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

2023-02-23 10:46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指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音乐。它标志着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音乐艺术冲出了宫廷与教堂,与广大人民相结合;革命的音乐家与人民拿起音乐这一文化武器,作为争取解放、创造新生活的斗争工具。它以其革命的激情,高昂的音调,战斗的节奏和广泛的群众性为特征,在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其中包括音乐领域都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深刻影响了19世纪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对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现实斗争间的关系,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观点十分激进。革命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舞台上应该只表现炽烈的爱国主义和热爱祖国、自由、平等的典范人物。他指出:音乐是一种受政府监督的公民行为,它在集会场所、普通人中间都有自己的地位,而在战场上更是如此。革命家米拉波也曾赞叹:快乐的歌唱及人民的音乐会,在争取自由的运动中能唤起多大的鼓舞力量!在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群众性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被贵族、教士垄断的音乐艺术冲出了宫廷和教堂,走向街头、广场、军营、俱乐部。当时盛行的各种节日庆典,英雄烈士的葬礼仪式,军队的出征和凯旋等群众集会的场合,群众性的歌舞,专业合唱队、乐队的演唱、演奏是绝不可少的。特别是歌曲成了各阶级、各政治派别进行斗争的工具,哪里有聚集的人群,那里就有歌声。

革命群众歌曲的产生和流传

从1789年革命爆发到1793年雅各宾专政的革命高潮时期,产生了3000多首歌曲。1794年“热月政变”后,随着群众权利的逐渐丧失,群众歌曲及群众所能参与的音乐活动逐渐减少。这些歌曲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所有大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在歌曲里都有反映。不同阶层的法国人民、不同阶级的思想感情、政治倾向、理想和信念,都在歌曲中表达出来。绝大多数的歌曲是群众自己的创作,作者中有热情的爱国者、革命者,他们在作品上常常标以“爱国者”、“自由共和国公民”、“徒工”、“警卫”、“鞋匠”的署名。流行小调、民歌、舞曲、群众喜爱的歌剧咏叹调,甚至教堂的赞美诗,都被?a href='baike/224/26470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美刺畲省P碌母枨痪⒓幢槐椴及屠璧母枋置谴タァP抡ㄒ彩种厥痈枨淖饔谩9褚榛岫ㄆ诔霭娓杓⒃谡妗⒋ァ⒈⑷绽灾良彝ビ闷飞系窃馗枨F渲杏跋熳畲蟮挠幸韵录甘祝?/p>

《就这么办》(一译《一切都会好》),是革命初期最流行的歌曲。它记述了胜利的巴黎人民自己动手、冒雨修建节日广场的真实情景,抒发了出自内心的欢悦和对未来的信心。用的是舞曲《民族钟鸣》添上“把贵族吊在灯柱上!”“把贵族统统吊死!”等一些词句,这些都是当时群众的口头禅。这首大胆豪放的歌曲,以其军鼓般的节奏和回旋曲形式,充分表达出法国人民对封建制度的切齿痛恨和取得革命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巴黎凯旋门浮雕“马赛曲”

《卡马尼奥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曲名来自意大利的一个地名。1792年,已经丧失政权的路易王室企图外逃组织反扑,此歌产生于这个阴谋败露之后。它反映了被激怒的人民绝不再宽恕敌人的决心,歌词中充满对路易十六及王后和保皇派的辛辣嘲讽。这首欢快、流畅的民间舞曲,具有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4月。面对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法国人民处在奋起反抗的热潮中。斯特拉斯堡驻军军官C.-J.鲁热·德利尔创作了这首战歌,原名《莱茵河驻军战歌》。英勇的马赛志愿军团高唱它奔赴巴黎,因此而得名,并传遍全国。战歌以它威武雄壮、激昂慷慨的音调和大小调式的对比转换,表现了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法兰西儿女奔赴战场为祖国而战的大无畏精神。同年它被革命政府宣布为共和国之歌,1795年正式被定为法国国歌。

专业音乐家的创作

法国大革命也给专业作曲家带来新的创作天地,他们不再是贵族的屈辱奴仆,而是共和国的平等公民。当时的音乐家有革命前已著名的F.-J.戈塞克、A.-E.-M.格雷特里,他们的学生、后辈J.-F.勒絮尔、C.-S.卡泰尔、E.-N.梅于尔及L.凯鲁比尼等。音乐家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及与政府的关系并不相同,但都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政府的委托,创作各种乐曲,在巴黎各区教唱、指挥或参加群众性合唱及乐队的演出,培养战争时期的音乐人才等等。他们的音乐活动获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政府授予的荣誉。

专业作曲家们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努力探索新的体裁与表现手法。适应露天广场、群众性集会的大型声乐、器乐作品,如颂歌、进行曲、交响曲、军乐合奏曲等大量产生。这些作品普遍具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号召性、雄辩演说式的音调,鲜明的、进行曲式的节奏,简练的和声,扩大了的合唱或乐队的配置等等。由这些因素所汇成的宏大的音响,体现出革命时期所特有的严峻激昂、慷慨雄壮的气质。代表性的作品有:戈塞克的《七月十四日之歌》、合唱《人民,觉醒吧!》、颂歌《人类的最高主宰颂》、乐队合奏曲《哀悼进行曲》;梅于尔的《出征歌》、《凯旋──和平赞》、《共和国的赞美诗》;达列拉克的《大炮之歌》;勒絮尔的颂歌《法兰西共和国凯旋颂》、《热月九日颂》;卡泰尔的《军队交响曲》、《军队进行曲》;凯鲁比尼的《友谊颂》等。其中,戈塞克的《哀悼进行曲》以其新颖大胆的音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在配器中加添了单簧管、蛇形大号(弯管)、长号,通过乐队音区音色的尖锐对比,近乎夸张的休止符的运用,沉重的鼓声,颤抖的锣声,造成强烈的、滞重哀悼的气氛。这种“葬礼进行曲”的形式,直接影响了L.van贝多芬、H.柏辽兹的创作。梅于尔的《出征歌》,享有“第二马赛曲”之称,是专业作曲家的创作歌曲中最为成功的一首,在群众中广为流行。

歌剧创作的新倾向

革命政权下令解散一直受到封建王室庇护的意大利歌剧院,禁演一切表现王室贵族的剧目,作曲家纷纷创作现实题材的音乐戏剧。戈塞克的《献给自由神》、《共和国的胜利》,格雷特里的《共和国的女代表》等,都是根据某一重大政治事件所写的具有鼓动宣传性的时事剧。剧情并不复杂,舞台上主要表现一种炽热的时代气氛和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歌舞场面。音乐多用合唱,并穿插流行的革命歌曲,舞蹈音乐占较大比重。此外,以古喻今的历史题材的歌剧如格雷特里的《威廉·退尔》,梅于尔的《约瑟》以及后来被称为“拯救歌剧”的严肃歌剧也很盛行。拯救歌剧的情节多半是:为自由而斗争的勇士,因反对暴君遭到关押,当生命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意外地得到朋友、爱人或正义力量的解救。贝尔东于1790年根据真实事件写的《修道院里的暴行》,是这类歌剧的第 1部作品。勒絮尔的《山洞》、凯鲁比尼的《洛多依斯卡》、《两天》等都是这类歌剧中影响较大的作品。凯鲁比尼是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一位作曲家,特别是他的歌剧创作。最著名的《美狄亚》取材于希腊神话,歌剧中复仇女神美狄亚的形象,在道德及哲理上都与大革命的观念有着内在联系。拯救歌剧继承了经过格鲁克改革的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并吸收了法国喜歌剧的特点,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音乐风格:充满激情的悲剧性的大型咏叹调和轻松的风俗性歌谣兼而有之,音乐中富于动力性的发展,紧张、阴森环境气氛的渲染,恐怖与欢乐两种对立情绪的突然转换等,都为后来的法国大歌剧的产生做了准备。

在法国大革命疾风暴雨中产生的音乐创作,绝大多数没有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精品,但在欧洲音乐史中,却产生了深刻影响。革命时期所呈现的音乐状况,群众在音乐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作曲家为表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而在形式上进行的大胆探索,这些涉及艺术与生活真谛的现象,启迪了后人,促进19世纪音乐艺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相关推荐: 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