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市场价值理论
2023-05-17 21:06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拼音]:Makesi de laodong jiazhi lilun yu shichanjiazhi lilun
[外文]: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market value
当代价格科学的理论基础。是K.马克思
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论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以下主要原理: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从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商品价值首先包含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这部分劳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耗费。商品价值还包括当期投入的活劳动。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特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资本家垫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如果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只形成与购买劳动力的花费相等的价值,资本家就不会进行生产投资。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资本能够增殖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垫付资本,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就能够创造出来,而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增殖。
(5)价值构成的原理。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由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三部分组成。从资本主义生产者的角度看,价值由补偿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补偿购买活劳动的资本v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价值=c+v+m。
(6)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原理。价值是从属于商品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类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范畴的历史性是由商品范围的历史性决定的。
市场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是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包括以下主要原理:
(1)部门内部竞争使个别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原理。价值的社会范畴决定它不是个别价值而是社会价值。马克思在考察社会价值形成的市场条件的时候,把价值称为市场价值。价值或市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所以不由个别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市场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部门内部的竞争迫使大多数商品由中等生产条件生产出来。所以,“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只有在特殊的组合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同前,第25卷,第199页)。就是说,市场价值是一个部门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它是由该部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条件生产的、构成该部门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调节的。在一般条件下,市场价值由中等条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调节;在特殊情况下,市场价值则由最好条件或最坏条件下的个别价值调节。
(2)不同供求条件下市场价值决定的原理。一般来说,生产同一商品都有优等、中等、劣等三种生产条件。在供求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值往往由中等条件下的个别价值来决定。如果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要上涨,这样就迫使劣等条件大量投入生产,以使劣等生产条件生产的商品占主导地位,使供求大体平衡,这时市场价值就大体接近劣等条件下的个别价值。如果供过于求,商品市场价格就要下降,迫使劣等条件退出生产,中等条件减少生产,使供求大体平衡,这样,优等条件就占了主导地位,商品市场价值则大体上接近优等条件的个别价值。在这几种情况下,市场价值都是各种生产条件下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数。而在供求严重不平衡条件下,平均数规律就会失去作用,商品的市场价值可以和优等条件或劣等条件下的个别价值相等,即“市场价值是由两端中的一端来规定的”(同前,第25卷,第207页)。
(3)部门市场价值总量决定的原理。一种商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随便投入的劳动总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为了满足对这种商品的需要而按比例投入到这个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决定的。例如社会需要1万双皮鞋,每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小时,那么社会将按比例分配给皮鞋生产部门 2万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皮鞋部门实际生产了1.3万双皮鞋,超过社会需要3000双,那么社会也只承认它所需要的1万双所包含的2万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同前,第25卷,第209页)。
(4)市场价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的原理。供求关系对市场价值决定有影响,但不能决定市场价值。其影响表现在:a.供求变动引起市场价值由某一种生产条件决定转向由另一种生产条件决定;b.社会对某种商品的需要量决定了该商品生产部门的市场价值总量。一方面,市场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市场价值决定供求关系。“如果市场价值降低了,社会需要(在这里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平均说来就会扩大,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能够吸收较大量的商品。如果市场价值提高了,商品的社会需要就会缩减,就只能吸收较小的商品量”(同前,第25卷,第202页)。
(5)市场价值包含生产条件优越的生产者的超额利润的原理。一般情况下,市场价值是由在中等生产条件下的个别价值调节的,因而在较好条件下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此外,垄断也是产生超额利润的另一个条件。
(6)市场价值是市场价格波动中心的原理。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不管供求使市场价格如何波动,总离不开市场价值这个中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来,市场价格转化为市场生产价格,从而市场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见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
相关推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市场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