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小蓟

2023-02-23 21:39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概况

异名:刺蓟菜(《救荒本草》),刺儿菜(《纲目拾遗》),野红花(《分类草药性》),刺萝卜(《四川中药志》),刺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菊科蓟属植物刺儿菜的全草。蓟属全世界250~300种,中国有50余种。

原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Cephalanoplos segetum(Bge.)Kitam.;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Cirsium segetum Bge.〕,又名大蓟、小蓟、大小蓟、野红花、大刺儿菜(《中国植物志》)。

历史:小蓟为常用中药。大小蓟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至《植物名实图考》才分列大蓟和小蓟。据考历代本草,大蓟与小蓟形状、生态及功用区别为:大蓟生山谷,较高大,叶皱,根能疗痈肿;小蓟生平泽,较矮小,叶不皱,能破血,不能消肿。结合《证类本草》冀州小蓟根图、《救荒本草》刺蓟菜图及《纲目》小蓟图,与小蓟现在商品药材原植物刺儿菜相符。(中国药典》1977年、1985年两版小蓟原植物,收载为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中国植物志》.78卷.1分册已将刻叶刺儿菜归并入刺儿菜。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cm,上部有分枝。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基生叶和中部茎叶,通常无叶柄或具短柄;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5~10cm,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上部茎叶渐小,椭圆形或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部茎叶不分裂,叶缘有细密的针刺,针刺紧贴叶缘或叶缘有刺齿,齿顶针刺大小不等,针刺长可达3.5mm,或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具粗大圆锯齿状裂片,或锯齿斜三角形,顶端钝,齿顶及裂片顶端有较长的针刺,齿缘及裂片边缘针刺短且贴伏;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或背面较淡,无毛或两面被薄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排成伞房状;总苞卵形或卵圆形,径1.5~2cm,总苞片约6层,向内渐长,内层及最内层渐尖,膜质,具短针刺;花紫红色或白色。瘦果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淡黄色,顶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层整体脱落;冠毛长羽毛状。花果期5~9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2页.图1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70~2650m的平原、丘陵和山坡、河边、荒地或田间。中国除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外均有分布。欧洲东部、中部、原苏联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鉴别

性状:茎圆柱形,具纵棱及白色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长圆状披针形,全缘,微齿裂或羽状深裂,具针刺,两面有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生于茎顶;花紫红色,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列,线形至披针形,冠毛羽毛状。气微,味微苦。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 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角质纹理明显;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甚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多呈针簇状。 粉末:灰绿色,气微,味微苦。 ①多细胞非腺毛。完整者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甚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直径10~28μm,壁稍厚,有微波状角质纹理。 ②单细胞非腺毛(冠毛)长短不一,稍弯曲,先端钝圆或尖,直径14~20μm。 ③叶片上表皮细胞呈多角形,表面角质纹理明显;气孔略下陷,长圆形,直径27~32μm,副卫细胞3~6个,不定式或不等式。 ④草酸钙结晶黄绿色,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有的表皮细胞中也含有。大多呈针簇状或类圆形,直径12~25μm。 ⑤苞片下表皮细胞呈类方形或延长,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其间散列厚壁细胞(短硬毛);厚壁细胞表面观呈尖圆锥形,有的末端狭长,直径17~41μm,长约70μm,壁厚12~17μm,微木化或木化,断面观呈类圆形或帽形,突出于表皮。表皮下纤维多角形,壁厚。 ⑥内果皮石细胞成片或单个散在,呈菱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稍偏弯,直径12~47μm,长45~141μm,壁厚3~8μm,有的可见孔沟。另可见茎表皮细胞、木化细胞及纤维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43)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适量,于70℃水浴上温浸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作供试液;以绿原酸及芦丁乙醇溶液作对照。点于硅胶-0.5%CMC板上,以正丁醇-冰乙酸-水)(3∶1∶1)为展开剂以绿原酸、芦丁为对照。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绿原酸显蓝色荧光;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试液,芦丁显黄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92)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制炭。 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②制炭 取小蓟段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咖啡酸、芦丁和刺槐素-7-鼠李葡萄糖甙(Acacetin 7-rhamnoglucoside)。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2;13(9):393。

药理

本品煎剂或酊剂中含儿茶酚胺样物质,故能兴奋离体心脏(β-受体)、收缩动脉条(α-受体)、松弛支气管、抑制离体大鼠子宫及兔小肠[1,2]。所含咖啡酸有微弱的止血、促凝作用[3,4]。醇浸剂(水煎剂作用很弱)3×10-5在体外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5]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5 。
[2] 安徽医学 1984;5(2):39 。
[3] 山东医学院学报 1959;(7):42 。
[4] 中草药 1982;13(9):9 。
[5]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药性

性味:甘、苦,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本草汇言):“甘、微苦,气寒。”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④《中药大辞典》:“甘,凉。”

归经:入心、肝经。 ①《本草通玄》:“入脾、肝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肺、脾二经。”

功效: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传染性肝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疔疮肿毒。 ①《食疗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100ml服之。金疮血不止,*叶封之。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100ml服之。” ②《本草拾遗》:“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痢”又作“崩”),金疮出血,呕吐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 ③《日华子本草》:“根,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 ④《图经本草》:“生捣根绞汁服,以止吐血,衄血,下血。” ⑤《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⑥《分类草药性》:“治血淋胀痛,跌打损伤,红崩,白带。”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肾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①《本草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②《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 ③《本草汇言》:“不利于气虚。”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藕节,治热结血淋。 ②配白茅根,治尿血,血淋。 ③配车前草,治尿路感染,血尿。 ④配伏龙肝,治倒经。 ⑤配白茅根、生地黄,治肾炎。 ⑥配生地、蒲黄,治血淋和月经过多。 ⑦配钩藤、夏枯草,治高血压。 ⑧配蒲黄、木通、滑石,治尿血。 ⑨配大蓟、侧柏叶、仙鹤草,治吐血。 ⑩配生地黄、炒蒲黄、滑石,治尿血。

方选和验方: ①清心散(《圣济总录》)治舌上出血,兼治大衄:刺蓟60g,研,绞取汁,以酒100ml调服。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下6g。 ②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治下焦结热,血淋:生地黄120g,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去芦,酒浸)、栀子仁、甘草(炙)各15g。细切,每服12g、水300ml,煎至8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③小蓟饮(《圣济总录》)治妊娠胎坠后出血不止:小蓟根叶(锉碎)、益母草(去根,切碎)各150g。以水600ml,煮2味烂熟去渣至200ml,将药于铜器中煎至150ml,分作2服,日内服尽。 ④(《千金方》):“治崩中下血:小蓟茎、叶(洗、切)研汁150ml,入生地黄汁150ml,白术15g,煎减半,温服。” ⑤十灰散(《十药神书》)治呕血、咯血:大蓟、小蓟、荷叶、扁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份。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100ml调服15g,食后下。 ⑥《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子宫功能性出血:小蓟炭、侧柏炭、铁苋菜各15g,水煎红糖冲服。” ⑦荷蒂合小蓟饮子(湖南医药杂志1984;(6))治蛋白尿:荷蒂7枚,小蓟15g,藕节10g,木通10g,滑石20g,生地15g,当归10g,黑栀10g,蒲黄炭10g,竹叶5g。每日1剂,清水煮沸,日服2次。低盐饮食,忌辛辣,避风寒,禁房事。加减:风水相搏加金银花、前胡各10g;水湿蕴热加猪苓、萆薢各10g;脾肺气虚加桑皮、陈皮各10g,干姜6g;脾肾阳虚加制附片15g,桂枝8g,五味子5g。

单方应用:①《广济方》:“治妇人阴痒:小蓟煎汤,日洗3次。” ②中华外科杂志 1959;(1):“治疗疮疡:鲜小蓟叶先后用0.1%过锰酸钾溶液及0.5%食盐水冲洗数次后,压榨取汁。静置1小时,倾去上层清液,取深绿色沉淀液体20ml和白凡士林80g调成药膏,敷患处,一般换药4~7次。” ③药学通报 1960;(2):“治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及血崩:小蓟浸膏(110),每次1~3ml,日服3次。” ④中华皮肤科杂志1960(2):“治麻风性鼻衄:小蓟全草洗净,捣碎,用纱布滤出液体,放锅内煎熬蒸发其水分,待冷却后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玻璃瓶内备用。用时以棉球蘸液汁塞在鼻中隔的糜烂面或溃疡面的出血点上。” ⑤《四川中药志》:“治吐血,便血,衄血和血崩:鲜小蓟60g,牛耳大黄30g。水煎服。” ⑥《陕西中草药》:“治传染性肝炎,肾炎:小蓟30g,水煎服;或鲜品拧汁服。” ⑦《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外伤出血:鲜小蓟洗净捣烂,外敷局部,同时小蓟水煎内服。” ⑧《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小蓟30g,白茅根15g。水煎服。” ⑨《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尿路感染,血尿:小蓟、车前草各30g,水煎服。” ⑩《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创伤出血:鲜小蓟适量洗净,捣烂或晒干研末,敷伤口。”

医药家论述

①苏敬《唐本草》:“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②赵其光《本草求原》:“大蓟、小蓟二味根、叶,俱苦甘气平,能升能降,能破血,又能止血。小蓟则平胜,不甚苦,专以退热去烦,使火清而血归经,是保血在于凉血。”

参考文章
  • 小蓟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
  • 小蓟饮片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中医中药

相关推荐: 小蓟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