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尼采,F.W.

2023-02-23 12:25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图

德国哲学家、诗人。1844年10月15日生于萨克森地区的勒肯。父亲是新教牧师,1849年去世,母亲带他和妹妹迁往瑙姆堡。1858~1864年在舒尔普福特文科中学学习,受到很好的古典语言文学教育。1864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古典语言文学,听著名语文学家里奇尔的课。不久,里奇尔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在1865年10月前往莱比锡学习。1867~1868年曾服兵役约半年。

在莱比锡学习对其思想成长和个人生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时他读到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赞赏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思想。1868年11月,尼采认识了瓦格纳,对瓦格纳的艺术天才十分钦佩。1869年春,尼采应聘到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他在大学的就职讲演是《荷马与古典语言学》。

1869~1878年,尼采除了在普法战争期间作为志愿兵在前线当了几个月卫生兵和1876年10月至1877年9月因病休假外,一直在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文学教授。在这10年里,他曾多次请求不教古典语文学,争取获得哲学教授的席位,未能如愿。1872年初,尼采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的诞生》出版,论及希腊的艺术起源于两种精神,即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和太阳神阿波罗精神,前者抒发为音乐,后者体现为雕刻、叙事诗等。书中谈到古希腊悲剧如何从音乐中产生,如何没落,并预言古希腊艺术的精神将在瓦格纳的歌剧里得到新生。

1873年开始,尼采写成 4篇《不合时宜的看法》。第1篇《大卫·施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在1873年8月发表,作者通过对施特劳斯的批评,攻击当时风行的历史主义。第2篇《论历史对人生的利弊》于1874年2月发表。同年10月发表第3篇《教育者叔本华》,把叔本华当作哲学家的表率,实际上是借叔本华谈他自己。他认为哲学家应是一个伟人,鄙薄名誉地位,探讨人生意义,甘心为真理而受苦,成为世人的教育者。1876年7月发表第4篇《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这时,尼采已经看出瓦格纳的弱点,觉得瓦格纳只喜欢哗众取宠。

1876年,尼采的健康状况不佳,眼疾日益严重,从这年10月免去教学任务,在瑞士及意大利各地休养,但是著述并未中辍。1878年5月他的新作《人性的──过于人性的。一本为自由思想者而写的书》出版。这部书是为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而写。1879年3月《混杂的意见和格言》,11月底《漫游者和他的影子》先后出版,合并成《人性的──过于人性的》的第 2卷。这本著作在文体上有新的特色,采用格言体,并且以潜在的对话的方式叙述,与柏拉图的《对话集》相似,谈话对手是瓦格纳、叔本华,或者是他自己的影子,漫游者本人是尼采自己。1881年8月出版的《晨曦·关于道德成见的思想》和1882年出版的《欢快的科学》是对传统道德的抨击。

1883年,尼采致力于写作他的主要著作《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1884年1月出版。查拉图什特拉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创始人,尼采借这个教主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两个主要内容是“超人”和“万物永远还原”。尼采在书中预言,由于世风日下,人已变形,因此必然要出现一种新人,即“超人”。他宣称“上帝已死”,并用“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为口号,攻击基督教宣扬的“奴才道德”。尼采企图以此克服迄今为止的西方哲学的弱点,在精神发展史上引起一个转折,他把这本书称作“为众人又不为任何人的书”。

1886年7月发表《在善与恶的彼岸》,这本书涉及尼采以后著作里的各种问题。尼采的新的立场在善与恶的彼岸,即不承认现有的衡量善恶的标准,这些标准是有权势的统治者制定出来强加于人的。他认为应该有新的标准,于是也就有新的价值,对原有价值都要进行重新估价。

1887年11月10日发表的《道德的系谱学》,是《在善与恶的彼岸》一书的补充和续篇。尼采揭示了道德上偏见的根源,让人看到人的本性深处潜伏着仇恨、报复和残忍等魔鬼,一旦有一种力量把这些魔鬼解放出来,它们就不受善与恶的控制。尼采在这里使用了“金发野兽”这个字眼,作为对人的本质的诊断,实际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身上的“非人性”的本质。

1888年是尼采神志清醒地生活和创作的最后一年。他似乎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废寝忘食地工作,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以下几篇著作:《偶像的毁灭》(9月7日付印)、《瓦格纳真相》 (9月16日发表)、《反基督徒》 (9月30日完成手稿)、自传《看啊,这人》(11月6日付印)、《尼采反瓦格纳》(12月15日手稿付印)。还有未完成的草稿《达到权力的意志》,副标题是《一切价值的重新估价》。尼采还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未撰写成文的思想。1960年卡尔·施莱希塔把这些遗稿按照年代加以整理,汇集成册发表,书名为《八十年代的遗稿》。

1889年1月7日尼采摔倒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的街头,从此神经错乱。他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在巴塞尔和魏玛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11年,于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去世。

尼采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他一生用格律体和自由体写过许多诗歌,其中有的诗歌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例如1888年写的《威尼斯》和《落日西沉》。《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散文诗,全书充满了寓意和隐喻,有《圣经》风格。尼采的论战文章和大量格言,思想深邃,文笔犀利,性格突出,独具一格,他被公认为是德国最优秀的文体家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也不乏晦涩之处,常使解释者为难。

尼采是个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评论毁誉不一。尼采活动的时代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以后。这时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看到社会的弊病,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又有一些人则在另一方面寻找出路,尼采哲学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有批判现存制度的一面,尤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宗教和道德的虚伪的揭露批判,极为有力。他反对一切旧的传统,是个彻底的偶像破坏者。但是他站在精神贵族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强调天才、“超人”,蔑视群众,从个人主义出发,既揭露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尼采的思想从20世纪初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曾对因不满现实而探求新路的知识分子起过积极作用,同时反动势力也把它当作他们的思想基础,例如德国的纳粹分子就把尼采的思想奉为他们的圭臬。在文学上,20世纪前期的许多德语作家,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其中突出的有“格奥尔格派”作家、托马斯·曼、海塞,法国作家纪德、马尔罗等。尼采思想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中也有影响。尼采思想在“五四”时期传到中国,它对初期的鲁迅、郭沫若等人发生过影响,促使他们向旧的封建传统进行挑战,但在40年代也有人利用尼采散布法西斯观点。

尼采故居
参考书目
  1. Stefan Zweig,Der Kampf mit dem D姄mon (Hlderlin. Kleist. Nietzsche), Leipzig, 1929.
  2. Rudolf Steiner,Friedrich Nietzsche,Dornach/Schweiz,1963.
  3. Curt Paul Janz,Friedrich Nietzsche,München,Wien,1978.

相关推荐: 尼采,F.W.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