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脑脓肿

2023-03-06 10:45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脑实质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肿。脑实质内形成脓腔,临床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局部定位体征和感染性症状。后两种病原体所致的脑脓肿极少见。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发病率占神经外科住院病人 2%左右,男女比例约2.5:1。

病因及病原体

脑脓肿绝大多数继发于体内某处的化脓性病灶。根据感染来源的不同,脑脓肿可分为五大类:

(1)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半数,并以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并发胆脂瘤引起的最多见。大约 2/3发生在大脑颞叶,1/3发生在小脑半球,其他脑叶少见。脓肿大多单发,但多见多房脓肿。中耳炎和乳突炎时,细菌侵蚀鼓室壁,造成化脓性骨髓炎,然后破坏鼓室盖、乳突小房顶或岩骨后方,炎症累及各层脑膜,细菌通过血管及其周围间隙进入脑组织。炎症向上发展即形成颞叶脑脓肿,向后发展即形成小脑脓肿。小儿由于乳突骨质薄、中耳感染容易通过乳突气房和特劳特曼氏三角(迷路三角。上方为岩上窦,下方为面神经管,后方为乙状窦)蔓延到小脑半球引发脓肿。

(2)鼻源性脑脓肿,少见。额窦、上颌窦、筛窦的化脓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多发生在额叶底部和前部、蝶窦的炎症可引起垂体、颞叶或颅底的脓肿。

(3)血源性脑脓肿,约占1/4。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化脓性感染后,感染灶内脓性栓子脱落,随血流迁栖到脑白质,形成脑脓肿。此类脑脓肿1/3~1/2为多发。分布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好发于额叶和顶叶。原发灶如脓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感染、疖肿等。其他远隔部位的脓栓可来自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如房室间隔缺损时常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大量血液不经肺循环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化脓性栓子脱落后沿动脉进入脑白质可引起脓肿(此类也称心源性脑脓肿)。头面部疖和痈、颅骨骨髓炎、牙槽脓肿时,脓栓可通过头面静脉与颅内静脉的交通支进入颅内(这些交通支无静脉瓣),形成脑脓肿。腹腔、盆腔脓肿和泌尿系感染时,脓性栓子可由脊柱周围的静脉丛经吻合支进入椎管内静脉丛,经椎静脉入颅形成脓肿。

(4)外伤性脑脓肿,开放性颅脑损伤,早期清创不彻底或延迟清创、细菌、骨碎片和异物进入脑内,形成脓肿。脓肿多在外伤早期形成,但也有数月乃至数年后形成者。此类脑脓肿多为单发。往往发生在创面和有碎骨、异物处。颅底开放性骨折和脑部手术后,也可偶发脓肿。

(5)隐源性脑脓肿,感染源多不明显或隐蔽。可能由于脑部感染较轻,身体抵抗力强,应用抗生素后感染暂时被控制。但往往脑实质内已潜有细菌,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又繁殖起来形成脓肿。此类脑脓肿病程长,症状体征似脑瘤,不易鉴别,常在术中穿刺出脓液才确定。近来因广泛使用抗菌素,此类脑脓肿有增多趋势。

脑脓肿的病原体多为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溶血性、草绿色和厌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偶有樊尚氏杆菌、伤寒杆菌和副大肠杆菌类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所致者。约1/4为混合细菌感染。感染源不同,致病菌亦不同。如耳源性脑脓肿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单独或混合感染。且病原体往往与耳部感染细菌一致。鼻源性脑脓肿的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多见。胸源性脑脓肿的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有厌氧菌混合感染。心源性脑脓肿的致病菌以甲型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腹、盆腔感染所致的以大肠杆菌为多。外伤感染性脑脓肿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大多数脑脓肿的脓液培养阴性,这与运用了抗生素或未做厌氧菌培养有关,故应强调做厌氧培养。而且脓液抽出后应立即接种到培养基,才能培养出细菌,脓液还应做药敏试验,以便指导用药。从抽出的脓液也可估计细菌类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脑脓肿,脓液黄色粘稠,链球菌所致的脓液黄白色稀薄,绿脓杆菌所致的脓液发绿有腥臭味,大肠杆菌所致的脓液有粪便恶臭。弓形虫、阿米巴、隐球菌、诺卡氏菌等所致的脑脓肿较少见。

脑脓肿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脑脓肿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

(1)急性脑炎期,细菌进入脑白质,病灶区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许多小液化灶、病灶周边水肿。若病灶靠近脑浅表处,则有脑膜炎反应。此期病人出现全身急性感染中毒症状,如高热头痛、呕吐、嗜睡、全身乏力,颈部抵抗。末梢血中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病程1~2周。用抗生素后全身症状很快缓解。隐源性脑脓肿可无全身中毒症状。

(2)化脓阶段,此时软化坏死炎性灶形成脓液,许多坏死化脓灶逐渐融合成脓腔,脓腔逐渐增大,有时脓腔间仍有间隔成为多房脓腔。脓腔周围有不规则炎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一薄层包膜,但与邻近脑水肿组织和神经胶质增生带尚无明显界限。此时病人全身感染症状好转或消失,此阶段可称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可以数天到数月。

(3)包膜形成阶段;脓腔壁的肉芽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纤维化而形成一个坚韧的包膜。包膜形成的快慢与病原体种类和毒性、机体抵抗力、抗生素使用有关。脑脓肿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单发多房或多发。包膜一般于2~3周内初步形成,完整包膜形成需4~8周。随包膜的逐渐形成和脓腔的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局灶症状也相继出现。病情发展快者易出现脑疝。颞叶脓肿容易发生颞叶钩回疝(小脑幕切迹疝),小脑脓肿易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枕大孔疝)。此时病人突然昏迷,病灶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呼吸浅表,减缓或停止,脉搏迟缓,血压上升后下降。另一种是脑脓肿破裂。见于邻近脑室的和脑浅表处的脓肿,当脓腔压力增大或腔壁较薄时(常在全身用力、腰穿快速或大量放液或脑室造影)突然破入同侧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形成急性化脓性脑室炎或脑膜炎。病人突然高热、昏迷、抽搐、末梢血和脑脊液粒细胞剧增。死亡率极高。

脑脓肿的诊断

依靠一般脑部感染征象和局部症状,以及有关辅助检查,如①脑穿和脑脊液化验(腰穿应小心操作)。若脑压明显升高,则不要放液,只留少量脑脊液做常规和生物化学检查。通常脓肿早期,脑压稍高,包膜形成后脑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可增高,包膜形成后白细胞数可正常,而脑脊液蛋白质可增加到1~2g/L(100~200mg%),若脓肿在脑浅表或脑室壁,脑脊液蛋白质增加更明显。当发生脑疝时,由于椎管梗阻,脑压不能下传到脊髓蛛网膜下腔,于是脑压反而不高。

(2)脑超声波检查。大脑半球脓肿时,超声检查可发现中线波向对侧移位,可见脓腔的多次反射波。小脑脓肿,超声显示双侧室扩大。

(3)X射线头颅平片检查。耳源性脑脓肿时,同侧中耳和乳突有炎症改变,X射线检查还可发现胆脂瘤和岩骨骨质破坏。鼻源性脑脓肿时,可发现额窦,上颌窦、筛窦、喋窦不充气,骨质模糊,有液平面。颅内压增高,颅平片显示指压痕增多,和(或)钙化的松果体移位。颅骨骨髓炎引起脑脓肿时,颅骨有炎性改变。外伤脑脓肿时,可发现颅骨碎片和金属异物。

(4)特殊造影。颈总动脉血管造影对幕上脑脓肿可行定位。

(5)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既安全又准确的诊断手段。脑脓肿呈高密度环状影像,中心低密度的单房、多房或多发病灶,病灶所在部位,脑室移位情况和脑水肿带宽窄均可显示。反复做CT扫描可以观察脑脓肿形成三个阶段的组织学影象,穿刺术后可用CT观察脓腔演变过程。有条件的地方,CT检查应作为诊断脑脓肿的首选手段。

(6)磁共振检查,有助于确诊脑脓肿。适合于颅底、脑干部位检查。脓肿表现为一环状高信号带和中心低信号区。磁共振又可用于三方位影像定位。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应与下述病变做鉴别:

(1)化脓性脑膜炎,有高热、脉快,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无局限神经定位征,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质增高,脑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均正常。

(2)硬膜外或硬膜下积脓,常与脑脓肿合并存在,很少独立发生。脑血管造影脑表面为一无血管区,CT发现脑表面有半月形低密度影。

(3)血栓性窦感染,细菌栓子脱落,沿静脉窦扩散所致,表现为周期性脓毒败血症,不规则寒战,弛张热、脉快,末梢血粒细胞增加,但脑脊液无改变,可借助脑超声、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鉴别。

(4)化脓性迷路炎,由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症状类似小脑脓肿,但头痛较轻,呕吐,眩晕严重,眼震多呈自发水平和旋转混合型,共济失调为双侧性或不明显,无脑膜刺激征,无视乳头水肿,腰穿正常。

(5)脑肿瘤,发病缓慢,无感染病史,仅颅内压增高,脑脊液细胞正常,经颅平片、血管造影、CT扫描不难鉴别。

治疗

应根据病理不同阶段,病情急缓,脓肿部位范围、机体抵抗力和机体反应好坏选择治疗方案。在急性脑炎期和化脓期,主要用抗生素治疗、脱水疗法、全身支持疗法和调整好水电解质平衡,促使炎症消退或局限。脓肿包膜形成后应积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应尽早进行,避免发生脑疝。手术方法有脓肿穿刺引流术和脓肿切除术。

(1)脓肿穿刺引流术,其优点是简单,对组织创伤小,适合各种部位单发脓肿。约1/3病人可痊愈。

(2)脓肿摘除术,适用于脓肿包膜形成完整,身体耐受性好,脓肿位置不深且又不在功能区病人。

(3)立体定向抽脓术,适用于多发脑脓肿和脑干脓肿,可在立体定向下穿刺抽脓。

参考书目
  1. 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科技出版社,天津,1990。
参考文章
  • 脑脓肿引起的头痛如何用针灸治疗神经与精神科
  • 脑脓肿、脑瘤引起的头痛如何用中药治疗神经与精神科
  • 脑脓肿切除术的适应症有哪些?神经与精神科
  • 简述脑脓肿的鉴别诊断。神经与精神科
  • 简述根据细菌感染来源脑脓肿的分类。神经与精神科
  • 耳源性脑脓肿应怎样处理?五官科
  • 耳源性脑脓肿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五官科
  • 鼻源性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及脑脓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五官科

相关推荐: 脑脓肿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