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冀热辽抗日民主根据地

2023-02-23 12:17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包括西起河北省潮白河畔,东抵辽宁省锦州,南临渤海,北迄热河省(今河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赤峰、围场之间地区,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要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创建冀(河北)热(热河)边抗日根据地的决定,派李运昌和胡锡奎到冀东,分别担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和京东特委书记,就地发动群众,准备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5月,两个特委合并为冀热边特委,胡锡奎任书记,李运昌负责军事工作。7月,冀热边特委在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第4纵队配合下,举行了包括20余县约20余万人参加的冀东暴动,组建了7万余人的冀东抗日联军。10月,抗日联军大部在随第4纵队西移途中受挫,返回冀东的抗日联军近2000人和第4纵队留在冀东的少数部队,在冀热边特委领导下继续坚持武装斗争,连续打退了日伪军5000人以上兵力的多次围攻。

1939年2月,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和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成立,马辉之任区党委书记,萧克任挺进军司令员。冀热边特委划归冀热察区党委领导,并先后更名为冀东地委和冀东分委等。9月,冀东部队整编为八路军第13支队,李运昌为司令员,李楚离为政治委员。1940年1月,冀东分委在遵化县葛老湾召开会议,提出巩固和扩大抗日游击根据地,建设民主政权等任务,同时成立晋察冀边区政府冀东办事处。7月,第13支队番号撤销,其领导机关改称冀东军分区。9月,办事处改为第13专员公署。在此期间,部队深入到冀东东部、西部开辟新区,至同年底,建立7个县政府,1个办事处,辖区人口120余万。

日军为摧毁迅速发展的冀东抗日根据地,自1941年1月起,先后以3~5万人的兵力对冀东进行反复“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残杀群众1230余人的潘家峪惨案。冀东的抗日斗争进入极端困难阶段。1942年2月撤销了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挺进军番号,冀东分委改称第13地委,冀东军分区改称第13军分区,直属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领导。从4月起,日军对冀东又连续发动了第4次和第5次“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所谓“民‘匪’隔离”,集家并村,“蚕食”根据地,并在独石口至山海关之间制造了东西350余公里,南北40至130余公里的无人区,根据地缩小并遭到严重破坏。在最艰苦时期,第13军分区以少数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在内线坚持游击战,主力部队转移到滦河以东、北平(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以南和热河南部、中部及辽宁西部地区开辟了大片游击区。1943年1月,第13地委决定:动员一切力量恢复被“蚕食”地区。随后,部队分东、西、中三路进行收复失地的斗争,至7月,根据地扩展到22个县,人口360余万。第13地委改为冀热边特委,第13专员公署改为冀热边行政公署,根据地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随着根据地的发展,1945年1月成立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冀热辽军区和冀热辽行政公署,李运昌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张明远任行署主任。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李运昌奉命率8个团、1个营和3个支队及地方工作团共1.3万余人向东北挺进,至10月底,在辽宁省、热河省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部队发展到10万余人。李运昌率部挺进东北后,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由詹才芳继任,区党委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由李楚离继任,指挥留在冀东的部队1万余人向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蓟县、玉田、遵化、迁安等15座县城和200余个据点,部队发展到2.8万余人。11月,冀热辽区党委撤销,在承德成立中共中央冀热辽分局和冀热辽军区。在热河地区成立中共热河省委和热河省军区,在辽宁西部地区成立中共辽西地委和辽西专署,在冀东地区成立中共冀东区委、冀东军区(由原冀热辽军区改称)和冀东行署。冀热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推荐: 冀热辽抗日民主根据地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