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斯宾诺莎,B.
2023-02-23 11:21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Sibinnuosha
[外文]:Benedictus de Spinoza (Baruch) (1632~1677)
17世纪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物论、无神论和唯理论的主要代表。
生平与著述斯宾诺莎于1632年11月24日生于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里。祖上曾被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强迫改信天主教,但内心仍然保留着原来的信仰。这个反对西班牙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渴望宗教信仰自由的家庭,对斯宾诺莎的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斯宾诺莎小时候进入为犹太教培养拉比的学校学习。以后他上过法国古典语学者安顿办的学校,既提高了拉丁文水平,又学习了希腊语,在这所学校里他还接触到法国的唯理论哲学家R.笛卡尔的著作,并受到安顿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斯宾诺莎通过对宗教典籍、犹太思想家和笛卡尔著作的研究,逐渐与正统神学发生分歧。在与同学的交谈中,对正统神学关于神没有形体、存在天使和灵魂不死等教条表示怀疑,认为摩西五书作者在物理学方面,甚至在神学方面并没有什么智慧。这些情况被人报告到犹太人公会,犹太人公会起初暂时革除他的教籍,继而又采取收买办法,企图使他放弃自己的观点。这些办法失败后,有人企图暗杀他,但没有使他屈服。最后,犹太人公会于1656年7月给他以最高处分,永远革除教籍,并且报告市政当局。斯宾诺莎只得搬到阿姆斯特丹南边的一个村庄暂住,靠磨制光学镜片维持生活。1660年,斯宾诺莎从阿姆斯特丹迁到离莱顿不远的莱因斯堡村。在这里,他写了《简论神·人和人的幸福》、《理智改进论》、《笛卡尔哲学原理》的大部分和《伦理学》的第1卷。1663年6月,斯宾诺莎移居靠近海牙的伏尔堡。在这里,除了继续撰写《伦理学》,还撰写了《神学政治论》,于1670年化名出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1670年5月,斯宾诺莎移居海牙。1672年,荷兰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J.de维特被君主派暗杀。斯宾诺莎表示极大的愤慨,曾经试图到出事地点张贴标语,以示抗议。在这里,他开始写《希伯来语法》,并于1675年完成《伦理学》。《伦理学》尚未出版,社会上就已经出现流言蜚语,斯宾诺莎不得不放弃出版的计划。接着,他又开始写《政治论》,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磨制镜片的劳作损害了斯宾诺莎的健康,他因肺病于1677年2月20日逝世。之后,他的朋友于当年在阿姆斯特丹用拉丁文出版了他的《遗著集》,其中包括《伦理学》、《政治论》、《理智改进论》、书信和《希伯来语法》。同年译为荷兰文。关于“虹”和“机会预测"的两篇论文于1687年在海牙出版。最早的《斯宾诺莎全集》于1802~1803年在耶拿由保卢斯编辑出版。1924年在海德堡出版了由格布哈特校订的《斯宾诺莎著作集》的拉丁文本 4卷集。
哲学思想斯宾诺莎探讨了当时哲学的各种问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唯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神论,政治学说和伦理学等。在这些方面,他都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斯宾诺莎在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中,论述了他在宇宙本体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把实体定义为“存在于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认为实体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存在属于它的本性,它必定是自因。它按照自己本性的必然性而行动,因而是自由的。实体是唯一的、绝对无限的,对它不能有任何限制,因为限制就是否定。
斯宾诺莎把实体称为神。但他认为神既不是超越的,也不具有类似人的属性,不会发布天命。他所说的神不是宗教所信奉的神。他把神等同于自然,是一位泛神论者。但他所说的作为实体的自然,也不直接就是人们通常所感知的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他认为,作为实体的自然是不可分的、不变化的,只是人的理智的对象。它虽然没有意志和目的,但是会思想。他把自然区分为“被自然产生的自然”和“产生自然的自然”,只把后者称为神。这个被抬高到神的地位的自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有无限多的属性。他把属性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认为在无限多的属性中,人们只知道两个,即思维和广延。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是无限的。至于二者的关系,他指出,通过它们所认识的是唯一的和不可分的实体,二者是同一的。但他又认为,一个属性不能产生另一个属性,每一个属性必须通过自身来认识。
实体和属性要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斯宾诺莎把具体事物称为样式。他把样式定义为: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样式有两样:无限样式和有限样式。无限样式是由实体的属性的绝对本性直接派生出来的,广延属性的无限样式是运动和静止,思维属性的无限样式是绝对无限的理智。有限样式则是实体通过无限样式派生出来的,广延属性的有限样式是有形体的具体事物,思维属性的有限样式则是它们的观念。他认为,每一个有形体的事物的观念就是它的灵魂,因此一切个体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是斯宾诺莎的物活论思想倾向。
他认为,人并不特殊,也是遵守自然的共同规律的自然物。人的心灵主要是由人的身体的观念构成的,人是身体和心灵的统一体。
斯宾诺莎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动作都在一定的方式下为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规定,只能在一种确定的方式或秩序中产生和动作。因此,他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只表示我们知识上的缺陷,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是他的机械决定论思想。
斯宾诺莎哲学中含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关于“实体即是自因”的基本原理,要求从自然界事物自身的相互作用去说明自然界,反对孤立地观察事物,反对在自然界之外去寻求原因。他还指出,对任何一件事物的规定,即是指出此物不是他物,也就是指出“此物的非存在”,因而规定或肯定即是否定。斯宾诺莎还提出,只要通过理性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依照理性的指导而生活,就可以得到自由。这里含有自由是对必然性认识的辩证法思想。
认识论和方法论斯宾诺莎给认识规定的任务和目的是取得真观念,最后达到使心灵与整个自然联系起来的统一知识。所谓真观念就是必定符合对象的观念。二者必定符合的原因在于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认识达到的最后目的不仅仅是认识自然,而且是一种幸福的境界。
他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感官和记号得来的,被称为意见或想象;第二类是通过推理得来的,被称为理性;第三类是直接从认识到一个事物的本质得来的,被称为直观知识。他认为,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必然是真的。他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对感性认识基本上是否定的,认为理性不通过感性就可以认识真理。这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唯理论特点。同时,他特别强调演绎法,甚至用几何学的方法来写他的《伦理学》。
斯宾诺莎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自身。他把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只当成真理的外在标志,他更重视内在标志,即清楚、明白和确定性。这是他的唯理论的又一突出表现。
斯宾诺莎在什么是认识对象和任务等认识论问题上,既坚持唯理论,又作出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与笛卡尔的唯理论有区别。但由于他否认感性经验是真理知识的来源,因此他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不能贯彻到底。
无神论斯宾诺莎的无神论在西方无神论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根本否认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了神学目的论、拟人观和天意说,要求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他开创了用理性主义观点和历史的方法系统地批判圣经的历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历史作用,从而建立了近代西方无神论史上一个较早和较系统的体系。
他考察了圣经写作的历史之后,大胆地指出,摩西五书的作者并不是摩西本人,圣经是许多人著作的偶然凑合,其中包含着种种矛盾。他还指出,圣经中记载的预言出自预言家的想象,预言家并没有什么学问,科学知识不能从预言来。他还认为,圣经中讲的奇迹,有的是普通的自然现象,有的是出自作者的偏见。
斯宾诺莎认为,人由于不能用现成的规则控制环境,常常陷入困境,因而产生一种恐惧感,误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上帝造成的。这样,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产生宗教迷信的认识论根源。他还明确指出,宗教迫使人们把帝王敬为神明,是封建专制制度欺骗人民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
斯宾诺莎的无神论是不彻底的。他是一位泛神论者,而且并不主张彻底消灭宗教。
政治学说斯宾诺莎的政治学说和T.霍布斯的一样,也是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用“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观点,说明国家的产生和本质。他认为,依据自然的最高权利,人人都应该生存。但是,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为激情所驱使,各自根据自己的利益判断善恶,进行报复。因此,那时人们互相敌对,几乎不能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了和平相处,得以生存,人们必须把进行报复和判断善恶的权利交给社会来执行。建立在法律和自我保存的力量上面的社会就是国家。他认为,国家的职能是竭力使人抑制不合理的欲求而受理性的指导,以达到安全和舒适的目的。因此,他和霍布斯一样,也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斯宾诺莎考察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民主制的、贵族制的和君主制的。与霍布斯不同,他不主张君主专制,而是民主政体的拥护者。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他把自由看得比任何东西都珍贵。他说,没有自由,社会治安就不会巩固,科学和艺术就不会有创新。
斯宾诺莎是欧洲提倡资产阶级平等和自由的先行者,他的政治学说是进步的。但是,他提倡的平等和自由有局限性。他主张交给人民的自由必须以不危及国家的安宁和统治者的权势为限度。
伦理思想斯宾诺莎吸取了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观点,并受到近代笛卡尔、霍布斯伦理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质决定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因此,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最高自然权利,也是人性的普遍规律和道德的唯一基础。善与恶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自我保存为标准。根据善恶知识即根据理性命令来指导行为,是为了更好地求得个人利益。人在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同时,理性使他认识到为了保存自己,就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努力,关心他人和人类的利益,只有利他才能利已。斯宾诺莎认为,人自我保存的意图与身心相联系时产生情感,这是外物作用的结果。痛苦、愉快和欲望是人的三种基本情感,这些情感本质上是道德的。但是,当情感与模糊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便产生被动情感。人在这种被动情感支配下,就会套上枷锁,被迫去作恶事。所以,人们应当通过理性的直观,使情感与正确清晰的观念相联系。只有理性控制情感,人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实现道德幸福的生活。
斯宾诺莎批判了把财富、荣誉和感官享乐看作是最高幸福的观点,认为它们会扰乱人的心灵,使人沉沦和毁灭。人的最高幸福或最大快乐是求得至善,至善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幸福不是德性的报酬,而是德性自身”。正确认识自然,改造人的知性,是达到这一目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斯宾诺莎把知识和道德、真和善统一起来,一方面强调认识自然的过程就是理性控制情感的过程,是道德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认为至善是对神(即自然)的理智的爱,与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无关。至善只能依靠人的心灵活动才能求得,而且只有极少数有知识的人才能获得,广大群众是达不到的。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是个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的身心变化都是自然引起的,遵循自然的必然性。但是他并不否定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自由。他认为人的理性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就能摆脱情感的奴役,获得自由。按照理性指导生活就是“自由人”。因此,自由是按照人的自然本质去求得自我保存和个人利益。社会和政府应当保证人的这种自由,这是政治的真正目的。斯宾诺莎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表达了荷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他的伦理思想遭到当时封建势力的攻击和歪曲,也受到同时代及18、19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的肯定和赞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HT〗
影响在斯宾诺莎逝世后的一个时期内,他的著作继续受到不同宗教派别的谴责,而没有受到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的重视。到17世纪末,法国的P.贝勒在著名的《历史批判辞典》中,肯定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一个无神论体系。此后,斯宾诺莎的哲学逐渐受到重视。他的无神论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战斗无神论者。与此同时,他的唯物主义也为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尽管他们对它有所保留。D.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第 15卷中,曾经称法国的唯物主义为“新的斯宾诺莎主义”。在德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中,斯宾诺莎的哲学经过G.E.莱辛(1729~1781)、J.G.赫尔德(1744~1803)、J.W.von歌德等人的努力宣扬,才为人所重视,他的泛神论也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启蒙思想家。赫尔德曾公开宣称自己是斯宾诺莎主义者。斯宾诺莎的哲学也给德国古典哲学以很大的启发。J.G.费希特和F.W.J.谢林都把它视为自己哲学的也发点。他的实体是G.W.F.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L.费尔巴哈曾称“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摩西”。马克思十分重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他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称为近代哲学的最高荣誉,并把他视为17世纪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
- 参考书目
- F.Pollock,Spinoza:His Life and Philosophy,London 1880.
- Leon Roth,Spinoza,London,1954.
相关推荐: 斯宾诺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