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蜀葵花
2023-02-23 21:40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药材名称:蜀葵花
名称出处:《千金·食治》
概况异名:侧金盏(《尔雅翼》),棋盘花(《分类草药性》),蜀其花(《本草推陈》),舌其花、一丈花(《草木记》),白蜀葵、小蜀芪、白淑气花(《滇南本草》),水芙蓉(《湖南药物志》),栽秧花(《贵州草药》),镲钹花、擀杖花(《陕西中草药》),大蜀季(辽宁),斗蓬花、蜀季花、单片花(陕西),蜀葵花、麻杆花(河南),果木花、木槿花(湖北),鸡冠花(贵州),阿克来依里(维语),吃罗汤尔布(藏语)。
基源:为锦葵科蜀葵属植物蜀葵的花。蜀葵属全世界有40余种;中国有3种(包括栽培种),药用者1种。
原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L.)Cav.[Alcea rosea L.]
历史:蜀葵,首载于《嘉祐本草》。历代文献多有记述。《纲目》:“颂曰,蜀葵似葵,花如木槿花,有五色。”时珍曰:“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红、浅红、紫黑、白色,单叶千叶之异,……其实大如指头,皮薄而扁,内仁如马兜铃仁及芜荑仁。”根据所述及附图,今考证,与本种一致。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2.5m。茎直立,不分枝,被刺毛。叶互生;叶柄长4~14cm,被星状长硬毛;托叶卵形,长约8mm,顶端3裂,裂片尖;叶片近圆心形,直径6~14cm,掌状5~7浅裂,裂片圆形或三角形,中间裂片较大,长约3cm,宽3~5cm,边缘有钝齿,表面粗糙,疏被星状柔毛,背面被星状长硬毛或绒毛;基出脉7条。花腋生,单一或数朵簇生,在茎顶排成总状花序状;有叶状苞片;花梗长约5mm,果实伸长,被星状长硬毛;小苞片基部合生成杯状,通常6~7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8~10mm,密被星状长硬毛;花冠有紫、红、粉红、白色、黄色以至紫黑色,直径6~10cm,单瓣或重瓣,花瓣倒卵状三角形,长约4cm,先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爪;雄蕊柱无毛,长约2cm,花丝连合成筒,花药黄色;花柱分枝,多数,微被细长毛;子房多室,每室有1胚珠。果实盘状,直径约2cm,被短柔毛;分果爿近圆形,多数,有纵槽。花期2~8月,果期4~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08页.图3345)
生境与分布:本种原产中国西南部,现各地广泛栽培供观赏。亚洲中部与西部各温带地区有分布。世界各地也多栽培。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严寒。选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栽种。用种子繁殖,春播在3~4月;秋播于9月。按行距33cm,开3~5cm条沟,将种子疏撒于沟中,薄覆细土后盖草、浇水。每亩用种量0.75kg左右。出苗时揭草,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以33~40cm株距定苗。生长期中须勤除草,追肥2~3次,冬季可结合田园清洁中耕培土。虫害有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化学性质含桃金娘灵-a(Myrtillin-a)、飞燕草素-3-葡萄糖甙(Delphinidin-3-glucoside)、花瓣含一种黄色素,可能是有二苯酰甲醇(Dibenzoylcarbinol)型的结构与山柰酚相关的物质,其白花者,曾分离两种甙元可能是二氢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的甙。
参考文献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4。
药理①抗炎镇痛 蜀葵花乙醇提取物5,10g/kg ig,对小鼠醋酸致扭体反应、大鼠光幅射热甩尾反应、小鼠醋酸致腹腔渗出增加、大鼠角叉菜胶性及右旋糖酐性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10g/kg ig,可降低大鼠炎症组织PGE2的释放量[1]。 ②对心血管的作用 蜀葵花乙醇提取物20%0.32ml,注入离体豚鼠心脏灌流液,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10%0.4ml注入离体大鼠下肢血管灌流液,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0.14,0.28g/kgiv,对麻醉猫血压呈一过性下降,此外,对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1]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46。
[2]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8;5(4):272。
性味:甘,寒。 ①《别录》:“味咸。” ②《千金·食治》:“味甘,微寒滑。” ③《新华本草纲要》:“咸,寒。”
功效:和血润燥,通利二便。解毒散结。
主治:痢疾,吐血,血崩,带下,二便不通,疟疾,小儿风疹。 ①《别录》:“主理心气不足。” ②《千金·食治》:“定心气。” ③《本草拾遗》:“治小儿风疹。花有五色,白者疗痢疾,去邪气,阴干末食之。” ④《尔雅翼》:“敷疮肿。” ⑤《珍珠囊》:“治带下。赤治赤带,白治白带。” ⑥《纲目》:“治带下,目中溜火,和血润燥,通窍,利大、小肠。” ⑦《分类草药性》:“治红崩,吐血。红、白、淡三种,白治带症。” ⑧《重庆草药》:“和血,润肠,除邪热。治倒经,热毒燥结。” ⑨《新华本草纲要》:“治心气不足,小儿风疹,月经过多,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补缺肘后方》:“治蝎螫: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份。并取阴干,合捣,和水涂之螫处。”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妇人白带下,脐腹冷痛,面色痿黄,日渐虚损:白蜀葵花150g。阴干,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6g。如赤带下,亦用赤花。” ②《纲目》:“治二便关格,胀闷欲死:蜀葵花30g(捣烂),麝香1.5g。水200ml,煎服,根亦可用。” ③《本草图经》:“治痎疟及邪热:蜀葵花白者。阴干,为末服之。” ④《仁存堂经验方》:“治鼻面酒齇及黯:蜀葵花15g,研细,腊月脂调敷,每夜用之。” ⑤《贵州草药》:“治烫伤:棋盘花3朵,泡麻油60g,搽患处。” ⑥《湖北中草药志》:“治喉中有异物感、吞咽不畅:蜀葵花3g,开水泡,当茶饮。” ⑦《湖北中草药志》:“治尿路感染:蜀葵花6~9g,水煎服。” ⑧《湖北中草药志》:“治尿路结石:蜀葵花90g,研末,日服2次,每次服6g,温开水送服。”
参考文章- 蜀葵花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相关推荐: 蜀葵花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