛酒迎劳。

但这次约定很快地被破坏了,在唐河西的凉州、陇右的鄯州、剑南的茂州(今四川茂汶),双方争夺要塞,互相侵扰。在西域方面,天宝六载(747)唐将军高仙芝以极艰苦的高原长途行军,越播密川(今帕米尔高原南阿姆河支流喷赤河上游)攻破吐蕃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雅辛河流域),此后,又破突骑施、羯师(今巴基斯坦北部之奇特拉尔)等吐蕃与国,保障了安西四镇和西域属国的安全;同时,另一将军哥舒翰在749年(唐天宝八载)再次攻下石堡城,收河西九曲,但唐对吐蕃的与国南诏用兵失败,失去了姚州、嶲州(今四川西昌)。南诏叛唐独立并依附吐蕃,使吐蕃无南顾之忧,得以专力于北方的开拓。

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唐,唐在西北驻军东撤御敌,吐蕃乘虚大举东进,唐陇右诸州县相继被占领,763年(唐广德元年)还一度攻占唐首都长安十天。756~762年间(唐至德元载到宝应元年),肃州刺史刘臣壁写给吐蕃大臣的信说“且吐蕃东有青海之隅,西接黄河之险,南有铁岭之固,北有雪山之牢”,则依然持唐人观念,认为黄河、雪山(祁连山)应为汉蕃边界,但此时已被吐蕃铁骑冲破了。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在剑南任彭州刺史的高适上疏说:“茂州而西,经羌中至平戎数城,界于吐蕃也。”平戎城在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西,与松州西岷江江源处的甘松岭同为唐蕃边境上的要害地点。松州这时已陷于吐蕃,维州在十余年后再陷于吐蕃之手。

吐蕃占领陇右后,唐的西境,“尽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四十里)”。潘原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与原州(今宁夏固原)交界处。原州已为吐蕃占领,吐蕃戍摧沙堡(固原西南六盘山上)。中间可能隔着缓冲地带。蔚如水(今宁夏清水河)自南向北纵贯原州,这一流域霜期长,农业不发达,然而宜于畜牧,所以吐蕃骑兵久屯于此。

由于陇右居民大量东徙,吐蕃新占领的地区地广人稀,军需供给困难,所以吐蕃的游弋军队绕过唐重兵防守的泾州,北上攻灵州、盐州、庆州,直至胜州,掠取秋稼;另外又偕南诏攻茂州、黎州、雅州。吐蕃不仅东取陇右和剑南西山,攻关内,又西略河西、西域。764年陷凉州,766年陷甘州,776年取瓜州,781年陷沙州寿昌县,至787年沙州投降,全有河西。790年,又攻占北庭,一两年后又占有安西(龟兹)。但很快又相继为回鹘所占。

第三次议界──清水会盟

780年唐德宗继位,双方觅求缓和,于 783年(唐建中四年)春在清水(今甘肃清水西北)会盟。汉文盟文中详细规定边界,称:“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今甘肃平凉西北泾水上游)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 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今甘肃靖远),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蕃)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今甘肃景泰东北,黄河北岸),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这是第三次议定的边界。依盟文,大体上黄河以南,自北往南一线,从今六盘山中段开始到陇山南端(中间穿过泾水源头、渭水中游),然后穿西汉水、白龙江,循岷江上游西到大渡河,再循河南下,在此线以东归唐管辖,以西归吐蕃管辖。这样吐蕃切断了长安通向河西凉州及剑南松州的三条要道,占领了西自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到陇山西麓,包括大夏河、洮河、渭水上游、西汉水上游的一大片农业地区,唐则被迫承认这一既成事实。黄河以北,则应吐蕃赞普的要求,北从大漠、南至贺兰山,依自然地形划为边界线。闲田或称“空闲”,是双方议定脱离接触的地带。“中间悉为闲田”,可以解释为整个这条线包含了双方隔绝的空地,也可以理解为黄河以北或黄河以南(吐蕃占领的原州、会州与唐灵州、盐州、庆州之间)存在一段空隙。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称颂乞黎苏笼猎赞在位时“国威远播,陇山以东,均入于掌握”,指的是吐蕃军队攻入陇山以东唐关内道诸州的情况。

清水会盟这一年的冬天,唐内部发生泾原兵变(见朱泚,吐蕃逾界助唐,界碑扑倒,又乘机攻陷盐州、夏州,故清水会盟所缔造的和平很快被破坏了。但其间双方仍然互派使节商谈盟会定界问题,吐蕃还要求唐割让安西、北庭。787年(唐贞元三年)唐蕃继盟于平凉,发生了吐蕃劫盟事件。此后,吐蕃军队多次逼近唐京畿,每值秋冬,辄劫取收获,还将唐治下居民掳走以补充其兵源或农牧业劳动力的不足,唐军轮番“防秋”,疲于奔命。吐蕃主力仍然长驻原州、会州。史记吐蕃往往将掳获的人口牲畜带走,逾弹筝峡或清水境的安化峡西去,可知弹筝峡、清水仍然在吐蕃长期控制的地带的东界上。

第四次议界──长庆会盟

9世纪初,吐蕃国力日趋衰弱,国内主和派僧俗官员的意见左右了对唐的政策;唐在采用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孤立吐蕃的战略上又取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吐蕃迫切要求重新议界讲和。从810年(唐元和五年)白居易起草的与吐蕃宰相两份敕语看,唐廷在议和中坚持要求归还安乐、秦、原三州。在821~822年(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双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庆会盟,仪式分别在长安、逻些(今西藏拉萨)举行。汉文盟文云:“中夏见管, 维唐是君;西裔一方, 大蕃为主。”而吐蕃赞普方面先寄给的盟文云:“蕃汉两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得相为寇仇,不得侵谋境土。若有所疑,或要捉生问事,便给衣粮放还。”又在逻些树碑,其西面碑文汉文云:“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彼此驿骑,……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以东,大唐祗应;清水县以西,大蕃供应”。

近人推测将军谷大抵在清水县东去陇山的道路上,而绥戎栅又在将军谷以东。这样,绥戎栅与清水县城间应是一段缓冲地带,位于此地之中心应是将军谷,即双方使人依循旧路往来,中间交换驿马的地点。所以长庆会盟所议定的仍然是前此清水会盟已定的边界。827年(唐大和元年)唐于陇州之汧阳(今陕西千阳西北)西北筑临汧城。《旧唐书》云:“凤翔西北界接泾原,无山谷之险,吐蕃由是径往入寇”。由此可知,吐蕃军队犹屯驻六盘山以东之原州,牧马蔚茹川,时或东来,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总算停息了。

唐收复陇右河西

9世纪40年代,吐蕃国政紊乱,至848年沙州张议潮逐吐蕃守将;次年秦、原、安乐三州及原州七关吐蕃守将降唐;后二年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图籍归唐,861年又收复凉州。吐蕃对陇右、河西的统治瓦解。但唐室也处在悍兵作乱、农民起义的困境之中,对上述收复的诸州,不暇治理,仅仅“名存有司”而已。所以880年还发生原州所辖县城为吐蕃攻破的事情,这里的吐蕃也只是存留在当地的部众。此后在陇右、河西,唐、吐蕃、回鹘、党项所属各族人民杂居共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唐朝灭亡后,中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吐蕃也分裂为许多互不统摄的地方势力集团,直到13世纪中原汉地和吐蕃各部先后并入元朝版图,即不存在边界。至于藏族传统认为朵思麻的东界为白塔(在今甘肃永靖境洮河口与大夏河口之间的黄河北岸),朵甘思的东界为达孜多(今四川康定),仅标志其为汉藏民族文化的接触点,并非边界的标志。


相关推荐: 唐蕃边界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