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盘龙城遗址
2023-02-23 10:58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Panlong Cheng yizhi
[外文]:Panlongcheng Site
中国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面积约 1.1平方公里。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上限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城址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年和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1979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又进行多次发掘。经过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遗址的分布情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墙基宽21米,西垣和南垣残高1~3米。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夯层厚约 8~10厘米。城垣南部和北部发现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
夯土台基南北长100米,宽60米,厚约1米。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已发现 3座,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一号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宽39.8米,进深12.3米,分为 4室。通面宽33.9米,进深6~6.4米,中间二室较大,面宽各为 9.4米。夯土墙基厚约70~80厘米。墙内残存圆木柱穴,直径约20厘米,间距约58~95厘米。各室都在南壁中间开1门,中间2室又在北壁偏东处开一后门。室外沿排列43个大檐柱穴,每个柱穴底置有巨形石础,埋深约 0.8米,穴外两侧有 2个小柱洞。台基四周略倾斜,上铺碎陶片,作为散水。整个基址可复原为一座周围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高台寝殿建筑。
二号基址位于一号基址之南约13米,平面长方形,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基址四边有前后左右对称的大檐柱穴27个。西侧台基下有一排陶质水管道。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墓地分布在古城四周的李家咀、楼子湾、杨家湾、杨家咀、南城外、铜家咀等地。共发掘30多座,大致可分3类。甲种墓,已发掘4座,墓室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棺、槨。槨板外壁雕刻精细的饕餮花纹,内侧涂朱漆。槨外有殉人。墓底设“腰坑”,随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玉器和陶器。这类墓主的身份应为显贵阶层。乙种墓,已发掘 8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1米,宽1.2米左右,有棺、槨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青铜礼器和武器、工具、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未见殉人。这类墓葬应属下层贵族。丙种墓,为平民墓,形制与乙种墓近似,墓室窄小,面积在 1平方米左右。仅有单薄木棺,无腰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
遗物有青铜器、陶器、玉器和石器。青铜器大部出自墓葬,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凿、锯、钺、戈、矛、刀、镞;礼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形制、纹饰与中原青铜器相同。纹饰以饕餮纹为主,次为夔纹、云纹、弦纹、三角纹、圆圈纹、涡纹、雷纹等。
陶器出土数量最多。
(1)早期陶器:陶质以夹砂和泥质灰褐陶为主,黑陶和红陶次之,还有少数硬陶。纹饰有条纹、方格纹、细线纹、细绳纹、堆纹、弦纹、划纹、兰纹、指甲纹、旋涡纹、圆点纹、刻划人字纹等。主要器类有鬲、鼎、罐、盆、豆、盉、瓮、尊、缸等。
(2)晚期陶器:陶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棕褐陶、砖红陶。纹饰有绳纹、细方格纹、堆纹、弦纹、饕餮纹、夔纹、雷纹、圆圈纹。个别陶器上有刻划符号。主要器类有鬲、簋、豆、盆、刻槽盆、罐、缽、勺、器盖、大口尊、大口缸、瓮、器座、壶、罍、杯、斝、爵以及坩埚、鱼、鸟等陶塑制品。此外还有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等。早期的器类及形制与二里头晚期相当,晚期则与郑州二里岗期共性较多。
1974~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在盘龙城遗址设置考古工作站,并建立群众性保护组织,负责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1983年,当地政府及盘龙城考古工作站组织专业人员,对遗址作了全面的调查和勘察,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并建立了资料档案。
- 参考书目
- 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盘龙城发掘队:《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纪要》,《文物》,2期,1976。
- 盘龙城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相关推荐: 盘龙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