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黄芪
2023-02-23 21:42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药材名称:黄芪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绵黄芪(《图经本草》),蜀脂、百本、戴椹(《别录》),黄耆(《本经》)。
基源:为豆科黄芪属中一些同类群植物的根。黄芪属植物全世界约2000种,中国产300余种。
原植物:黄芪有6~7种作为药材收购,其中正品黄芪为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部分地区也用当地的一些种类作为药材收购。主要种类有: ①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Astragaluspropinonus B.Schischk.)又名山爆仗(山东),箭杆花(陕、甘、宁),东山黄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②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 var.mongholicus(Bunge)Hsiao],又名白皮芪(陕西),混其日(蒙名)。 ③金翼黄芪Astragaluschrysopterus Bunge又名:小黄芪、小白芪(河北、青海、甘肃)。 ④多花黄芪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 ⑤梭果黄芪Astragalus emestii Comb. ⑥东俄洛黄芪Astragalus tongolensis Ulbr.又名:塘谷耳黄芪。 ⑦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ex Bunge ⑧绵毛黄芪Astragalus sieversianus Pall.此外,各地区作黄芪使用的还有茂汶黄芪Astragalus maowenensis Hsiao,伊犁黄芪Astragalus lepsensis Bunge,云南黄芪Astragalus yunnanensis Franch.等等。
历史:本品以黄耆名始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陶弘景谓:“黄耆第一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洮阳(今甘肃临潭),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今四川黑水)、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均今四川北部)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而苏倾谓:“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直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附近),宁州(甘肃、陕西的东西边界)者亦佳。”由此可知,中国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陕西过渡的情况。综合有关黄芪的产地和形态的考证,并参考《证类本草》中“宪州黄芪”的附图,可以认为正品是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耆为主。19世纪以来,黄芪随着频繁的商业交往已成为世界性的药物。本世纪30年代初起,中国开始进行黄芪植物形态、生药性状、内部构造并结合历代本草及近代文献,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现在,黄芪的临床、药理及化学研究更加深入广泛,成为研究得最多的中药之一,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对黄芪研究的重视。
形态:膜荚黄芪为多年生草本,高50~80(150)cm。主根深长,绵状疏松,近木质化,粗1~2cm,表皮脏黄褐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支,微被长柔毛,后脱落。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27枚,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0.5~3cm,宽0.3~1cm;两面及叶轴被白色长柔毛;先端钝尖或平截,具短尖头,全缘;托叶狭披针形,长约0.6cm,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5~22朵,小花梗基部具线披针形苞叶;花萼斜钟状,萼齿5,甚短,被黑柔毛;花冠淡黄色或白色,长约1.6cm,旗瓣长圆状倒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近无爪,翼瓣,龙骨瓣具长爪,均短于旗瓣;二体雄蕊(9∶1);子房被疏柔毛,有子房柄,花柱无毛。荚果卵状半圆形,膜质、膨胀,长2~2.5cm,宽0.9~1.2cm,先端细尖刺状,被黑白色杂短毛。种子5~6粒,肾形,表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24页.图2577)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灌丛、林缘、河滩及草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四川等省区。现已大量栽培。
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区别为小叶多过25~37枚;叶形较小,长0.4~0.9cm;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无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北及新疆等省区。(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19页.图2568;《中药志》.1982年版.第2册.彩图7)
金翼黄芪小叶11~19枚,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先端圆钝。花冠黄色,花3~13朵,排为稀松的总状花序;翼瓣的耳与爪近等长,龙骨瓣长于旗瓣和翼瓣。荚果倒卵形,两侧扁平,果柄长于荚果,先端具喙;种子1~2粒。(图见《中药志》.1982年版.第2册.192页.图154)分布于中国西北、河北、山西及四川。药材名小黄芪或小白芪。
多花黄芪全植株均被黑白杂毛。茎直立,高达1m。小叶15~43枚,狭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钝,具细尖。花冠黄白色,花14~40朵排成面向一侧的总状花序;旗瓣匙形,翼瓣微弯具尖耳,龙骨瓣略长于旗瓣。荚果纺缍形,长约1.5cm,两端急尖,被贴伏黑长毛。(图见《中药志》.1982年版.第2册.图155)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药材主产于四川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
梭果黄芪小叶7~15枚,通常长圆形。总状花序具花10余朵;苞片长于花梗2倍,匙形,先端圆;花萼钟形,萼齿被黑硬毛;花冠黄白色,旗瓣倒卵形,与翼瓣、龙骨瓣等长。荚果梭形,长2~2.2cm,两端渐狭,膨胀,密被黑绒毛。(图见《中药志》.1982年版.第2册.193页.图156)分布于四川北部。药材产于四川理塘地区,产量大,供省内及外销。
东俄洛黄芪又名塘谷耳黄芪。茎高60cm以上。小叶7~11枚,长圆披针形至狭卵形,长2~5cm,宽0.9~1.6cm。总状花序花多数,密集而下垂;花萼钟形,上部及萼齿被黑硬毛。(图见《中药志》.1982年版.第2册.193页.图157)分布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四川西北部。亦有少量栽培。药材称白大芪、马芪或土黄芪。
扁茎黄芪高30~100cm,被白色疏柔毛。小叶9~21枚,椭圆形,长0.7~2cm,宽0.3~0.8cm,下面被白长毛。总状花序花较少,3~7朵;总花梗被毛;萼齿与萼筒近等长,被白柔毛;花冠淡黄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圆,基部具短爪;荚果纺缍形,长2~3.5cm。(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19页.图2567)分布于华北、陕西、甘肃、宁夏及辽宁。在辽宁西部及内蒙古哲盟称其药材名为黑皮芪、铁皮芪或生芪。
绵毛黄芪又名塔城黄芪,分布于新疆。
云南黄芪小叶11~13枚,卵圆形,长和宽约0.4~0.9cm,先端与基部均圆渐尖;托叶宽卵形。总状花序明显长于叶,花3朵着生于被毛的花序轴顶端;萼齿短于萼茼,被白色长柔毛;花冠桔黄色,长约2cm,旗瓣无爪;子房有柄。荚果卵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569)生于海拔3000~4300m山坡、草地。分布于云南、四川。
生药栽培:宜凉爽干燥气候,耐寒,耐旱,忌酷热,怕涝。适宜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忌连作。用种子繁殖,在4~5月或9~10月播种,条播或点播。条播以行距45~60cm开浅沟,深约3cm;点播按行株距60×30cm开穴,每穴播种5~6粒。每亩用种量1.5~2kg。播后覆薄土,稍加镇压,再用草盖沟、盖穴。干旱时需浇水保湿。苗高5~7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条播以株距15cm留苗1株;点播每穴留苗3~4株。生长期中注意松土除草,根据苗情追肥2~3次,雨季需及时排水,以免积水烂根。病害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白粉病,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蚜虫、豆荚螟,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
采集: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根,除净泥土及细根,切去根头,晒至六、七成干,分别大小,理直,捆成小捆,再晒干。 黄芪、内蒙黄芪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也产。 金翼黄芪又称小白芪或小黄芪,产于甘肃、河北、青海。 多花黄芪产于四川。唐谷耳黄芪又称白大芪、马芪、土黄芪,产于甘肃、青海。
鉴别
性状:黄芪、内蒙黄芪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金翼黄芪根圆柱形,长20~30cm,直径0.5~1cm;表面灰黄棕色至浅棕褐色,有纵皱纹,上部有细密环纹。质硬而略韧,粉性,断面纤维性强。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 多花黄芪根表面淡棕色或灰棕色,横断面皮部淡黄白色,隐约可见浅棕色放射状纹,木部淡棕黄色,形成层区呈棕色环。味淡,略带微涩。 唐谷耳黄芪根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纵皱,常可见栓皮剥落后留下的棕褐色疤痕。横断面皮部和木部淡棕色,形成层处呈棕色环,断面粗纤维状。味甜。
显微 黄芪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韧皮纤维成束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周围有木纤维束。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厚壁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1版.189页.图150) 内蒙黄芪根粉末米黄色。 ①纤维较多,细长,稍弯曲,直径8~30μm,壁极厚,初生壁与次生壁多少分离,表面有较多不规则纵裂纹,孔沟不明显,纤维断端常纵裂成帚状。 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40~160μm,导管分子甚短,具缘纹孔排列紧密,可见3~10个纹孔口连接成线状,也有纹孔横向延长成梯纹状。另有较细的网纹导管。 ③淀粉粒较多,单粒类圆形、椭圆形或类肾形,直径3~13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 ④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薄,有的细波状弯曲。 ⑤厚壁细胞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约至60μm,壁厚至10μm,微木化,层纹可见,孔沟稀少。(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47页.图67)
加工炮制:蜜黄芪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断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芪片100kg,用炼蜜25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蜜黄芪,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①膜荚黄芪:根含乙酰黄芪皂甙Ⅰ(Acetylastragaloside Ⅰ)、异黄芪皂甙Ⅰ、Ⅱ(Isoastragaloside Ⅰ、Ⅱ)、黄芪皂甙Ⅰ、Ⅱ、Ⅲ、Ⅳ(膜荚黄芪甙甲,Astramembrannin I)、Ⅴ、Ⅵ、Ⅷ、Ⅷ、大豆甙Ⅰ(Soyasaponin Ⅰ)、大豆甙元B(Soyasapogenol B)[1,2,26]、膜荚黄芪甙乙(Astramembrannin Ⅱ)、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环绵黄芪甙元(Cyclosieversigenin)[2],并含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异黄酮(Calycosin)、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二氢异黄酮,以及羽扇豆醇、棕榈酸、正十六醇、β-谷甾醇、胡萝卜甙、叶酸、胆碱、甜菜碱、香豆素类成分、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3~7,11,25,27];其茎叶含鼠李柠檬素-3-葡萄糖甙(Rhamnocitrin-3-gluc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8,9],从地上部分分得Cycloastragenol-3-O-β-D-glucoside[10]。 ②蒙古黄芪:根含黄芪皂甙Ⅰ、Ⅱ、Ⅳ(AstragalosideⅠ、Ⅱ、Ⅳ)、大豆甙Ⅰ(SoyasaponinⅠ)[18,9];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14]、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异黄酮(Calycosin)、毛蕊异黄酮葡萄糖甙、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甙、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甙、(3R)-2,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6aR,11a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5]、尖剑豆酚-7-O-葡萄糖甙(3S-(-)Mucronulatol-7-O-glucopyranoside)、7-O-Methylisomucronulatol、Isomucronulatol-7,2′-di-O-glucoside、5′-Hydroxy-isomucronulatol-2′,5-di-Oglucoside、3,9-dimethylnissolin[16]、(3R)-(-)-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17];另外从中分得多种多糖[12,13,28]:黄芪多糖Ⅰ、Ⅱ、Ⅲ(AstragalanⅠ、Ⅱ、Ⅲ)、葡聚糖AG-1、AG-2、杂多糖AH-1、AH-2等;尚含β-谷甾醇、胡萝卜甙、棕榈酸、羽扇豆醇、α-联苯双酯(Dimethyl-4,4′-dimethoxy-5,6,5′,6′-dimethylene-dioxy biphenyl-2,2′-dicarboxylate)、天冬酰胺(Asparag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eacid)、蔗糖[18~20]以及多种微量元素[6,7]。从其地上部分分得山柰素-4′-甲醚-3-葡萄糖甙、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甙、异槲皮素[21]。 ③金翼黄芪:根含金翼黄芪甙A(Astrachrysoside A、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cycloastragenol)(1)、绵毛黄芪甙Ⅹ Ⅴ(Astrasieversianin Ⅹ Ⅴ)、大豆甙Ⅰ(Soyasaponin Ⅰ)、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甙、β-谷甾醇、胡萝卜甙、并含21种氨基酸[5,22]。 ④多花黄芪:根含黄芪多糖,经水解后有葡萄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等[23]。 ⑤伊犁黄芪:根含黄酮、胆碱、甜菜碱、氨基酸等[24]。
参考文献[1] 化学学报 1983;41(12):1137。
[2] Chem Pharm Bull 1983;31(2):689;716。
[3] 中草药 1983;41(3):1。
[4] 医学中央杂志 1971;271:713。
[5] 中药通报 1984;9(6):30。
[6] 中草药 1985;16(2):6。
[7] 中草药 1987;18(5):41。
[8] 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2):121。
[9] 药学学报 1988;23(11):873。
[10] 植物学报 1993;35(6):480。
[11]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3;2(4):40。
[12] 有机化学 1982;(1):26。
[13] 药学学报 1982;17(3):200。
[14] XuμПрuодСоедин 1979;(5):726。
[15] 中草药 1984;15(10):20。
[16] Phytochemistry 1991;30(8):2777。
[17] J Nat Prod 1991;54(3):810。
[18] 中草药 1987;18(1):5。
[19] 中草药 1982;13(8):3。
[20] 药学学报 1990;25(9):694。
[21] 中草药 1990;21(6):9。
[22] 药学学报 1990;25(6):445。
[23] 中药材 1987;3:41。
[24]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5。
[25] 华西药学杂志 1990;5(4):211。
[26] 化学学报 1985;43(6):581。
[27]中草药 1985;16(6):38。
[28] 化学学报 1988;46(11):1101。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芪煎剂30%置小鼠饮水瓶中,饮用15d,用y型水迷路实验,观察到黄芪有加强小鼠学习记忆的作用;黄芪煎剂30,90g/kgig,连续7d,有加强小鼠记忆巩固的作用[1]。黄芪皂甙甲(Astragalus saponin Ⅰ)50mg/kg iv,用小鼠扭体法、热板法试验,均表明有镇痛作用,也能延长小鼠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2]。从绵毛黄芪(A.sieversianus Pall.)中获得的绵毛黄芪甙(Astrusievesianin)50mg/kgip,可延长小鼠硫喷妥钠睡眠时间,对小鼠扭体法、热板法试验也均表明有镇痛作用,对小鼠格斗试验,可使格斗次数减少,说明绵毛黄芪甙具有中枢镇静、镇痛和安定作用[3]。黄芪煎剂60g/kgig,用小鼠跳台法、避暗法试验,表明黄芪可对抗东莨菪碱引起的小鼠的记忆获得障碍[4]。黄芪水提物50g/kgig,连续7d,对樟柳碱及乙醇引起的小鼠记忆障碍,均有明显改善作用[72]。 ②对心血管的作用 黄芪(A.henryi Oliv.)醇提液1g/kg iv,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5]。黄芪煎剂0.5g/kg iv对麻醉犬、sc对大鼠均可使血压下降[6]。内蒙黄芪醇提液或水煎液4g/只iv,均使麻醇兔血压下降[7]。内蒙黄芪煎剂0.25g/只iv,使麻醉兔血压下降,但对呈休克状态的兔,黄芪煎剂注射后反使血压升高[8]。黄芪皂甙甲(Astragalus saponiin Ⅰ)5,10mg/kg iv,使麻醉猫及大鼠血压下降;于股动脉离心端注入0.25mg/kg,使麻醉猫后肢血管扩张,表明其降压作用与直接扩张血管有关[9]。黄芪的甲醇、水、氯仿、石油醚提取物5mg/ml浓度,体外试验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抑制作用[10]。黄芪煎剂1g/只ig,连续2及4wk,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对心肌羟脯氨酸、尿激肽释放酶、缓激肽、醛固酮较正常低的现象有所改善或逆转,对纹状体中甲脑啡肽、亮脑啡肽的含量,血浆中的肾素水平都有所下降或接近正常[11]。黄芪(各种品种)含有r氨酪酸(GABA),GABA是已知有降压作用的物质,因此认为GABA是黄芪降压的有效成分[12]。黄芪注射液1g/kg,GABA10mg/kg iv,均可使麻醉犬后肢血管扩张,但两者无平行关系,GABA0.4mg/kg iA无扩张血管作用,而小剂量黄芪40mg/kg iA即可使后肢血管阻力明显下降[13]。内蒙黄芪注射液对麻醉犬各内脏血管的作用,不完全相同,40,80mg/kg注入冠脉回旋支,可使冠脉血管阻力下降;椎动脉注入,使脑血管阻力下降;肠系膜上动脉注入,使肠血管阻力下降;但肾动脉注入则使肾血管阻力升高;黄芪注射液1g/kg iv,使犬冠脉、脑、肠血管阻力下降,肾血管阻力增高[14]。内蒙黄芪注射液2g/kg iv,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4g/kg iv可对抗乌头碱或BaCl2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2g/kg iv可提高兔心室纤颤的阈电压;体外试验0.03g/ml浓度对兔左心房标本有延长ERP的作用[15]。黄芪多糖500mg/kg iv,能减慢麻醉小鼠心率;250,500mg/kg iv,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及BaCl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500mg/kg ip可对抗CHCl3诱发小鼠室颤[16]。黄芪皂甙50~200μg/ml对离体大鼠工作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500μg/ml时则使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减少10mV;提示黄芪皂甙是通过Na+,-K+-ATP酶实现强心作用的[17]。黄芪多糖每分钟以5.6mg/kg剂量静脉输入,对急性心肌梗塞犬心有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缩小梗塞面积,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a+,K+-ATP酶活性和抗自由基损伤有关[73]。黄芪茎叶中提取的皂甙与多糖,每分钟5.6mg/kg,静脉输入,对急性心肌梗塞犬也均有改善心肌收缩性能,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轻心肌损伤[74]。黄芪水煎醇沉液3.3g/kgiv,对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MDA升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提高脑组织GSH-Px的活性[75]。黄芪煎剂0.1g/ml浓度,可使培养的人胚心肌细胞(4~7月胎儿)乳酸脱氢酶含量升高[76]。黄芪注射剂(6g/ml)50μl滴于金黄地鼠颊囊,可解除滴去甲肾上腺索引起的颊囊微动脉、微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痉挛,使减慢的血流恢复[18]。 ③抗炎免疫 黄芪皂甙甲5mg/kg iv,50mg/kg ig,可对抗组胺、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的增高;25,50,100mg/kg ig,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蹠肿胀有抑制作用[9]。黄芪注射液1mg/ml体外试验,可使小鼠肺巨噬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功能加强[19]。黄芪煎剂50%,0.5ml/只ig,可加速小鼠血液中注入的131I标记血浆蛋白的廓清作用,表明黄芪对肝脾组织巨噬细胞有增强吞噬的作用[20]。黄芪煎剂100%0.6ml/只ig,可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作用[21]。黄芪多糖200mg/kg ip,可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扫描电镜见巨噬细胞中很多呈高度伸展的扁平状,而对照组多呈球状,但ig,即使剂量增加到2g/kg,也未见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而黄芪水煎剂25g/kg ig,可使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22]。黄芪皂甙甲1.5%0.1ml/只sc,连续2wk,对小鼠淋巴结作组织学研究,表明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合成有促进作用,对T细胞无明显影响[23]。黄芪煎剂10μg/ml可刺激人淋巴细胞转化,增强亚适量PHA、ConA和PWM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作用;10μg/ml浓度培养恶性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注于大鼠皮内,明显提高其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表明黄芪对T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24]。黄芪煎剂100%,0.3ml/只ig,连续7d,可使小鼠脾细胞分泌溶血素抗体增加,溶血空斑形成数增加,花环形成细胞增加[25]。黄芪多糖50,200mg/ml体外试验对兔血淋巴细胞有弱的致有丝分裂作用,但抑制PHA及ConA的促淋转作用;供体小鼠用100mg/kg ip连续14d,可加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使受体小鼠脾重增加[26]。黄芪煎剂100%0.3ml/只ig,对羊红细胞致敏小鼠脾空斑形成细胞及脾cAMP,cGMP,cAMP/cGMP,使基础水平低的升高,基础水平高的降低,表现了双向调节作用[27]。黄芪注射液1mg/ml浓度,体外处理的效应细胞(人白细胞去除贴壁细胞),可以明显地增强NK细胞毒活性,但如用黄芪处理靶细胞(人胃癌细胞SGC-7901),则降低NK细胞毒活性,黄芪增加NK细胞毒活性与其诱生干扰素的动态相平行[28]。黄芪0.1,0.3,0.5%浓度于试管内可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对艾氏腹水癌的细胞毒活性,小鼠淋巴细胞经黄芪处理后,NK细胞活性与上清液中干扰素滴度呈平行关系;黄芪煎剂100%,0.5ml/只ig,连续7d,也促进小鼠脾NK细胞活性[29]。黄芪注射液(1g/ml),2ml/只iv,对烧伤家兔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和杀菌(白色念珠菌)功能的回升有明显促进作用[30]。黄芪煎剂10%,0.1ml/管,对胰酶所致的T细胞E受体损伤有明显的修复或抵消作用,表现在对胰酶所致的总E玫瑰花结形成率的降低能恢复至正常T细胞水平[31]。黄芪多糖1000mg/kg ip,连续6d,使小鼠胸腺缩小,脾重增加,并能对抗强的松龙或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减少[32]。黄芪多糖500,1000mg/kg ip,连续6d,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增加巨噬细胞的数量;500mg/kg ip,连续7d,可增加PHA诱导的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率,并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淋转率下降[33]。黄芪多糖500,1000mg/kg ip,连续6d,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对抗强的松龙引起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下降;500mg/kg ip连续6d,可增加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活性细胞的阳性率,也对抗强的松龙引起的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降低[34]。黄芪多糖FB100μg/ml处理的正常人或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注于大鼠皮内,出现的局部移植抗宿主反应大于对照组;FB10μg/ml浓度,体外试验,显著增强了亚适量细胞有丝分裂原PHA、ConA、PWM所致的正常人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35]。黄芪注射剂250,500mg/kg ip,连续7d,可增加正常小鼠、荷瘤(S180)小鼠及环磷酰胺处理小鼠的脾重及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正常小鼠及氢可的松处理小鼠的血清溶血素含量;150,300mg/kg ip,连续7d,可增强正常小鼠及氢可的松处理小鼠对碳粒廓清的作用[36]。黄芪注射液(1g/ml)0.08ml/只im,连续3d,对大鼠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7]。黄芪水煎液125mg/ml浓度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有诱生IL-1的作用[78]。黄芪250mg/kg ip连续5d,可明显提高烧伤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IL-2的产生及IL-2R的表达;50,100,250mg/L浓度体外试验,除提高以下T细胞的指标外,并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产生IL-1,及抑制PGE2的合成[79]。黄芪多糖5mg/kg ip可增强IL-2/LAK对小鼠黑色素瘤(B16)有抗肿瘤作用,对荷瘤小鼠脾NK细胞活性、IL-2产生能力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的降低,黄芪多糖与IL-2/LAK均有对抗作用,黄芪多糖对IL-2/LAK也有显著增强效应[80]。黄芪煎剂25%~200%,0.5ml/只ig,连续7d,及黄芪多糖50~200mg/ml体外试验,均可使大黄造成的脾虚型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提高,但对正常小鼠无明显影响[37]。黄芪提取物F355μg/ml加入白细胞介素-2(rIL-2)100μg/ml,可增强IL-2所诱导的LAK(lymphokine activatede killer)细胞对人类黑色素瘤A375P的杀伤作用,杀伤率达80%,相当1000μ/ml rIL-2单独应用的效果(杀伤率76%)[38]。黄芪提取物F31∶100稀释体外与癌症患者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注入大鼠皮内,表现了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加强;F31.85~16.65mg/kgiv,连续8d,可逆转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表现宿主排斥移植物的加强[39]。 ④抗病毒 黄芪煎剂50%0.4ml/只ig,连续2d,用I型副流感病毒(仙台)BB1株攻击,再继续服用5d,对小鼠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小鼠死亡率[40]。黄芪水煎液0.3%浓度,对Sindbis病毒、新城疫病毒、滤泡性口腔炎病毒及流感病毒等均有抗病毒作用[41]。黄芪煎剂0.1,0.3.0.5%浓度对滤泡性口腔炎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当培养的鼠肾细胞贴壁后,再加黄芪0.3,0.5%培养,再接种病毒,可使病毒滴度降低[42]。黄芪注射液0.2g/ml浓度对感染Coxasackie B-2病毒的大鼠离体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均维持在大致正常状态[43]。黄芪注射液(1g/ml)0.4ml/只iv,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保护作用,降低小鼠死亡率,使小鼠血清抗流感病毒抗体增加;10%,5%浓度体外试验,对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细胞有保护作用,抑制病毒致细胞的病变[44]。黄芪煎剂25%~100%浓度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有抑制作用[45]。 ⑤抗衰老 黄芪煎剂20%浓度,每100g桑叶喷20ml,喂养家蚕,有延长寿命的作用[46]。黄芪煎剂10g/kg ig,连续8wk,使老年鼠主动脉和肺中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与青年鼠组相接近[47]。黄芪煎剂0.5%,体外试验可延长人胎肾、小鼠肾细胞寿命;黄芪煎剂0.2%浓度,使人胎肺二倍体细胞株的寿命延长延续达88~98代,比对照组多22~23代[48]。黄芪煎液0.2%浓度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有抗衰老作用,增强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SOD含量,延长细胞存活时间,延长细胞增殖代数(给药组存活至77代,对照组存活至52代)[81]。从上述细胞的超微形态研究,黄芪组的衰老过程变化也较对照组慢[82]。黄芪多糖0.92mg/只ip,连续5d,对老年小鼠可使其脾细胞IL-2产生显著增加,对丝裂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对外源性IL-2的增殖反应也增强[83]。60~70岁老人口服黄芪煎剂(1g/ml)10ml/次,1天3次,连续7wk;老年小鼠以0.3ml/只ig,连续3wk,均能对抗老龄机体IL-2、TNF、IFN-r分泌功能的下降和sIL-2R水平的增高[84]。 ⑥抗肝损伤 黄芪皂甙甲(Astramembrannin Ⅰ)6,12mg/kg 1天2次,连续5d,绵毛黄芪甙Ⅺ(Astrasieversianin Ⅺ)3,6mg/kg 1天2次,连续5d ig,对D-半乳糖胺、醋氨酚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对抗作用,使SGPT活性下降、肝丙二醛含量下降,还原型谷胱甘肽增高;黄芪皂甙甲和绵毛黄芪皂甙Ⅺ在0.75μmol/L~0.18nmol/L浓度范围内,可对抗CCl4引起的离体大鼠肝细胞GPT升高;黄芪皂甙甲12,50mg/kg,绵毛黄芪甙Ⅺ6,20mg/kg ig,能提高小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活性[49]。 ⑦抗辐射 黄芪煎剂75g/kg ig,对60Co r射线800拉德照射小鼠,无论照射前后给药,均能提高小鼠存活率,对小鼠造血系统有保护作用,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脾集落数均高于结照组,骨髓微核率低于对照组[85]。黄芪煎剂(3g/ml)0.5ml/只,对60Co r射线800×10-2Gy(致死量)、600×10-2Gy(亚致死量)照射小鼠,于照射前给药5d和照射后给药5d,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红系与粒系细胞分化,但对外周血小板却无明显影响[86]。黄芪多糖500mg/kg ip,连续7d,对小鼠有抗60Co r幅射作用,对幅射后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数及肝细胞结构,均表现有保护作用[66]。黄芪多糖300mg/kg ip,连续20d,对60Co r射线照射引起的小鼠急性放射性脾损伤,有促进修复作用,改善脾脏内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使线粒体增多,形态正常[67]。 ⑧抗氧化 黄芪注射液30g/kg,成分木糖-葡萄糖-环黄芪醇266mg/kg ip,连续5d,可使小鼠肝中MDA含量下降,体外试验也同样有此作用[87]。黄芪总黄酮(TFA)0.4~2.4mg/L、总皂甙(TSA)1~6mg/L和总多糖(TPA)40~240mg/L,对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法,TFA3.75~15mg/L、TSA15~150mg/L、和TPA50~500mg/L对多形核白细胞呼吸爆发介导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及TFA55.5mg/L、TSA83.33mg/L、TPA111.11mg/L对H2O2-Fe2+法诱导的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3个实验体系的作用,表明TFA,TSA有良好的清除氧自由基作用,TPA对氧自由基有部分清除作用,但作用强度随其浓度增加而降低[88]。黄芪总黄酮1~10mg/L浓度,对羟自由基所致的仓鼠肺细胞(V79)的多种损伤有不同程度的防护作用,可降低细胞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升高细胞SOD活性,维持细胞正常代谢[89]。黄芪多糖30,60,100mg/kg ip,连续7d,明显提高内毒素中毒小鼠的存活率,对内毒素中毒鼠肝脏内ATP含量及荷能值的下降;黄芪多糖具有拮抗作用,黄芪多糖60,100mg/kg ip,连续7d,能明显拮抗内毒素处理小鼠肝匀浆中丙二醛(MDA)的升高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降低,内毒素对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的损伤,黄芪多糖也显示有保护作用[69]。黄芪甙(即黄芪皂甙甲)12.5mg/kg,绵毛黄芪甙6mg/kgig,1天2次,连续5d,均可对抗CCl4所致的小鼠死亡,使小鼠红细胞内SOD活性升高,黄芪甙25mg/kg,绵毛黄芪甙12mg/kgig,连续4d,可使小鼠肝内MDA含量明显下降,GSH含量明显升高,说明黄芪甙与绵毛黄芪甙具有抗生物氧化的作用[70]。 ⑨对代谢的影响 黄芪煎剂40%0.5ml/只ig,连续10d,可增加[3H]-亮氨酸掺入小鼠肝脏和血清蛋白的速率,而对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说明有促进蛋白质度谢的作用[50]。黄芪皂甙甲100mg/kg ig,连续7d,能显著增加[3H]-亮氨酸掺入小鼠血清、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但对血清、肝脏蛋白质含量无影响,说明黄芪皂甙甲有促进蛋白质代谢的作用[51]。黄芪多糖200mg/kg ip,对小鼠肝、脾亚细胞部分如核、浆、核糖体皆有抑制[3H]-UR参入到RNA的作用,由黄芪多糖中分离得到二种多糖,黄芪多糖-Ⅰ及黄芪多糖-Ⅱ,皆使肝、脾细胞中碱性核糖核酸酶(RNase)的活性显著下降,导致组织中RNA含量累积,从而使RNA合成代谢降低[52]。黄芪多糖Ⅱ200mg/kg ip,连续3d,对小鼠、大鼠肝、脾碱性RNase活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实验表明黄芪对肝碱性RNase的抑制因子具有增强作用,因此,黄芪多糖是通过增强RNase抑制因子抑制了RNase的活力,使RNA分解代谢降低,从而引起RNA累积和合成速率降低[53]。黄芪多糖200mg/kgip,连续3d,对正常小鼠血、肾RNase活力无抑制作用,但在低RNase抑制因子组织则表现显著,在汞中毒小鼠,血、肾RNase活力增强,预先给黄芪多糖,能对抗汞剂的作用,使机体RNase与其抑制因子平衡系统维持正常,从而提高机体的自稳性[54]。黄芪注射液0.83,0.16,0.03mg/ml体外试验,可延长大鼠乳鼠肝细胞寿命,使细胞代谢增强,推迟老化,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55]。黄芪注射液0.83,0.16,0.03mg/ml体外试验,对大鼠乳鼠肝细胞DNA复制有促进作用[56]。黄芪煎剂(0.5g/ml)10~50μl于2ml培养液中,对大鼠肝线粒体可降低其耗氧量,ADP/O值及呼吸控制率(RCI)随黄芪浓度有下降趋势,ATP生成量减少,表现为解偶联现象,而以热的形式出现[57]。黄芪煎剂20%浓度,0.2ml加于培养液,总量为2ml,可增加大鼠肝细胞能荷的作用[58]。黄芪煎剂1g/只ig,连续3wk,对豚鼠肝细胞微粒体及小肠粘膜匀浆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正常豚鼠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无明显影响[59]。黄芪多糖250,500,mg/kg ip,连续7d,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葡萄糖性高血糖或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的血糖含量降低,而300mg/kg ip,连续10d,对苯乙双胍引起的小鼠低血糖有对抗作用[60]。黄芪注射液20g/kg ip,连续2d,对噪声引起的大鼠肝糖原升高有对抗作用[61]。黄芪注射液2%浓度,体外试验可明显促进鸡胚股骨糖胺多糖的合成,糖胺多糖为软骨主要结构成分之一[62]。黄芪水煎醇沉液1∶100浓度,50μl加入1ml培养液中,对培养的小鼠肝、脾细胞的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63]。黄芪煎剂(1g/ml)0.5ml/只ig,可使小鼠血浆cAMP含量增加,cGMP含量减少,肝组织内cAMP含量减少,cGMP含量增高,脾组织内则cAMP,cGMP含量增多增[64]。 ⑩其他 黄芪煎剂0.5g/kg给大鼠sc或犬iv,均呈显著利尿作用,正常人口服0.2g/kg,也有明显利尿作用,0.5g/kg sc,对大鼠的利尿效价与0.5g/kg的氨茶碱作用相似[6]。黄芪煎剂1g/kg sc,可使小鼠血浆皮质酮含量升高[65]。黄芪多糖250,500mg/kg ip,连续10d,可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并增加肾上腺湿重;250mg/kg ip,连续7d,也延长氢可的松处理小鼠的游泳时间,也增强小鼠对常压及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及增强异丙肾上腺素处理小鼠耐缺氧能力;250,500mg/kg ip,1次给药,对0.1%KCN0.1ml/10g ip中毒小鼠能延长存活时间,此外,尚有小鼠耐低温的作用[66]。黄芪注射液2g/只ip,连续2d,能对抗环磷酰胺对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使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对照组,骨髓细胞发育各阶段也保持大致正常状态[68]。黄芪煎剂20g/kg ig,连续8d,对乙酰苯肼造成的血虚大鼠,可使其全血比粘度升高[90]。黄芪煎剂25%浓度,1ml/kg ig,可使清醒空腹狗的小肠电活动改变,十二指肠的Ⅱ相时程延长,空肠的Ⅰ相时程缩短,Ⅱ相及总周期的时程延长,峰电位增多,表明黄芪有增强小肠(主要是空肠)运动和平滑肌紧张度的效应[91]。
毒性:黄芪多糖iv,小鼠的LD50为6.34±0.39g/kg[16]。正常人服用黄芪,可出现自觉上火、口干、唇干、舌尖痛、大便干燥、胸胀、睡眠时间短,易兴奋等副作用[71]。
参考文献[1] 中药通报 1986;11(9):47。
[2]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84;4(4):225。
[3]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90;10(1):17。
[4]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6(5):16。
[5]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1):36。
[6] 药学学报 1965;12(5):319。
[7]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60;(2):128。
[8] 福建中医药 1963;8(3):27。
[9] 药学学报 1984;19(5):333。
[10] 生药学杂志 1985;39(3):246。
[11] 中草药 1989;20(8):25。
[12] PlantaMed 1976;30(4):297。
[13] 中医杂志 1980;21(5):75。
[14] 药学通报 1981;16(4):52。
[15] 湖南医学院学报 1983;8(2):155。
[16] 中成药 1989;11(11):33。
[17]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9):557。
[18] 中华医学杂志 1986;66(7):409。
[19] 山西医药杂志 1980;9(4):5。
[20] 新医药学杂志 1974;(8):13。
[21] 中医杂志 1979;(3):56。
[22] 中国药理学报 1981;2(3):20。
[23]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87;7(1):9。
[24]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3;3(4):211。
[25]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2;6(1):66。
[26]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10):615。
[27] 中药通报 1981;6(1):33。
[28]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1983;3(5):293。
[2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3;5(4):231。
[30]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7):423。
[31] 中药通报 1987;12(1):53。
[32]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88;4(3):158。
[33]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8;8(6):365。
[34]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9;5(6):367。
[35] 中华肿瘤杂志 1989;11(3):180。
[36] 中成药 1989;11(5):26。
[37]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89;5(5):308。
[38]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10(1):34。
[39]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6):351。
[40] 中医杂志 1980;21(1):71。
[41]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7):420。
[42] 中医杂志 1980;21(3):67。
[43]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6):355。
[44]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1984;4(2):94。
[45]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8):494。
[46] 中药通报 1985;10(6):41。
[47]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1):49。
[48] 中医杂志 1980;21(3):67。
[49] 药学学报 1992;27(6):401。
[50] 中草药 1981;12(6):264。
[51]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86;6(1):15。
[52] 中国药理学报 1982;3(3):204。
[5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4;16(3):285。
[54]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2):93。
[55] 吉林中医药 1987;(2):31。
[56]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11):51。
[57]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1;1(1):32。
[58]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8):477。
[59]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8):483。
[60] 中成药 1989;11(9):32。
[61]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2):46。
[62] 中药通报 1987;12(11):39。
[63]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2;4(5):248。
[64]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2;4(5):303。
[65]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6;2(6):25。
[66] 中成药 1989;11(3):27。
[6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9(3):171。
[68]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8;(4):41。
[69] 药学学报 1992;27(1):5。
[70]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1;7(6):14。
[71] 中华医学杂志 1979;59(1):23。
[72] 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1):687。
[73] 中草药 1994;25(11):586。
[74]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4;10(3):12。
[75]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4;10(5):29。
[76]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3):173。
[77] 同济医科大学 1987;16(2):97。
[78]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9;16(5):386。
[79]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5;11(2):136。
[80]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4;10(6):359。
[81]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3;14(3):213。
[82]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3;14(4):265。
[83]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92;26(3):199。
[84]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5;11(3):167。
[85] 中草药 1993;24(8):423。
[86] 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2):741。
[87]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92;19(5):378。
[88]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4;10(2):129。
[89] 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4):240。
[90]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3;9(6):22。
[9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13(10):616。
性味:甘、微温。 ①《别录》:“生白水者,冷。” ②《药性论》:“白水赤皮者微寒。” ③《医学启源》:“气温,味甘、平。” ④《中国药典1990年版》:“甘,温。”
归经:入肺、脾经。 ①《本草蒙筌》:“入手少阳、手足太阴。” ②《本草经疏》:“手阳明,太阴经。” ③《汤液本草》:“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 ④《本草新编》:“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蜜制黄芪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目赤等。”“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④《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⑤《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⑥《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弦脉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⑦王好古:“主太阴疟疾。” ⑧《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大剂30~60g),入丸,散或熬膏。
使用注意: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②《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 ③《药对》:“茯苓为之使。” ④《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⑤《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当归,治血虚诸症。 ②配山药,治消渴,浮肿。 ③配附子,治气虚下陷兼阳虚者,出冷汗,舌淡苔白,脉细弱。 ④配防己,治风湿,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湿痹,肢沉重麻木等症。 ⑤配防风,治表虚自汗,四肢酸楚,易感冒者。 ⑥配牡蛎,治气阴不足,自汗,盗汗,肢体倦怠。 ⑦配茯苓,治气虚水肿,出汗,小便短少,舌质较淡,舌边齿痕。 ⑧配甘草,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面色痿黄,不能饮食等,或虚中有热而见胸中悸烦,唇口干燥,咳嗽脓血等症。 ⑨配麻黄根,治气损胃弱,腠理不密所致的表虚汗出症。 ⑩配升麻,治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而见之短气乏力,便溏久利,脱肛,阴挺,腹沉坠,崩漏等症。 ⑾配白术,治气虚卫弱自汗,脾虚气陷,虚寒性痈肿不溃或久溃不愈等症。 ⑿配浮小麦,治卫表虚弱,自汗或兼盗汗者。 (13)配党参,治久病虚损劳怯,中气不足,气虚表弱,内脏下垂,脾胃两虚,消化不良,肌肉消瘦,食少便溏,肢体乏力。 ⒁配三七、当归,治崩漏下血。 (15)配白术、防风,治表虚自汗而易感风寒者。 ⒃配防己、白术,治脾阳虚弱,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气短心悸等症。 ⒄配酸枣仁、五味子,治体弱自汗。 ⒅配桂枝、茯苓,治脾阳虚弱,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气短心悸等症。 ⒆配党参、肉桂,治痈疮溃后久不愈合。 ⒇配熟地、黄柏,治阴虚盗汗。 (21)配防己、白术、甘草,治急性肾炎,有恶风、关节痛、肢体浮肿、脉浮等风水证候者。 (22)配茯苓、苡仁、米糠,治营养吸收不良性水肿。 (23)配麻黄根、牡蛎、浮小麦,治表虚自汗之症。 (24)配当归、穿山甲、皂角刺,治疮疡肿毒,因气血不足,内陷不起,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者。 (25)配党参、肉桂、当归治疮疡溃久不敛,脓稀不愈。 (26)配党参、肉桂、鹿角胶,治慢性溃疡,久不愈合。 (27)配党参、糯稻根、熟地,治肾炎浮肿消退,而尿蛋白仍阳性者。 (28)配山药、天花粉、知母,治消渴症。 (29)配党参、升麻、柴胡,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下垂,内脏下垂,崩漏等症。 (30)配桂枝、姜萤、当归,治关节炎,肩周炎,疼痛症状明显者。 (31)配银花、皂角刺、花粉,治痈疮长久不溃破者。 (32)配淮山药、生地、天花粉,五味子,治消渴症。 (33)配茯苓、天花粉、生地黄、麦冬,治糖尿病。 (34)配党参、白术、升麻、柴胡,治气虚下陷之证。 (35)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而气虚脉弱之症。 (36)配防己、桂枝、茯苓、甘草,治肢体浮肿,甚至出现腹水,脉浮,但不恶风,不渴等皮水证候者。 (37)配鸡血藤、当归、党参、熟地黄,治白细胞减少症及贫血患者。
方选和验方: ①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治自汗: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上每服9g,水300ml,姜3片煎服。 ②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12g,甘草6g(炒),白术9g,黄芪15g(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10g,生姜4片,大枣1枚,水300ml,煎240ml,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③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30g,芍药30g,桂枝30g,生姜60g,大枣12枚。上5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温服270ml,日3服。 ④透脓散(《外科正宗》)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黄芪12g,山甲(炒末)3g,皂角针4.5g,当归6g,川芎9g。水400ml,煎200ml,随病前后,临时入酒30ml亦好。 ⑤黄芪丸(《外科大成》)治石痈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芪(炙)60g,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200ml尽为度)21g,菟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30g。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3g,每日2服,空水,食前黄酒送下。 ⑥神效托里散(《局方》)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焮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虚人:忍冬草(去梗)、黄芪(去芦)各150g,当归36g,甘草(炙)30g。上为细末,每服6g,酒300ml,煎至200ml,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第2服,留滓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 ⑦黄芪人参牡蛎汤(《四圣心源》)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黄芪10g,人参10g,甘草6g,五味子3g,生姜10g,茯苓10g,牡蛎10g。水煎800ml,温服。 ⑧孟诜《必效方》:“治甲疽疮肿烂,生脚指甲边赤肉出,时瘥时发者:黄芪60g,茹子90g。上2味切,以苦酒浸1宿,以猪脂75g,微火上煎,取30g,绞去滓以涂疮上,日三两度。” ⑨黄芪六一汤(《局方》)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芪180g(去芦,蜜涂炙),甘草30g。上细切,每日6g,水200ml,枣1枚,煎140ml,去滓温服,不拘时。 ⑩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证象白虎,惟脉不长,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芪30g,当归(酒洗)6g。上细切,都作1服,水400ml,煎至200ml,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⑾黄芪汤(《千金方》)治消渴:黄芪30g,茯神30g,栝楼30g,甘草(炙)30g,麦门冬(去心)30g,干地黄50g。上6味切,以水800ml,煮取300ml,分3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1剂,服10剂。 ⑿孙用和:“治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份。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米饮下。” (13)《永类钤方》:“治尿血沙淋,病不可忍:黄芪、人参等份。为末,以大萝卜1个,切一指厚大4~5片,蜜60g,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 ⒁黄芪散(《经验良方》)治白浊:黄芪盐炒15g,茯苓30g。上为末,每服3~6g,空心白汤送下。 ⒂《补缺肘后方》:“治酒疸,心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芪60g,木兰30g。末之,酒服2g,日3服。” ⒃黄芪汤(《局方》)治老人大便秘涩:绵黄芪、陈皮(去白)各15g。上为细末,每服9g,用大麻仁15g烂研,以水投取浆200ml,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30g,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 ⒄黄芪汤(《妇人良方》)治气虚胎动,腹痛下水:糯米15g,黄芪、川芎各30g。水煎,分3服。 ⒅保元汤(《种痘新书》)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炙黄芪10g,人参4.5g,炙甘草21g,川芎3g,肉桂3g,白术3g。加数枣同煎,气不行加木香。 (19)黄芪散(《普济方》)治小儿营卫不和,肌瘦盗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满泄泻,气虚少力:黄芪(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30g,木香、桂心各15g。上细切,每服3g,生姜2片,枣子半个,水100ml,煎至30ml,去滓,温服。 ⒇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黄芪120g(生)、归尾6g,赤芍4.5g,地龙3g(去土)、川芎3g,桃仁3g,红花3g。水煎服。 (2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黄芪、甘草(炙)各1.5g,人参(去芦)0.9g,当归身0.6g(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g,升麻0.6~0.9g,柴胡0.6~0.9g,白术0.9g。上药咀,都作1服。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22)十全育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虚劳,脉弦、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野台参12g,生黄芪12g,生山药12g,知母12g,玄参12g,生龙骨12g(捣细),生牡蛎12g(捣细),丹参6g,三棱4.5g,莪术4.5g。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10g;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10g。 (23)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或加山萸肉(去净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4.5g,或倍作6g。 (24)黄芪膏(《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肺有劳病,薄受风寒即喘嗽,冬时益甚者:生箭芪12g,生石膏12g(捣细),净蜂蜜30g,粉甘草6g(细末),生怀山药10g(细末),鲜蒡根12g(锉碎,如无鲜者可用干者6g代之)。上药6味,先将黄芪、石膏、蒡根,煎十余沸去渣,澄取清汁2杯,调入甘草、山药末同煎,煎时以箸搅之,勿令2末沉锅底,一沸其膏即成,再调入蜂蜜,令微以沸。分3次温服下,1日服完,如此服之,久而自愈。然此乃预防之药,喘嗽未犯时,服之月余,能拔除病根。 (25)内托生肌散(《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瘰疬疮疡破后,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或其疮数年不愈,外边疮口甚小,里面溃烂甚大,且有串至他处不能敷药者:生黄芪120g,甘草60g,生明乳香45g,生明没药45g,杭白芍60g,天花粉90g,丹参45g。上7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10g,日3次。若将散剂变作汤剂,须先将花粉改用144g,1剂分作8次煎服,较散剂生肌尤速。 (26)清阳汤(《证治准绳》)治口㖞斜,颊顋紧急,胃中火盛,汗不出,而小便数:黄芪、当归身、升麻各6g,葛根4.5g,炙甘草、红花、黄檗(酒)、桂枝各3g,苏木、生甘草各1.5g。咀作1服,酒500ml,煎至200ml,去滓,稍热,食前服。 (27)大建中汤(《证治准绳》)治内虚,里急少气,手足厥冷,小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唇口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冤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寐:黄芪、当归、桂心、芍药各6g,人参、甘草各3g,半夏(泡焙)、黑附子(炒,去皮)各7.5g。上8味咀。每服15g,水200ml,姜3片,枣2枚,煎至100ml,去滓,食前温服。 (28)上清散(《证治准绳》)清利头目,宽快胸膈:黄芪9g,甘草6g,人参、葛根各4.5g,防风根3g,蔓荆子1.5g。上分作2服,每服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临卧温服,以夹衣盖覆面首,不语,须臾汗出为效。 (29)黄芪鳖甲散(《证治准绳》)治虚热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忡,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食减,多渴,咳嗽稠粘,时有脓血:黄芪30g,黄芩、桑白皮、半夏、甘草(炙)、知母、赤芍药、紫菀各15g,秦艽、白茯苓(焙)、生地黄、柴胡、地骨皮各20g,肉桂、人参、桔梗各7g,鳖甲(去裙,酥炙)、天门冬(去心,焙)各30g。上为精末,每服6g,水200ml,食后,煎服。 (30)本事黄芪汤(《证治准绳》)治心中烦躁不生津液,不思饮食:黄芪、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麦门冬各90g,甘草、人参、天门冬各15g,白茯苓30g。上咀。每服10g,姜、枣、乌梅煎,去滓,食后服。 (31)神效黄芪汤(《证治准绳》)治两目紧急缩小,羞明,畏日,或隐涩难开,或视物无力,睛痛,昏花,手不得近,或目少睛光,或目中热如火:黄芪60g,人参(去芦)、炙甘草、白芍药各30g,陈皮(去白)15g,蔓荆子6g。每服12~15g,水360ml,煎至200ml,去滓,临卧稍热服。 (32)黄芪散(《证治准绳》)治咽喉生疮疼痛:黄芪、槟榔、紫菀(洗去土)、牛蒡子、栀子仁、赤茯苓、甘草(生用)各15g,麦门冬(去心)、玄参各30g,川升麻、黄芩各10g。上锉碎。每服3g,水200ml,煎至120ml,去滓温服。 (33)东垣清暑益气汤(《刘纯医学全集》)治长夏温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中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泻,不思饮食,自汗体重:黄芪、升麻、苍术各3g,人参、白术、神各1.5g,甘草(炙)、黄柏、麦门冬、当归各1g,葛根0.6g,五味子9个,泽泻1.5g,青皮0.6g。右咀,水煎。 (34)内托黄芪酒煮汤(《刘纯医学全集》)治疮生腿外侧,或因寒湿得附骨痛于足少阳经分,微侵足阳明经,坚硬漫肿,行步作痛,或不能行:柴胡4.5g,连翘、肉桂、大力子(炒)各3g,黄芪、当归尾各6g,黄柏1.5g,升麻0.21g,炙甘草1.5g。上咀,水酒各半煎。食前服。 (35)内补黄芪汤(《刘纯医学全集》)治疮肿发背已破后,虚弱无力,体倦懒言语,食无味,少睡,脉涩,自汗,口干,并宜服之:黄芪、麦门冬各30g,熟地黄、人参、茯苓、炙甘草各10g,白芍、川芎、官桂、远志、当归各15g。上咀,或为末。每服10g,入姜、枣煎。 (36)黄芪丸(《千金要方》)治五劳七伤,诸虚不足,肾气虚损,目视,耳无所闻:黄芪、干姜、当归、羌活(一作白术)、芎、甘草、茯苓、细辛、桂心、乌头、附子、防风、人参、芍药、石斛、干地黄、苁蓉各60g,羊肾1具,枣膏100g。上药19味末之,以枣膏与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15丸,日2服,加至30丸。 (37)黄芪丸(《圣济总录》)治下元虚冷,脾肾阳气衰,食少无力,形寒肢冷:黄芪、人参、白术、苁蓉、桂、防风、桔梗、牛膝、白芍药、茯苓、天雄、附子各30g。上药12味,捣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 (38)黄芪汤(《圣济总录》)治中气虚寒,虚劳百病,气力损乏,津液不通:黄芪60g,人参、白术、肉桂各30g。上药4味,捣粗末。每服6g,水200ml,加姜枣,煎至140ml,去滓温服,早晚各1次。 (39)黄芪散(《圣惠方》)治肾消,心神烦闷,小便白浊:黄芪、麦门冬、熟地黄、天花粉、桑螵蛸、茯神、泽泻、龙骨、白石脂各30g,炙甘草1g。上药10味,捣筛为散。每服12g,加生姜0.15g,大枣3枚,水煎服。 (41)黄芪散(《寿亲养老新书》)治老人春时,诸般眼疾发动,及口鼻生疮:黄芪、川芎、防风、甘草、白蒺藜各30g,甘菊花22.5g。上药6味,洗晒干,捣末为散,每服6g,早午米汤调下。 (41)黄芪补胃汤(《医学纲目》)治表虚恶贼风:黄芪10g,甘草3g,麻黄3g,草豆蔻4.5g,橘皮4.5g,青皮2.1g,当归3g,香白芷4.5g,升麻1g,藁本1g,柴胡2g,黄柏2.5g。上锉如麻豆大,水400ml,煎至200ml,去渣,稍热,食前服。 (42)黄芪芍药汤(《医学纲目》)治鼻衄血,面多黄,眼涩多眩,手麻木:黄芪30g,甘草(炙)60g,升麻30g,葛根、羌活各15g,白芍药6g。上为粗末,每服15g,400ml,煎至200ml,去滓,温服。 (43)生芪汤(《赛金丹》)治鹤膝风:生黄芪250g,远志9g,牛膝9g,石斛120g,郁金、银花各30g。前4味用水3000ml,煎至1000ml时,加郁金、银花各30g,再煎至400ml。空心,一气服之。服后觉两脚火热,即盖被睡,汗如涌泉,汗尽后,徐徐去被,再服伸筋丹除根。 (44)黄龙汤(《竹林女科证治》)治妇人先由劳役,脾胃虚损,以致漏下不止,其色鲜红,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体发热,大便泄泻,四肢无力,不思饮食:黄芪4.5g(炙),当归、白芍、白术(蜜炙)、苍术(米泔浸)、陈皮各3g,生地黄、甘草(炙)各9g,熟地黄15g,柴胡6g。水煎服。 (45)黄芪汤(《济阴纲目》)治妊娠胎不长:黄芪(炒)、白术(炒)、白茯苓、前胡、人参各9g,川芎、甘草(炒)各6g。咀,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46)黄芪汤(《重订严氏济生方》)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阳明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或气虚自汗:黄芪(去芦,蜜水炙)45g,白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去心)、麻黄根、龙骨各30g,五味子、小麦(炒)、防风(去芦)、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15g。上药咀,每服12g,用水230ml,加生姜5片,煎至160ml,去滓温服,不拘时。 (47)黄芪饮(《圣济总录》)治妊娠胎漏,月水时下:黄芪(锉)、地榆、桑寄生各45g,艾叶15g,白龙骨(研)60g,生地黄60g,生姜15g。上7味,锉如麻豆大。每服15g,用水230ml,煎服180ml,去滓,空腹时温服,约隔半小时再服。 (48)黄芪散(《普济本事方》)治咳嗽、咯血成劳,肌体消瘦,四肢倦怠,脚无力,眼睛疼:黄芪(蜜炙)、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晒、桔梗(炒)、白芍药各15g,甘草7.5g(炙)。上为粗末。每服12g,用水230ml,加生姜3片,煎取160ml,去滓温服,每日3次。 (49)黄芪散(《重订严氏济生方》)治黄汗:黄芪(去芦,蜜炙)、赤芍药、茵陈各60g,石膏120g,麦门冬(去心)、豉各30g,甘草(炙)15g。咀。每服12g,用水230ml,加生姜5片,煎至180ml,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0)黄芪十补汤(《仁斋直指方》)治虚劳多惊,精神恍惚:黄芪(蜜炙)、当归(酒浸,焙)、熟地黄(洗)、茯神各15g,白芍药30g,人参、白术、酸枣仁(微炒)、半夏(制)、陈皮、北五味子、肉桂、天台乌药、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30g,木香、沉香各3g。上锉。每服9g,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51)黄芪内托散(《外科正宗》)治鱼口、便毒、横痃、已成不得内消者:川芎、当归、黄芪各6g,白术、金银花、天花粉、皂角针各3g,甘草、泽泻各1.5g。用水400ml,煎取320ml,空腹时服。 (52)黄芪化毒汤(《外科大成》)治干疥瘙痒,见血无脓:黄芪(生)15g,连翘6g,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g。水煎服。日久不干,加白术6g,茯苓3g。 (53)黄芪甘草汤(《医林改错》)治老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黄芪24g(生),甘草5g。水煎服,病重1日2剂。 (54)黄芪当归汤(《济阴纲目》)治妇人产后,膀胱损伤,小便不禁,面微浮肿,午后微热:黄芪、归身尾、芍药各4.5g,白术3g,人参、陈皮各1.5g,甘草(炙)少许。水煎热服。 (55)黄芪赤风汤(《医林改错》)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者:黄芪60g(生)、赤芍3g,防风3g。水煎服,小儿减半。治瘫腿,可酌加用量。 (56)黄芪补血汤(《辨证录》)治妊妇气虚犯寒,畏寒腹痛,因而落胎者:黄芪60g,当归30g,肉桂1.5g。水煎服。 (57)黄芪补胃汤(《脾胃论》)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作泄,腹中鸣,小便黄:黄芪、柴胡、当归身、益智、橘皮各9g,升麻6g,炙甘草6g,红花少许。上药咀,都作1服。用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空腹时温服。 (58)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浮,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黄芪4.5g,桂枝9g(去皮)、甘草6g(炙)、大枣12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上7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温服200ml,日3服。 (59)黄芪茯苓汤(《千金要方》)治痈疽溃后,脓太多,内有虚热者:黄芪、麦门冬各9g,芎、茯苓、桂心各6g,生姜8g,五味子6g,大枣20枚。上8味,咀,以水1500ml,煮取400ml,分2次服。 (60)黄芪鳖甲汤(《明医指掌》)治久疟不止,阴阳俱虚,正不胜邪,多汗,脉软微数:黄芪6g(蜜炙),陈皮3g(炒),鳖甲3g(炙),何首乌9g(蒸熟)。上锉,水煎服。 (61)排脓散(《外科正宗》)治肠痈,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脉象滑数:黄芪、当归、金银花、白芷、川山甲、防风、川芎、瓜蒌仁各3g。以水400ml,煎至320ml,空腹时服。或为末,每用6~9g,空腹时用蜜汤调下。 (62)补气黄芪汤(《圣济总录》)治肺劳,饮食减少,气虚无力,手足颤振,面浮喘嗽:黄芪(锉)、人参、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焙)、白术、五味子、桂(去粗皮)、熟干地黄(焙)、陈橘皮(去白,焙)、阿胶各30g,当归(切,焙)、白芍药、牛膝(酒浸,切,焙)各23g,甘草(炙,锉)15g。上14味,粗捣筛。每服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90ml,去滓,食后温服。 (63)补益消癌汤(《肿瘤的诊断与防治》)治恶性肿瘤晚期,气血两虚,热迫血行,发热出血者:黄芪30g,人参9g,当归15g,元肉15g,金银花9g,陈皮9g,生地15g,地榆9g,贯众9g,公英9g,大小蓟各9g,杜仲15g,三七6g。三七研末,以药汤冲服,日服3次。 (64)补中益气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黄芪12g,党参、白术、当归各10g,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4.5g。水煎服。 (65)《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30g,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15g,红枣10枚,黑豆30g。水煎服。” (66)《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60g,当归30g,党参、熟地各1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应减量。” (67)参芪膏(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气虚体弱,四肢无力:黄芪、党参等量。水煎,煎液浓缩成稠膏,加与稠膏等量的蜂蜜收膏。每次10g,每日2次。 (68)补阳还五汤(中医杂志 1984;(6))治脑血栓形成:黄芪60g,赤芍9g,当归9g,地龙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2~4月。 (69)补阳还五汤(湖北中医杂志 1988;(1))治血管收缩性头痛:黄芪30g,归尾15g,地龙10g,赤芍15g,川芎10g,丹参30g,红花6g,升麻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70)北京中医杂志 1986;(5):“治眩晕:黄芪30~50g,丹参30~60g,葛根30~40g,鸡血藤30~40g,赤芍20~3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9g,红花10g,山楂10~15g,广地龙10g,生甘草9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1日1剂,水煎,温分2次服。” (71)黄芪川芎汤(吉林中医药 1987;(4))治内伤头痛:黄芪40g,川芎40g,牛膝50g,当归15g,鸡血藤30g,赤芍15g,枸杞子15g,菊花15g。每日1剂,水煎服。 (72)黄芪建中汤(河北中医 1987;(1))治胃窦炎:黄芪、白芍、丹参、大枣各70g,甘草、桂枝、桃仁、延胡索各10g,干姜5g为基本方。虚寒明显,加熟附片、党参各10g;胃阴不足,去干姜、桂枝,加南沙参、麦冬各15g;肝胃不和者,加柴胡、香附各10g;痰浊中阻者,加半夏、陈皮各10g,伴有食滞者,加神曲、山楂各10g。日服1剂,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剂,多经3~6月治疗。 (73)黄芪建中汤结合驱铅(湖南中医杂志 1989;(2))治慢性铅中毒:黄芪15g,桂枝15g,炙甘草15g,大枣10枚,芍药(酒炒)30g,生姜10g,饴糖40g。每日1剂,分3次煎服。结合西药驱铅治疗。 (74)黄芪桂枝五物汤(广西中医药 1985;(6))治肩周炎:黄芪15~50g,桂枝6~12g,白芍9~12g,大枣6~15g,生姜6~10g,鸡血藤15~30g,苍术6~12g,姜黄6~12g,羌活6~9g,桑枝12~30g。每日1剂,分2次煎服,6剂为1疗程。 (75)补气固脬汤(新中医 1992;(10))治尿道综合征:黄芪、淮山药各20g,党参15g,茯苓12g,桑螵蛸、白术、杜仲各10g,升麻、益智仁各6g,乌药8g,羊脬10g(山羊膀胱干燥粉末,兑服)。以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日1剂,分2次服。 (76)消瘤丸(新中医 1992;(2))治子宫肌瘤:生黄芪、醋小麦各50g,当归30g,丹皮、赤芍、海藻各25g,桂枝、昆布、桃仁、大黄各20g,山甲珠、川贝母、甘草各15g。共研细末,以蜜为丸。早晚各服30g。 (77)黄芪益母草汤(湖北中医杂志 1991;(6))治小儿急性肾炎:黄芪18g,益母草、生地、白茅根各12g,黄柏、小蓟、茯苓、白术、泽泻、滑石各9g。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78)补肾汤(陕西中医 1988;(6))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黄芪、丹参各15~30g,仙茅、金樱子、白果、虫退各10g,山萸肉、猫爪草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60天为1疗程。 (79)健肾方(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8))治慢性肾功能损害:生黄芪30~50g,桑寄生15~30g,党参(或太子参)15~30g,麦冬10~15g,五味子(或萸肉)3~5g,猫人参30~50g,制黄精30~50g,熟地20~40g。随症加减:气阴虚者,加西洋参,另煎服;气虚甚者,夏天多用生晒参,冬天多选用红参之类。水煎,每日2次分服,4周内每日1剂,4周后间日1剂,并随证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间日服。 (80)参芪口服液(北京医学 1990;(1))治心气虚型冠心病:每1ml参芪口服液内含党参及黄芪生药各0.5g,每支20ml,每日60ml,相当生药各30g,分3次口服,连服2周。 (81)清脂五味汤(天津中医 1992;(3))治高脂血症:生黄芪30g,山楂30g,泽泻30g,红花10g,桃仁10g。水煎成150ml,分1~2次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82)黄芪藤枣汤(广西中医药 1985;(2))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黄芪30g,鸡血藤30~60g,大枣30~60g,女贞子12g,黄精15g,丹参1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阴伤重者,加干地黄、玄参、麦门冬;湿热偏重者,加石韦、茅根等。 (83)黄芪柴胡汤(中医杂志 1992;(2))治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黄芪15~60g,柴胡9~15g,天麻6~9g,大黄6~9g,山豆根6~15g,虎杖6~12g,乌梅30~40g,丹参30~50g,赤芍30~60g,焦三仙30~40g,鸡内金9~15g,陈皮9~15g。每日1剂,水煎服。加服健脾素片、维生素E。一疗程3个月。 (84)黄芪复肝汤(陕西中医 1987;(12))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生黄芪40g,茵陈30g,茯苓、败酱草各15g,生麦芽20g,当归12g,五味子(研末,冲服)、陈皮、蒲公英、栀子各10g。小儿用量酌减。 (85)芪归银花消疔汤(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7;(1))治疔毒:黄芪18g,当归12g,银花15g,甘草6g,夏枯草10g,土茯苓15g,栀仁10g;板蓝根15g,制乳、没各10g,黄柏10g,连翘10g,菊花6g。水煎服。 (86)黄芪公英汤(吉林中医药 1987;(6))治虚性疮疡:黄芪250g,当归25g,公英30g。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1个月。 (87)黄芪龙牡汤(四川中医 1986;(10))治盗汗症:黄芪30g,生龙牡各20g,浮小麦18g,五味子9g,地骨皮20g,炒白芍12g。水浓煎,日服3次。 (88)黄芪二草汤(江苏中医 1990;(2))治慢性肾炎:生黄芪15~30g,苍白术各10g,山药30g,菟丝子、桑寄生各15g,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六月雪各30g,丹参15g,生苡仁30g,车前子15g(包),儿童酌减量。 (89)黄石汤(湖南中医杂志 1991;(3))治术后汗出:黄芪30~40g,石韦20~30g。煎浓取汁100~150ml,日1剂,分2次口服。 (90)益气固冲止崩汤(北京中医 1992;(3))治崩漏:黄芪15g,党参、炙龟板、白芍各10g,地榆炭、乌贼骨、棕榈炭各30g,黄芩炭、香附、川断、阿胶(烊化)各9g,甘草6g。水煎500ml,每日1剂,分2次服。 (91)黄芪起痿汤(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7))治低血钾软病:黄芪80g,人参10g,白术12g,当归12g,续断15g,川牛膝15g,陈皮10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如血清钾在2.5mEq%/L以下,或肌力在Ⅱ级以下者,可酌情增加剂量。 (92)复方芪七汤(上海中医杂志 1994;(11))治顽固性尖锐湿疣:黄芪、党参、丹参各30g,猪苓15g,虫草、丹皮各9g,田七6g。水煎服,每日1贴。 (93)黄芪赤风汤(辽宁中医杂志 1994;(3))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黄芪50g,防风25g,赤芍20g,茯苓、泽泻各30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属气血不足加党参50g,升麻10g,当归15g,白芍30g,川芎、鸡血藤各15g。以益气补虚升举清阳;痰湿瘀阻加半夏10g,陈皮6g,天麻15g,葛根30g。以驱化痰;心阳不振加桂枝10g,白术、丹参、生地、麦冬各15g;肝肾不足加杜仲15g,牛膝、黄柏各10g。以益肝补肾和引热下行;阴虚加熟地20g,丹皮10g;阳虚加淫羊藿、熟附子各15g;脉络瘀阻加威灵仙30g,木瓜15g。上方服10剂为一疗程,间歇4天后再继续下1疗程。 (94)益气提肛饮(辽宁中医杂志 1995;(6))治脱肛:炙黄芪30~120g,炙升麻、生柴胡各3~6g,全蝎粉(冲)6~10g,炒枳壳10~15g,煨诃子10g,茱萸15~30g。水煎,早晚分服。便秘加淡苁蓉15g;直肠粘膜糜烂,分泌物增多加龙胆草20g;便血加地榆炭30g。 (95)芪枸三草汤(湖北中医杂志 1995;(1))治肝梗化腹水:生黄芪30g,枸杞子、车前草各18g,马鞭草10g,青蒿6g,灯芯草8g,海金砂4g。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 (96)补中益气汤(黑龙江中医药 1995;(1))治顽固性失眠:黄芪30g,白术25g,陈皮15g,升麻15g,人参15g,当归25g,柴胡15g,甘草10g,茯神25g,远志20g,柏仁25g,每日煎1剂,分3次口服。 (97)益气消胀汤(中医杂志 1994;(3))治残胃无张力症:炙黄芪、厚朴各20g,生白术15g,制大黄8g,枳实、降香各10g,槟榔、川桂枝各5g,沉香3g(后入),莱菔子30g(包煎)。上药每日1剂,分2次煎服。
单方应用:①《得配本草》:“治四肢节脱,但有皮连,不能举动,此筋解也:黄芪90g,酒浸1宿,焙研,酒下6g,至愈而止。” ②《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3g,水200ml,煎至100ml,温服无时。” ③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取黄芪浸出液外涂。” ④黄芪膏(《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四肢无力,气虚下陷,男子遗精便血,女子崩漏常下,痰嗽气喘,年老气虚不足等:黄芪1000g,用水煎透,炼蜜收膏。每服15g,1日2次。 ⑤黄芪膏(黑龙江中医药 1982;(1))治慢性肾炎:黄芪单味,水煎熬制膏。每日服相当生药100g,分2次口服,治疗2周~3个月。 ⑥黄芪注射液(新医学 1983;(5))治流行性出血热:以北黄芪为原料,用石硫法提制成注射液,每1ml含生药1g。每日在静滴液中加黄芪注射液20ml;或5ml,每日2次肌注,疗程共7天。基础治疗以平衡盐为主,酌情使用甘露醇、低分子右旋醣酐等。 ⑦黄芪注射液(浙江中医杂志 1983;(3))治慢性肝脏疾患(晚期血吸虫病、迁延型肝炎):每1ml含生药1g。每天肌注4ml,共1~3月,酌情给予维生素类护肝药。 ⑧黄芪注射液(浙江中医杂志 1983;(3))治HBsAg阳性者:每天肌注4~8ml,连续10天为1疗程,休息1周再行第2疗程,儿童剂量酌减。 ⑨黄芪注射液(陕西中医 1988;(6))治过敏性、慢性鼻炎:单味黄芪制成注射液,每侧下鼻甲注射2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 ⑩黄芪注射液(中草药 1981;(3))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作用:肌注黄芪注射液(每1ml相当于生药2g)2ml,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一般手术治愈1.5~6个月后开始治疗,亦有长达13个月治疗者。共1~8个疗程。 ⑾黄芪针剂(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8))治小儿支气管哮喘:黄芪制成针剂,每针2ml,相当含生药4g。每周1次,第1周注射右天府及左足三里各1穴,每穴注入1ml,第2周左右交替注射,注射34~38针为1疗程。在穴注期间,如患儿有哮喘发作,均酌加中西药治疗。 ⑿黄芪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5))治心脏晚电位阳性患者:黄芪静脉滴注,每日24g,共2周。 ⒀实用医学杂志 1988;(2):治结节血管炎:黄芪40~50g。水煎服,每日1剂。 ⒁黄芪干扰素制剂(中医药研究参考 1979;(3))预防感冒:黄芪饮片制成50%的水煎剂,每1ml约含生药0.5g,过滤后以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取其上清液溶化干扰素(以人脐带血制备),干扰素浓度约每1ml300~4000单位,溶化后置于4℃保存。喷注双侧鼻腔各0.2ml。分别观察43、49人,感冒得病25.5%(空白对照组为45.6%)及流感(A1)型得病6.2%(对照组为14.8%),鼻腔分泌液中SIgA含量较用药前显著提高。
食疗:①黄芪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气虚体弱,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脱肛阴挺,自汗盗汗,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气短心悸等症:黄芪20g,加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留汁。用粳米50g,再加水300ml左右,煮至米花汤稠为度。食时,可加红糖少许,每早、晚温热各服1顿,7~10天为1疗程。 ②黄芪粥加味(《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的水肿,慢性肾炎尿蛋白:生黄芪、生苡仁、糯米各30g,赤小豆15g,鸡内金(为细末)9g,金橘饼2枚。以水600ml,先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仁、赤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每日服1剂。若无金橘饼,可用广陈皮3g与黄芪同煮、去渣。宜坚持食用本粥3个月以上。 ③黄芪炖乌骨鸡(《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妇女有经不调,白带过多,痛经,血虚头痛头晕以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后身体虚弱,老年人步行乏力,或因中气下陷所致的内脏下垂、脱肛等症:黄芪50g,洗净切片,乌骨鸡1只去毛及肠脏。制法、一法是把黄芪放入鸡肚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食用鸡肉及喝汤;另一法是把鸡肉剁成了3cm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末,装入汽锅内,加葱、生姜、盐、味精等调料,然后将黄芪片冼净,放入汽锅,盖上盖,上笼蒸3小时取出,拣去葱、生姜、黄芪即成。 ④参芪鸭条(《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脾胃虚弱所致的一切气衰血虚症:将老鸭1只宰杀后,去毛桩、内脏,洗净,鸭皮子用酱油抹均匀,放入八成熟的油锅内炸,至鸭皮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去油,再用温水洗去油腻,放入砂锅内(锅底垫上瓷碟)。精猪肉100g,切成块,下沸水锅氽一下捞出,洗净血秽放入砂锅内,加黄酒、姜片、葱、党参15g,黄芪片15g,陈皮10g,味精、酱油、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焖至鸭熟时取出,滗出原汤,待用。将鸭子拆去大骨,斩成手指条块,整齐地放入大汤碗内,将原汤倒入即成。 ⑤芪党鸽(《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身体虚弱,肾元亏虚,食欲欠佳,胃下垂等症。将大白鸽1只,宰洗干净,连同黄芪15g,党参15g,淮山药30g,猪瘦肉100g,一同放入炖盅内,注入八成满滚水,盖好盅盖,隔水炖4小时左右,便可调味食用。 ⑥参芪精速溶饮(《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气虚之心悸气短,食少便溏,脏器下垂,浮肿、气喘、头晕等症:党参、黄芪各250g,以冷水泡透,加水煎煮。每半小时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煎3次,合并煎液,再继续以小火煎煮浓缩,到稠粘如膏时,停火,待温,拌入白糖粉500g,把煎液吸尽,混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每次10g,沸水冲化,顿服,每日2次。 ⑦黄芪猪肉汤(《中国药膳学》)治体虚,产后或病后体弱:黄芪50g,大枣10枚,或加当归、枸杞各9g,用瘦肉适量,加盐等调味熬汤。食肉喝汤。 ⑧黄芪鲤鱼汤(辽宁中医杂志 1985;(5))治肾病综合征:鲤鱼250g(1尾),黄芪30g,赤小豆30g,砂仁10g,生姜10g,为1日量。先以适量水煎药,30分钟后将已除内脏并洗净后的1尾鲤鱼放入药锅内,鱼药同煎,不入盐,煎沸后用文火炖之,以40分钟为宜。吃鱼喝汤。疗程一般不得少于10日。
医药家论述①李果:“《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芪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益黄散药,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药,必伤人命,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襄,风木自平矣。今立黄芪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用炙黄芪2钱,人参1钱,炙甘草5分,白芍药5分,水1大盏,煎半盏温服。” ②王好古《汤液本草》:“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③朱震亨:“黄芪,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 ④倪朱谟《本草汇言》:“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肋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溃者,黄芪可以托脓毒。” ⑤张景岳《本草正》:“黄芪,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 ⑥贾所学《药品化义》:“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疮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⑦张璐《本经逢原》:“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治咯血,柔脾胃,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⑧严西亭《得配本草》:“黄芪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芪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 ⑨黄宫绣《本草求真》:“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芪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之,盖一宜于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为异耳。” ⑩邹澍《本经疏证》:“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所谓补丈夫虚损、五痨羸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别录》所谓逐五脏间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历历明征,莫非营卫之病,而营卫所以属三焦,三焦所以属中土者,三者皆本于水谷,是三焦为营卫之本,脾胃之蒸腐变化,又为三焦之本。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 ⑾张德裕《本草正义》:“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大气斡旋矣。” ⑿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⒀钱伯文:“黄芪补气而入肺脾两经,长于补肺脾之气,故多用肺气不足,脾气虚弱之中晚期肺癌、纵膈肿瘤以及胃癌等,常与党参、白术、茯苓、蜀羊泉配伍应用。黄芪性温主升,功能升阳益气,故又常用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这类病人往往有脾虚表现,尤其常见大便溏薄、恶心呕吐、胃口不佳等脾阳不振,清气不升之象,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取得满意疗效。黄芪补气而能摄血,益卫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种癌症见气不摄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黄芪配当归,益气而生血,适用于晚期肿瘤患者血虚体弱,面色白之症。黄芪配茯苓,益气而行水,适用于消化道肿瘤及膀胱肿瘤见脾虚气弱,水湿内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胸水腹水等。黄芪配防风,固表祛风,适用于各种肿瘤见卫气不固,汗出,自汗之症。黄芪配枳壳,升阳益气辅以理气通降,可用于肠道恶性肿瘤,气虚下陷,肛门坠胀、便秘等。此外,以黄芪为主药组成之益气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以减轻病人反应,增强体质,提高对放疗、化疗的耐受性,从而增强其效用。” ⒁严西亭《得配本草》:“黄芪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
参考文章- 怎样种植黄芪?经济作物
- 黄芪种植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经济作物
- 中草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鸡
- 如何进行黄芪药材的采收及加工?经济作物
- 黄芪的品种分类观赏园艺
- 补气药黄芪有哪些功能?简述其主要应用。药学
- 黄芪山楂当饲料 市民餐桌将现“中药猪”猪
- 黄芪作饲料添加剂养猪鸡效果好猪
- 黄芪的病害防治观赏园艺
- 哪些省区、什么样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黄芪?经济作物
相关推荐: 黄芪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