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自然百科

体液

2023-03-06 10:47自然百科 人已围观

人体内所含液体。体液是一种溶液,溶剂是水,溶质是葡萄糖、蛋白质、脂肪、激素、酶、尿素等有机物,及钠、钾、钙、镁、氯、HCO婣、HPO厈、SO厈及O2、CO2等无机物。体液并非“死水一潭”,而是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又通过机体的各种生理调节,始终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体液容量、渗透压、pH值及各种溶质浓度的稳定,以保证组织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没有体液也就没有生命。消化道、肺、肾、内分泌等疾病,均可影响体液平衡,而体液平衡失调又可引起全身各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例如低钙血症可致惊厥,高钾血症可致心跳骤停,低血糖可致昏迷等。因此体液及其平衡在医学上具有极重要地位,它涉及到医学的各个学科。

体液容量及其调节

正常人体重量的60%左右由体液组成。女性脂肪组织较丰富,而脂肪组织几乎不含水分,因此其体液约占体重的50%。其他肥胖者情况亦类似。儿童体液相对比成人丰富。新生儿体液约占体重的78%,婴儿占70%,1岁以上小儿则渐接近成人水平。老年人肌肉等组织萎缩,体液也相对减少。

体液的2/3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可分为两部分:其3/4位于细胞间区,称为细胞间液或间质液(占体重的5%);余1/4分布在血管内,即血浆液(占体重的15%)。各部分体液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成的内环境,细胞在间质液中,犹如原始生物生活在海水中(外环境)一般。海水的电解质成分与细胞外液十分相似。动物内环境的形成,是演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人体的淋巴液、脑脊液及胸、腹、心包腔液及骨间质中的少量液体,均属细胞间液范围。胃肠道内所含液体并不属体液,因为它实际存在于体外,只是流经消化道。这部分液体虽在体外,却不断与体液进行交换,即消化腺分泌大量液体进入消化道,而又将其大部与饮食一起重新吸收入体内,故有人称其为第三间隙液。

体液容量在个体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体液量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临床上常用的是稀释法,其基本原理是由静脉注射一定量的某种溶质,经一定时间待溶质已均匀分布于某已知部分的体液,如细胞外液、总体液或血浆后,再测定该溶质在血浆中的浓度,即可据此计算出这部分体液的容量。若V'代表所给溶液的容量,C'代表其浓度,V代表该溶质分布的体液容量,C为该溶质在血浆中的浓度,则其计算公式为V=VC'/C

在生理情况下,人体通过皮肤、呼吸的挥发,出汗及尿、粪的排泄丢失体液,其丢失量与人体每日所代谢的热卡数有关,约为150ml/100卡。这些消耗需通过饮食补充,以维持体液容量的平衡。

机体能通过以下机制来自动调节体液平衡:

(1)渴感。下丘脑部有口渴中枢,当体液渗透压增加1~2%以上,或血容量明显减少时,口渴中枢兴奋,引起渴感,促使饮水以恢复体液容量及渗透压。反之人体不思饮水。

(2)尿量及其浓度的控制。丘脑的视上核、旁室核神经元产生抗利尿激素(ADH),沿神经轴进入垂体后叶,以颗粒形式储存备用。当体液渗透压增高或血容量减少可促使 ADH释放至血循环,ADH最终作用于肾集合管,使尿量减少,尿浓缩,水被保留。反之,ADH不被释放,机能可通过稀尿的大量排出,以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

当体液异常丢失(如腹泻、较大面积烧伤)摄入又不足时可引起体液容量减少(脱水),反之摄入液量过多,如溺水、静脉输液过多,超过肾调节能力,可引起体液容量过多,发生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脑水肿等。

体液成分及渗透压

细胞内、外液所含溶质有很大差异,细胞内液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磷酸盐-、蛋白质-、K+及Mg2+。细胞内的有机阴离子分量较大,不易通过细胞膜,使细胞内液溶质保持相对稳定。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是Na+及其相应的阴离子Cl-及 HCO婣(见图)。细胞内外液的溶质所以有这样大的差异,除了细胞膜对各种溶质的通透性不同外,也与溶质转运方式各异及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关,例如细胞膜的Na-K+ATP酶(又称钠泵)可通过消耗能量(三磷酸腺苷,ATP),将进入细胞内的Na+泵出至细胞外,使进K+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K+浓度为细胞外的25~30倍;细胞外液的Na+浓度为内液的10余倍。

图

细胞间液与血浆的成分,除后者具有血浆蛋白外均相同,血浆中的液体与细胞间、液间不断进行交换蛋白分子较大,不能从毛细血管壁渗出而进入间质液。

各部分体液的溶质相对稳定,而水却可迅速地通透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由渗透浓度低的一方流向高的一方,直至各部分渗透压相一致。由此可见:

(1)测定血浆渗透浓度,一般即可反映全身体液渗透浓度;

(2)各部分体液之所以能保持其容量相对稳定,与其所含溶质量有关,即Na+是保持细胞外液容量、K+是保持细胞内液容量、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液容量的主要溶质。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均匀分布于各部体液,因此虽能产生渗透压,但不影响体液容量的分布。

溶液渗透压与该溶液单位体积中所含溶质的颗粒多少有关,而与溶质种类无关。每1毫分子电解质离子或非电解质分子,在溶液中所产生的颗粒数是相等的,其所产生的渗透压也相等。人们将 1毫分子电解质离子或非电解质分子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 1mmol(mOsm)。在生理状态下,体液渗透压约为286~294mmol/L。机体可通过口渴中枢,ADH及肾的调节以维持渗透压在正常范围(等渗)。体液渗透压过高(高渗)或过低(低渗)均可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例如细胞外液低渗时可致脑细胞水肿。高渗时可致细胞脱水,严重时均可致人体死亡。体液各种溶质浓度也维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否则也可引起生理活动的障碍。

体液的pH及其他

正常机体能将体液pH维持在7.35~7.45这一范围内,因体内很多生理活动,如各种酶的反应,氧在体内转运,血液凝固,肌肉收缩等都要求在此pH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若pH<6.8或>7.8±0.1,人体即不能存活。

参考文章
  • 给奶泻犊牛补充体液牛
  • 简述心衰患者术中体液治疗的目的。临床医学
  • 母牛分娩后应如何补充体液?牛
  • 银屑病出现体液偏酸后会有怎样的后果呢?皮肤科与传染
  • 玻璃体液化是怎样形成的?眼科
  • 简述属低渗体液的海水硬骨鱼类是怎样保持盐水平衡的?动物
  • Grave"s病是否与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内科
  • 如何给奶泻犊牛补充体液牛
  • 神经体液因素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影响吗?内科
  • 简述属低渗体液的海水硬骨鱼类是怎样保持盐水平衡的?动物

相关推荐: 体液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3334篇文章